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薛妍教授:共建药物安全性管理理念,ADC药物有望重塑乳腺癌治疗新格局

2023年03月24日
来源:肿瘤资讯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将单独的抗体通过连接子与小分子细胞毒药物偶联而成的复合物。作为研发进展最为迅速的肿瘤治疗药物之一,ADC具有高效低毒、精准靶向的特性,在多种肿瘤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作为“新晋网红”代表, 3种ADC药物(T-DM1、DS-8201、戈沙妥珠单抗)已在全球范围内获批用于乳腺癌治疗,为患者带来诸多获益。与此同时,ADC药物的应用也伴随着不良反应的出现,基于此,加强临床医生对ADC药物安全性管理认识十分必要。3月18日,2023京城肿瘤春季论坛暨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年会于北京圆满召开,年会从治疗理念的更新到乳腺癌的诊疗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就包括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科薛妍教授对《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的精彩解读。为了深入了解ADC药物在乳腺癌领域的治疗现状,我们特邀薛妍教授分享了ADC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心得。

薛妍
教授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肿瘤医院  副院长、肿瘤一病区主任
西安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  主委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分会  副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支持康复治疗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学组  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分会  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委员

ADC药物浪潮有望重塑乳腺癌治疗新格局,提升患者临床获益

薛妍教授:其实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就提出了“魔法子弹”的概念——即将毒性药物安装在特异性靶向载体上,用于杀死癌细胞,这就是ADC药物产生的前生。所以,ADC药物实际上是一种和细胞毒素偶联的药物。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发展,ADC药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全球有很多ADC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有些ADC药物已经上市应用了。在乳腺癌领域,最具代表性的ADC药物就是T-DM1和DS-8201。在抗HER2治疗中,既往的治疗手段有限,医生往往使用单克隆抗体和TKIs,但是自T-DM1问世后就应用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治疗。后来DS-8201问世后,学术界发现它的治疗优势较T-DM1更加凸显,目前在国内外各大指南中,DS-8201都作为优选二线治疗。随着ADC药物研发的不断进展、推陈出新,安全性证据不断充实,临床研究不断充分,我相信在未来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辅助强化治疗中,它将会重塑乳腺癌治疗新格局,进一步提升患者的临床获益。    

共建ADC类药物安全性管理理念,优化诊疗方案以期精准治疗

薛妍教授:ADC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产生相对多样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1)ADC药物针对不同受体靶点使用不同抗体进行偶联;(2)连接子的连接方式不同;(3)偶联的细胞毒素不同;(4)抗体/药物比例、同质性等均有所差异等。这些原因临床医生都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从整体来说,使用ADC药物导致不良反应最直观的就是它本身偶联的细胞毒素导致的。在这次的《中国乳腺癌抗体药物偶联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里面,我们也将诸多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类,分为需要特殊关注的和常见的。比如间质性肺病就是DS-8201的使用过程中较常出现的一个不良反应。那么在临床上,医生首先要熟悉药物继发间质性肺病大致的出现时间、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基本知识。另外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患者的状态,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当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时要及时告诉医生。最后医生需要分析原因,是否有感染因素等,再结合药物使用经验,给予相应处理。另一个例子就是血小板减少,它也是T-DM1的使用过程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常见于亚裔人群中。对此我们首先要了解T-DM1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特点,一般来说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一级到二级较多,大于或等于三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低,且由于这种减少呈周期性变化,因此很少引起较严重的出血事件。其余一些常见不良反应还包括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和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总之,对待不良反应,首先应该做到熟悉,心里有数,其次要做好患者教育,让患者了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建议患者遇到不良反应时与医生及时沟通。实现以上目标也是我们共识的意义所在,我们希望共识能引起广大医师同仁对ADC类药物安全性管理的重视,同时帮助广大临床医生提高ADC类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水平,助力优化乳腺癌的管理。

ADC药物临床应用并发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及时关注无需慌

薛妍教授:ADC药物不良反应管理的重点及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当观察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尤其是进行性呼吸困难时,同时结合所使用药物的特点,如容易引起间质性肺病,就要警惕继发间质性肺病的可能。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检验检查,如进行常规的感染排查,如血常规检测,还有需要做高分辨胸部CT,观察是否有典型的间质性肺炎改变。必要时还需要加做一些特殊检查,如肺功能检测、血氧检测,或是一些有创检查如支气管镜下取肺泡灌洗液,辅以病理检查等等。以上是在怀疑出现药物继发间质性肺病的阶段所需要做的,一旦转入“确定是间质性肺病”的下一阶段,那么就要开始分级处理。第一级是患者无症状,这种情况需要严密监测,暂时无需药物治疗。第二级是使用药物干预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血氧指数等,给予的治疗甚至包括激素治疗。第三级是MDT多学科会诊治疗,这种情况单纯使用药物可能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可能需要请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共同会诊,制定治疗方案。以上就是针对临床出现间质性肺病后基本的干预思路,那么还要注意的是出现间质性肺病后,很多ADC药物可能面临需要停药的选择,有些停药甚至是终身的,这些都需要依据临床不同情况进一步的分析。总结起来,最重要的是医生要熟悉ADC药物继发间质性肺病发生的基础知识,对病人进行严密检测,做好全程管理。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nni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