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2 CGOG丨张艳桥教授专访:中国消化道肿瘤原研药物发展迅猛,免疫联合及跨界联合是未来方向

2022年06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2年6月8日~12日,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hinese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Group,CGOG) 2022年年会于线上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超越、共赢”为主题,立足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疗与转化研究,聚焦最新研究进展与方向,汇集临床实践难点与热点。【肿瘤资讯】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分享对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主题的见解以及对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原研药发展的突破和进展。

1655278808785891.png                
张艳桥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黑龙江省消化道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黑龙江省大肠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黑龙江省肿瘤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龙江名医 、龙江工匠 

中国抗癌协会 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今年的主题是创新超越共赢,您对本次的主题有什么见解?以及我们要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张艳桥教授:本次CGOG大会以“创新、超越、共赢”为主题,该主题不仅对沈老师12年CGOG之路总结的非常到位,而且也是整个医药行业(医生、基础研究人员、医药企业)追求的目标。创新与超越都很难,但是共赢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比如思路创新(研究思路要创新,在临床工作中一些研究方案要创新);治疗模式创新(在抗肿瘤治疗领域不仅针对肿瘤细胞,还要针对肿瘤细胞的监制);创新药(逆转耐药,减缓耐药的发生);研究领域的创新(发现一些新的靶点,新的靶点能否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靶点。这些有赖于很多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和临床专家强强联合,从临床发现问题然后在基础研究领域去寻找答案);不同药物的联合使用(老药新用的创新,药物联合使用创新的治疗方案,例如TMMR的肠癌,需要探索免疫治疗怎样做到雪中送炭的问题);医生面临的创新(过去最传统的治疗方式就是手术、化疗、放疗,现在有精准靶向治疗,医生需要讨论在未来有一些瘤种或者某些瘤种的某一阶段可能就会存在着去手术、去化疗或者去放疗这些创新)。

创新很难,超越就更难了,超越是要超越自己的过去,超越我们的历史,甚至在中国做一些原研药要超越欧美,都是非常难的。但其实我们做到了一些超越:比如说对中国特色的瘤种食管鳞癌的免疫治疗,超越了欧美,超越了历史,更多的也超越了自己。

共赢是一个理念问题,医疗行业、药企行业、基础研究领域,甚至有一些资本投资领域都要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一起团结合作,最后做到共赢,让我们的医患共赢,让我们的医药共赢,让我们的不同专业的联合的共赢。

过去的MDT,全程管理,现在在这个基础上应该有一个更多的超越,所以今年这个主题创新、超越和共赢,是一个永远的追求目标,我们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您作为本次新药研发专场的主席,您认为当前我国针对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原研药取得了哪些突破和进展?我们如何更高效的开展原研药的临床研究?

张艳桥教授: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原研药和肺癌、乳腺癌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有很多新的原研药最开始是在肺癌这样一个大瘤种进行。尽管消化道肿瘤是联合到一起的肿瘤,其发病率是远远超越肺癌的。因为消化道肿瘤比较多,包括食管癌、胃癌、肠癌,每年的发病率在130万左右,远远超越了肺癌的发病率。但是消化道肿瘤是不同的瘤种,它的背景同胃癌肺癌的背景不同,所以一些原研新药在这些领域获得成功并不容易。但实际上在中国,食管鳞癌,胃癌,肝癌都是特色的,所以中国有太多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因此特别需要新药或者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原研药的诞生。之前很多年原研药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没有突破,但是近5年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既有不同的瘤种,也有不同的药物的种类,比如化药、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生物类药物甚至是细胞治疗。其实不同瘤种,不同药物领域都有不同的进步。这几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相对少见的瘤种是胃肠间质瘤,有两个原研的新药,阿帕替尼和瑞派替尼。这两个药物创造了胃肠间质瘤的历史。之前伊马替尼的药物统治胃肠间质瘤几十年,效果很好,很难被突破;但是阿帕替尼和瑞派替尼不仅仅突破了一些耐药性,(比如对于伊马替尼耐药治疗,瑞派替尼实现了突破,还有原发的伊马替尼耐药,如PDGFR靶点,阿帕替尼实现了突破),这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两个精准的突破,针对的靶点很精准,而且疗效非常好,所以这两个药物应该说在我们中国原研领域的创新。

