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泰骨联盟-大咖秀】牛去虎来,风华正茂,王树森教授畅谈唑来膦酸规范使用:长期用药,更多获益!

2022年01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癌种骨转移患者的治疗,降低骨相关事件风险并改善骨相关疼痛。随着抗肿瘤全身治疗药物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骨改良药物长期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骨改良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见刊于6月期《中华肿瘤杂志》。该共识是骨改良药物领域的首部纲领性文件,是在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的组织下,各领域一众专家学者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适用于临床应用的合理建议。

 

本次特邀王树森教授接受专访,分析该共识的实际意义,畅谈唑来膦酸等经典骨改良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景,从多个角度传递了权威、丰富并且极具实践价值的学术内容。

               
王树森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质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乳腺癌合理用药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骨改良药物在防治骨痛和骨相关事件的确切疗效

王树森教授:骨改良药物在防治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骨痛和骨相关事件(SREs)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

双膦酸盐类药物目前已经发展至第三代,药物活性进一步增强。唑来膦酸是第三代药物的代表,在目前所有双膦酸盐中骨重吸收抑制活性的相对强度最强[3-4]

唑来膦酸的抗肿瘤作用为乳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王树森教授:本次共识特别指出,唑来膦酸的作用不仅限于破骨细胞。已有研究证实,唑来膦酸对肿瘤细胞同样具有促进凋亡、抑制增殖的作用[5]。唑来膦酸的抗肿瘤作用也有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

骨改良药物使用三原则:早期、长期、规律

王树森教授:

乳腺癌主要有3大特点,决定了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原则:

1. 骨转移风险较高,乳腺癌播散细胞具有亲骨性,80%的转移性乳腺癌都会发生骨转移[9]

2. 生存期较长,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3至4个月,而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是11个月[10]

3. SREs发生率高、首发时间早,在所有肿瘤类型中,乳腺癌患者SREs发生率最高,近70%乳腺癌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SREs,约50%经历过病理性骨折[11]。而从诊断骨转移到首次SREs的中位时间仅1.8个月[1]

综合考虑,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就需要早期、长期、规律使用骨改良药物。

正确认识和处理骨改良药物的不良反应

王树森教授:随着抗肿瘤全身治疗药物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因而骨改良药物长期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骨改良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骨改良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颌骨坏死、低钙血症、流感样症状及肾不良反应等。用药前进行风险评估,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监测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积极应对。

多数骨改良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是可防可控的。通过规范化管理,可使骨改良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降至最小化,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及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纳入566例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长期使用(>24个月)并不增加颌骨坏死风险和肾功能不全风险[13]

打赢癌症“反击战”要善于从经典药物中挖掘“金子”

在探讨早期应对SREs、防治抗肿瘤治疗引起的骨丢失(CTIBL)、打破肿瘤转移风险的恶性循环时,王树森教授称:“唑来膦酸等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可能将成为乳腺癌反击战中的主力军之一”。

王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单枪匹马”应付癌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全程管理和多学科协作成为了主流。肿瘤内科的医生要更加关注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和进展,善于挖掘经典药物中的“金子”,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药物选择和生存获益。


本文仅用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学术交流


参考文献

[1] Anastasilakis AD, Polyzos SA, Makras P. THERAPY OF ENDOCRINE DISEASE: Denosumab vs bisphosphonat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Eur J Endocrinol. 2018;179(1):R31-R45. doi:10.1530/EJE-18-0056

[2] Anastasilakis AD, Makras P, Yavropoulou MP, Tabacco G, Naciu AM, Palermo A. Denosumab Discontinuation and the Rebound Phenomenon: A Narrative Review. J Clin Med. 2021;10(1):152. Published 2021 Jan 4. doi:10.3390/jcm10010152

[3] Dunford JE, Thompson K, Coxon FP, et al.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inhibition of 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in vitro and inhibition of bone resorption in vivo by nitrogen-containing bisphosphonates.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1;296(2):235-242.

[4] Piper PK Jr, Gruntmanis U.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in the aging male: focus on zoledronic acid. Clin Interv Aging. 2009;4:289-303. doi:10.2147/cia.s4295

[5] Gnant M, Mlineritsch B, Schippinger W, et al. Endocrine therapy plus zoledronic acid in pre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 Engl J Med. 2009 May 28;360(22):2379]. N Engl J Med. 2009;360(7):679-691. doi:10.1056/NEJMoa0806285

[6] Gnant M, Mlineritsch B, Stoeger H, et al. Zoledronic acid combined with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of tamoxifen versus anastrozol plus 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 in premenopausal early breast cancer: final analysis of the Austrian Breast and Colorectal Cancer Study Group Trial 12. Ann Oncol. 2015;26(2):313-320. doi:10.1093/annonc/mdu544

[7] Coleman R, de Boer R, Eidtmann H, et al. Zoledronic acid (zoledronate) for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arly breast cancer receiving adjuvant letrozole (ZO-FAST study): final 60-month results. Ann Oncol. 2013;24(2):398-405. doi:10.1093/annonc/mds277

[8]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 中国癌症杂志. 2021;31(8):770-856.

[9] Coleman R, Finkelstein DM, Barrios C, et al. Adjuvant denosumab in early breast cancer (D-CARE):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Oncol. 2020;21(1):60-72. doi:10.1016/S1470-2045(19)30687-4

[10] Jiang W, Rixiati Y, Zhao B, Li Y, Tang C, Liu J.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stemic malignancy with bone metastases. J Orthop Surg (Hong Kong). 2020;28(2):2309499020915989. doi:10.1177/2309499020915989

[11] Coleman RE. Bisphosphonates in breast cancer. Ann Oncol. 2005;16(5):687-695. doi:10.1093/annonc/mdi162

[12] Brook N, Brook E, Dharmarajan A, Dass CR, Chan A. Breast cancer bone metastase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18;96:63-78. doi:10.1016/j.biocel.2018.01.003

[13] Wang Q, Guo G, Ruan Z,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ng-Term Zoledronic Acid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with Bone Metastasis in South China. J Oncol. 2020;2020:5670601. Published 2020 Sep 30. doi:10.1155/2020/567060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mi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nna

相关阅读
评论
2022年01月24日
颜昕
漳州市医院 | 乳腺外科
王树森教授畅谈唑来膦酸规范使用
2022年01月24日
陈州华
湘潭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牛去虎来,风华正茂
2022年01月22日
周晓春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 乳腺外科
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癌种骨转移患者的治疗,降低骨相关事件风险并改善骨相关疼痛。随着抗肿瘤全身治疗药物的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骨改良药物长期使用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