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盘点精要】2022胃肠道间质瘤成果回顾,全力挖掘崭新探索之路

2023年03月02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2 胃肠道间质瘤年终盘点”已于2023年2月26日重磅开启,国内多位消化道领域大咖聚焦胃肠道间质瘤诊疗前沿,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观点碰撞。本次会议分别设置了立足现状、手术进展、影像进展、病理前沿、靶向疗法、药物进展等板块介绍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是一场国内专家齐聚,全程热议的学术盛宴。在此,【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叶颖江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叶颖江教授首先向各位参会的专家发出诚挚问候,指出本次会议将围绕胃肠道间质瘤诊疗的前沿热点展开,共同讨论临床经验,推动全球专家交流合作,实现胃肠道间质瘤领域的学术进步与发展,在此也预祝本次盛会取得圆满成功!

立足现状

本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何裕隆教授担任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信华教授作为讲者,就“晚期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治疗的机遇与挑战”展开精彩授课。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是精准治疗的典范,靶向治疗仍是晚期GIST的主要方式。KIT突变状态仍是影响靶向治疗疗效的最关键因素。Ripretinib及Avapritinib获批GIST适应证,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伊马替尼耐药后GIST治疗的精准激酶抑制的认识、阐明了肿瘤的异质性。GIST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晚期患者的最大化临床缓解,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肿瘤对于KIT抑制剂治疗的适应性机制、肿瘤凋亡逃逸的潜在机制、多线治疗后肿瘤细胞的遗传进化,并探索创新的临床治疗策略,以达成解决内在致癌复杂性,同时最小化治疗不良事件的首要目标。

讨论环节主题为“晚期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参与本环节的嘉宾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吉人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志冬教授,总结了晚期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现有的诊疗手段,探讨了未来联合治疗的方向。

手术进展

本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陶凯雄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烨教授就“外科手术切除中危GIST临床预后因素分析”进行精彩主题演讲。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中胃GIST最为常见(占60%-70%)。对于局限性GIST和潜在可切除GIST,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改良分级情况、术后是否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是GIST预后的影响因素。GIST的治疗根据综合判断选择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对于中高危分级患者仍建议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鉴于我国中危GIST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低于欧美,应提高GIST的诊断水平、推广规范化治疗,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讨论环节主题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诊疗”,参与本环节的嘉宾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鹏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吴欣教授,总结了现有手术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提出未来手术的改进方向。

影像进展

本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曹晖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屹教授围绕着“GIST影像研究新风向”进行主题演讲。

治疗前明确病理学诊断及危险度分级对于GIST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各项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于GIST治疗前的危险程度评估的检查方法越来越多。超声为GIST危险程度的评估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胃肠道X线钡餐造影在GIST的定位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同时显示病灶累及相邻黏膜面和局部管腔改变的情况。CT图像上显示的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及程度、有无转移等征象,可用于病灶定位定性以及初步的恶性程度评估,其中肿块大小、部位作为病理学上评估GIST危险度分级的标准之一,可直观地反映在CT图像上。核磁共振(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优于CT,多序列及多方位成像更容易观察病灶的起源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此外功能成像可以提供更多病灶的内部信息。PET/CT可以同时获得病灶的解剖及内部代谢信息,具有灵敏度、准确率及特异度高等特点,在GIST的定位定性、恶性程度预测、疗效评估及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讨论环节主题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参与本环节的嘉宾有山东省立医院刘洪俊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磊教授,总结了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征,并对未来新型影像检查应用进行了展望。

病理前沿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坚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侯英勇教授就“PDGFRA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展开精彩授课。

GIST是起源于中胚层组织的间叶性肿瘤,60~70%的GIST发生在胃部。PDGFRA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梭形细胞型GIST。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出现术后复发转移,且复发转移患者中发生二次突变率较高,表现为c-Kit基因外显子13、14、17或18点突变,以13号外显子V654A最为常见。肿瘤直径、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危险程度分级、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靶向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预后。

K

讨论环节主题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参与本环节的嘉宾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芳芳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孙燕教授,总结了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梳理了临床上遇到的难点疑点。

靶向疗法

本环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担任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波教授就“精准靶向治疗的多线与联合用药策略”主题展开精彩授课。

GIST是精准靶向治疗的典范,晚期GIST的患者基因突变呈现高度的异质性,根据基因分型采取精准化、个体化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伊马替尼耐药后,不同基因突变耐药机制存在差异,KIT 11突变的耐药机制以复杂的KIT继发突变为主,瑞派替尼对各种KIT原发和继发突变均敏感,且安全性良好。四线标准治疗方案进展以后的患者,目前临床上的诊疗经验较少,可尝试其他种类TKI单药治疗,或者联合治疗的方案,瑞派替尼基于优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有理想的联合治疗基础。联合治疗是晚期GIST治疗策略的重要探索方向,包括不同作用机制的TKI联合,例如TKI联合免疫治疗、两种免疫治疗药物联合等,期待更加有临床意义的结果产生,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讨论环节主题为“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参与本环节的嘉宾有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点评了现有靶向药物的优点及局限,提出了未来靶向治疗的发展方向。

药物进展

本环节由辽宁省肿瘤医院赵岩教授担任主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合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汪明教授参与其中。围绕讨论的主题是“眺望GIST用药发展史与新药突破”,回顾了GIST用药的经典临床研究,并对未来GIST联合用药研究进行了探讨。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叶颖江教授进行了全局总结。回顾过去一年,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发展收获颇丰!顶级学术大咖应邀赴会,会前根据主题梳理前沿资讯,解析近年来公布的重要研究数据与结论。筚路蓝缕,孜孜矻矻。中国肿瘤医生们数十载如一日,潜心研究不断进取,共同推动中国肿瘤诊疗发展,为广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带来新生机和新希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at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mber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评论
2023年07月20日
黄莉
河南省中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提高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2023年03月15日
高航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 | 普通内科
胃肠间质瘤治疗的探索之路
2023年03月03日
周子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 化疗科
学习一下最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