那么大的瘤种,如在食管癌领域国产原研的PD1在食管鳞癌的一线免疫治疗突破,创造了食管癌治疗的历史。在胃癌领域原研的PD1也创造了历史。同时在胃癌领域,是针对Her2靶点的原研药,维迪西妥单抗对胃癌Her2阳性患者的治疗也是一个突破。因为维迪西妥单抗,不仅是我们中国原研的,也突破了过去Her2阳性比例,我们认为是免疫组化一定是3+,2+是阳性的这种理念,现在免疫组化一个+有效,两个+也有效了,甚至不需要来验证,这个突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创新。

另外,在胃癌领域将来的突破,Claudin 18.2这个靶点方兴未艾。CGOG大会的主席沈院长和科技医药合作的Claudin 18.2的CART效果非常好,现在也开启了临床研究。尽管它还没有被批准,但是我们非常看好,这是我们中国原研药。在胃癌领域除了Her2就是Claudin 18.2,肠癌这几年没有突破,没有食管癌和胃癌进展的快,未来我可能会更看好G12C突变的抑制剂,将来可能在肠癌领域会有所突破。

当然有一些少见的肿瘤也有突破,比如神经内分泌肿瘤,索凡替尼也是中国原研药。当前我们消化道肿瘤原研药物的突破还是不少的,过去生物类似药快速跟进。相信未来会有很多的研发创新药的企业,去开发新靶点,探索新的原研药,在未来的5年一定会有很多的新的原研药的诞生,肿瘤患者也一定会有更多的获益。

结合当前我国食管癌的诊疗现状及治疗进展,您认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在哪些?

张艳桥教授:由于免疫治疗,食管癌也是研究的热点。食管癌在治疗领域几十年没有任何的突破,比如在靶向领域没有突破。但是免疫治疗,特别是对我们中国95%及以上的食管鳞癌做到了突破。它在晚期二线、晚期一线原研PD1有非常好的结果。食管癌患者也是受益良多。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确实可以突破,特别是在晚期。未来在食管癌领域,主要关注围手术期。因为食管癌过去是手术、放疗为主,有化疗药物,现在有免疫治疗。因为免疫治疗效果好,转化治疗领域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可能因为免疫+化疗就可以手术了。过去在食管癌领域,术后的辅助治疗没有任何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是现在因为一线免疫治疗效果好,未来免疫辅助治疗也一定会是发展的方向。现在新辅助的免疫治疗,有很多的临床研究在进行,虽然还没有被药监局所采纳,因为循证医学的证据还不是十分的足,但是相信未来围手术期的免疫+化疗或者免疫+放疗,或者是多种治疗的联合,在食管癌领域一定是未来我们研究的重点。

当然内科、外科、放疗这种跨领域、跨界的研究联合,也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过去,食管癌确实是不被所认可与看好,特别是在内科医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下。现在对于食管癌,内科医生有更多的发言权,有更多的机会和外科放疗,一起来探讨一起来共同合作,把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管癌研究的更加深入。




责任编辑:Mikey
排版编辑:Daisy


评论
2022年06月16日
徐宝连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 血液肿瘤科
中国消化道肿瘤原研药物发展迅猛,免疫联合及跨界联合是未来方向
2022年06月15日
徐宝连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 血液肿瘤科
中国消化道肿瘤原研药物发展迅猛,免疫联合及跨界联合是未来方向
2022年06月15日
董鑫
徐州市中医院 | 肿瘤科
内科、外科、放疗这种跨领域、跨界的研究联合,也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