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今日说精准 | 2021 ASCO结直肠癌精准诊断与治疗的探索

2022年06月24日


6月4日至8日,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美国芝加哥顺利召开。ASCO年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的临床肿瘤学会议,汇集了众多世界一流的肿瘤学专家,同与会者们一起分享和探讨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治疗技术。

循环肿瘤DNA(ctDNA)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只在基线状态和二次活检时进行分子检测、指导肿瘤靶向治疗的常态。ctDNA检测可以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等多阶段动态开展,指导靶向治疗人群筛选、治疗疗效监测、治疗药物再选择及预后评估等。

本文精选本届ASCO年会上3篇ctDNA检测指导结直肠癌(CRC)精准诊断与治疗的壁报(Poster),聚焦ctDNA与CRC抗EGFR单抗再挑战、肿瘤突变负荷、生存预后等多个方面,与读者分享学习,共同领略国际前沿的风采,启发临床探索及实践的思路。

1


Rechallenge:ctDNA筛选驱动抗EGFR单抗再挑战治疗mCRC(#3506)

耐药是临床治疗肿瘤过程中必需面对的问题,监测耐药突变的产生及消退情况,可为晚期肿瘤患者靶向治疗再挑战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在Andrea Sartore-Bianchi等[1]所完成CHRONOS II期临床研究中发现,抗EGFR单抗治疗期间出现的RAS突变和EGFR胞外域克隆,会随着抗体消退而减少,从而再次提升抗EGFR单抗治疗的敏感性。于是,他们开创性地利用液体活检技术测定ctDNA,有选择地为患者进行抗EGFR单抗再挑战治疗,结果令人欣喜。

研究者对52例患者进行了ctDNA检测。这些患者的特征为RAS/BRAF野生型(WT)转移性CRC(mCRC),ECOG评分≤2分,且在之前的抗EGFR治疗中获得过客观缓解,并在其后发生疾病进展(PD),最后的治疗方案为无抗EGFR治疗且发生PD。最终本研究纳入27例经ctDNA筛选为RAS、BRAF和EGFR胞外域野生型状态的mCRC患者,给予帕尼单抗治疗,剂量为6 mg/kg,每2周静脉给药一次,直至PD。结果显示,这27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6.4周(见图1);其中8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ORR为30%;11例患者达到疾病稳定(SD),更有8例患者SD状态持续4个月以上;疾病控制率(DCR,即“PR+SD >4个月”的患者比例)为59%(16/27)(见图2)。在安全性方面,研究中药物最大毒性等级为G3,均为皮肤相关毒性,发生于19%的患者中。除此之外,在这项研究中另有16例患者ctDNA检测结果为RAS/ BRAF/ EGFR突变,ctDNA检测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些患者接受无效的再挑战治疗。研究者认为,血液中肿瘤基因检测可以指导治疗,这在晚期CRC患者的管理中是有价值的。

 

图1 抗EGFR再挑战治疗的mPFS

 

图2 抗EGFR再挑战治疗的应答情况

2


ctDNA检测评估CRC肿瘤负荷与治疗应答(#3528)

DNA甲基化与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CRC患者的血液标本中,BCAT1和IKZF1基因甲基化的检测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检测指标。基于此背景,Erin L Symonds等[2]通过对BCAT1和IKZF1 基因甲基化的检测,探索了ctDNA与CRC肿瘤负荷及治疗应答的关系。研究者对282例初诊CRC的患者,在治疗前检测血液中的BCAT1和IKZF1 DNA甲基化水平,并对74例治疗前检测阳性的患者在治疗后再次检测。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肿瘤大小及患者治疗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治疗前59.2%的患者血液中存在BCAT1 DNA或IKZF1 DNA甲基化,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均随肿瘤分期增加而递增(见图3),此外表达水平还与肿瘤大小正相关(见图4)。患者接受治疗后,完成完整治疗的52例患者BCAT1 DNA或IKZF1 DNA甲基化表达水平均降低,其中45例(86.5%)呈现阴性结果;而在未完成完整治疗的22例患者中,仍有12例(54.5%)呈现阳性,且有4例(18.2%)表达水平升高(见图5)。

这项研究提示,ctDNA与CRC的肿瘤负荷存在相关性,在接受完整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ctDNA下降至不可检测的水平。对ctDNA的监测可能有助于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应答情况。

 

图3 ctDNA阳性及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的关系

 

图4 ctDNA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的关系

 

图5 ctDNA表达水平与治疗应答的关系

3 

ctDNA检测预测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3579)

癌症具有异质性,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疾病状态是不同的,只有准确判断不同患者在不同时刻的预后,才能进行精准治疗,使患者获益最大化。Mia Shepherdson等[3]通过研究发现,ctDNA和环周切缘(CRM)侵犯情况是预测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关键预后指标。研究者共对42例确诊直肠癌的患者检测了ctDNA表达情况(BCAT1或IKZF1 DNA甲基化),并利用MRI评估患者肿瘤分期、CRM侵犯情况及壁外血管侵犯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发现,67%(28/42)的患者在确诊时ctDNA为阳性;且12例CRM阳性的患者中,有11例ctDNA阳性;CRM阳性且ctDNA阳性的患者,死亡风险达20.5%,且生存情况更差。CRM阳性和ctDNA阳性是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者将就ctDNA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纵向深入探索,以期精准评估预后,指导患者治疗方案制定。

小结

肿瘤因其复杂多样的特点,在分子遗传上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即使相同病理类型的癌症患者,对抗肿瘤药物的治疗反应仍会大相径庭。因此,肿瘤学科成为精准医疗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基因测序技术是推动精准医疗发展的基石,从肿瘤诊断到用药指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ctDNA监测也以其安全高效、便于实施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及研究者的关注。这些技术的相关研究探索,为CRC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科学、更精细化的数据支持,在提升CRC精准治疗水平方面颇具潜力,期待未来有更多患者可以从精准治疗中最大化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Andrea Sartore-Bianchi,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anti-EGFR rechallenge therapy with panitumumab driven by circulating tumor DNA molecular selection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CHRONOS trial. 2021 ASCO. 

2、Erin L Symonds,et al. Use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to assess tumor burden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An observational study. 2021 ASCO. 

3、Mia Shepherdson,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d 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as key prognostic indicators for survival in rectal cancer. 2021 ASCO.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