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剑教授:创新设计、专业管理,复旦肿瘤 I 期临床研究病房建设和管理经验分享

2022年04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当前我国新药研发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I期临床试验作为创新药进入人体试验的第一环节与门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多地医院因此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财力进行I期临床研究病房的建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业内翘楚,已拥有10多年的I期临床研究病房建设和管理经验。在2022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国数字化肿瘤诊疗产业高峰论坛”上,【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剑教授,就I期临床研究病房的建设和管理经验进行分享。

               
张剑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期临床研究病房行政主任
上海市“医苑新星”杰青人才获得者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委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 YBCSG 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 副召集人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青委会 副主委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青委会 副主委
乳腺癌整合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青委会 副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 常委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  常委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DE首批化药临床兼职审评员
《Diseases & Research》副主编
《Translational Breast Cancer Research》、《Gland Surgery》编委
 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Lancet Oncol》等)

目前全国多所医院投入大量资源进行 I 期临床研究病房的建设,而复旦肿瘤早在2011年就已成立,请问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

张剑教授:临床研究之所以被提升到一个极高的高度,就是为了与国家的创新性需求保持一致,而在新药研发领域,我们也希望可以进行一些真正原创性的临床研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设I期临床试验病房已有10多年的历史,目前拥有50张床位,是全国最大的I期临床研究中心之一。据2021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运行的项目有80~90个,入组患者超过600例,PK数超过13000个,位居全国前三。

为更好地保障I期临床研究的质量,并进行真正原创性的I期临床研究,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例如,与申办方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凭借临床研究者的经验,为新药研发进行思路性的开拓。而在进行相关临床研究的过程中,也积极进行毒副反应的管控,就biomarker进行分析,为新药找到合适适应证的人群,不至于早早失败。在毒副反应的管控上,我们已建立相应的管控手段,包括建立间质性肺病的复旦管理经验,以促进临床试验稳步向前推进。预计在2022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新药临床研究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临床研究也将会继续成为我院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会进行包括开发伴随诊断在内一系列工作。

您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I 期临床研究病房的主任,能否请您谈谈,与II~III期研究相比,I期临床试验在管理上有哪些难度?能否谈谈您的管理经验?

张剑教授:相比于II~III期研究,创新药的 I 期临床试验在管理上的难度第一是安全性的管理。因为创新药的一些安全性是未知的,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可疑与药物相关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此时需重视对相关反应进行归纳,当出现一系列类似的不良反应时,应引起高度警惕,并建立相应的毒性管理模式。

第二,I 期临床研究最初多在单中心开展,有利于毒性的监管,而后期扩组时往往在多中心开展,因而在多中心协调及毒副反应交流等方面,I 期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会定期召开SMC、SRC相关会议,就是否爬坡剂量递增进行探讨与交流。而有些I期临床研究为中美双报或中欧双报,还需要与外方进行相应的沟通,因此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第三,在 I 期临床研究的管理上对研究者同样有要求。由于 I 期临床研究中的创新药多为首先在泛瘤种中探索的药物,大多数肿瘤医生,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或专科医院肿瘤科的医生存在瘤种的专业限制,在对其他肿瘤的治疗管理上可能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全瘤种药物的开发。有幸的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所有参与临床研究的医生均经过肿瘤大内科相关培训,而后才专职从事I期临床研究。其对全瘤种的相关治疗了解得相对全面,可以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更好地管理。

在 I 期临床研究的管理上要兼顾II~III期临床研究的专一瘤种方向和I期临床研究多瘤种、跨瘤种的难度,让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医生进行管理可能更有益处。所以我院在临床研究中心内部也会进行一些分组,如乳腺泌尿组、胸部肿瘤组、胃肠妇科组、头颈淋巴瘤细胞治疗组等。通过这些分组也会有意识地让某些I期临床研究特别是 Ib期研究有专属瘤种研究倾向的项目分配到该组,从而发挥更大的专业化作用。

在您的 I 期临床研究病房中,人员的配比如何?对于工作在 I 期临床研究病房中的医生来说,如何既保证其在临床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又能保证其在临床技能上的不断成长?

张剑教授:目前我院临床研究中心共有50张床位,专职医生11名,均有肿瘤内科相关背景。院内项目主管3名,院内临床研究协调员(CRC)6名,PK人员3位,实验室人员3名。所有护士均有GCP证书。为促进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我们制定了交流制度,在每周四定期召开相关组会,将相关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同时也会建群对临时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此外,医院还建立了临床试验药房,药剂科和临床研究中心进行双管,彼此之间会通力合作。

为保障医生在临床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和临床技能上的不断成长,我们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在临床研究内部进行分组,这样可以使得医生能够具有一定瘤种的倾向性,在未来对外交流方面会更加深入。通过制度保障,临床研究病房的医生也能够定期与其他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促进新药研究全面性与专业瘤种领域个人价值的双体现。

您如何看待信息化建设对 I 期研究病房的重要性? 

张剑教授:诚然,在没有信息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I期临床研究,但信息化建设却是 I 期临床研究病房发展及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或是加速器。我院对I期临床研究病房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包括将医院机构的前端和后端全部相连,从立项开始,到伦理委员审批、患者治疗过程、随访、疗效评价等,均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实现。此间投入的大量精力与财力,也体现了各个医院对临床研究的重视程度。

对于 I 期临床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药物疗效和毒性评价,我们会通过自身经验与临床软件开发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并逐步完善,而不是各自为政。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反馈机制,当我们从临床研究信息化建设中获益时,我们会主动参与信息化的建设,而不是被动接受。例如,在样本追踪体系完成后,有效减少了样本处理人员的相关纰漏,仅通过扫描就可直接实现样本的管理。

总体而言,信息化建设对 I 期临床研究病房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我们会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相关阅读
评论
2022年11月04日
阚随随
安阳市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I 期临床研究最初多在单中心开展,有利于毒性的监管,而后期扩组时往往在多中心开展,因而在多中心协调及毒副反应交流等方面,I 期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
2022年04月28日
刘冒闯
单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学习在学习!
2022年04月28日
张继东
单县中心医院 | 心胸外科
学习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