您好,欢迎您

【35under35】于佳怡医生: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科研实践

2023年08月22日
作者:于佳怡
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于佳怡
住院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肺癌食管癌黑色素瘤放射治疗及临床转化研究。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10分以上6篇,累计总影响因子185.874,其中第一作者10篇,包括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IF 23.168),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IF 13.081)等杂志
               


在科研实践中,如何满足临床需求成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科研问题源自于临床需求,最终成果回归临床是我们每一位期待实现临床成果转化的科研工作者的目标。
医疗卫生与健康状况涉及人民的切实利益 , 是保证一个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人类的基因学异常致使了疾病的发生,包括肿瘤相关疾病的进展与恶化。人类基因组计划正是来源于临床需求的科研实践。其丰硕成果带来了临床个体化治疗的可行, 达到高效、快速、费用低 , 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效果 , 这是世界共同期待的美好前景。 但是 , 要实现这一目的 , 没有足够的医学科研投入是不可能实现,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医学大数据为基础 , 临床个体化治疗为目的的精准治疗科研项目 , 有望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彻底改变临床上治疗方式的盲目性。  随着精准治疗科研项目的启动与不断深入 , 未来临床的诊治工作的精准和个体化必将有一种质的飞跃。
现代医学早已突破了生物医学的范畴,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医学创新发展已成为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建立‘医学 +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 “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建设基础、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相融合的“医学 +”特色学科平台迫在眉睫。该模式可以促进科研人员扎根临床,从临床问题出发,充分利用临床样本和资源,开展高水平研究。而临床医师则能够从研究员那里得到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指导。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形成了蓬勃向上的学科发展氛围。真正实现“临床出发,回到临床”的科研模式。
作为一名医生及科研工作者,我们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需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归纳总结,将科研设计的目标来源于临床需求,设计相应的基础或者临床研究课题,已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科研项目的实施。通过阅读和专研国内外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吸收专业知识,在日常诊疗中,结合我国实情去设计满足我国患者人群的临床研究,满足我国的切身实际,最终将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检验。
除此之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研究机构、研究者、企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多个成果转化相关方。医疗机构需搭建医院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能够实现转化各方的联动,并且能够使医务人员更加便捷、及时地了解市场变化与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选择和设计研究方向,最后形成具有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平台的建立是一个医院对成果转化重视度的体现,将会吸引许多医务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关注与参与,强化院内医务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促进成果产出与成熟。平台提供的专利转化所涉及的内容除了信息因素、沟通渠道外,还应该包含价值评估、资金投入等内容,构建全流程、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体系,开展高价值专利评估、专利培育增值、专利申请、专利质量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科研院校、企业及成果转化平台协同参与,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双向发力精准对接。
医学总是在不断进步 , 临床的诊治手段的进步常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状况。面对基础学科的科研成果 , 面对推向临床的新型诊治技术 ,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需孜孜不倦的学习钻研。正是由于基础学科的科研成果以及医学领域新型科研技术不断向医学领域的渗透 , 才会有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我们不仅需要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肿瘤医生 , 更要成为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医学研究者。为我国的肿瘤学医药卫生的发展,为千万肿瘤病人的精准个体化诊疗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