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由浙江省数理医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第二届西子肺癌论坛研讨会”在线上胜利召开。
不平凡的2021年即将接近尾声,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人类即将迎来战胜新冠的曙光。同样,在肺癌领域,也有诸多突破性进展。此次会议邀请周彩存教授、王洁教授及单建贞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邀请到了多位著名的胸部肿瘤专家,以专题讲座及嘉宾交流的形式,围绕2021年肺癌诊疗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交流。本文整理会议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部分 大师论道
周彩存教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现状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的周彩存教授分享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免疫治疗的进展现状。周彩存教授指出,在最新CSCO指南中,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标准模式仍然是免疫治疗或者免疫联合化疗。周教授深入解读多项临床试验,根据不同人群分层推荐不同方案。比如在PD-L1高表达的人群中,免疫联合化疗优于免疫单药,但不推荐免疫再联合CTLA4单抗。而高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并不优于免疫单药,在另一类EGFR突变的人群当中,使用免疫治疗效果远不及化疗方案。周教授解释了免疫治疗对脑转移病灶有效的原因,并且表示免疫联合化疗可以有效预防脑转移。最后,周教授鼓励临床医师应继续积极探索提高疗效的联合用药策略。
Dr.Justin F.Gainor:NSCLC中RET改变及其他致癌驱动基因
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胸部肿瘤科主任Justin F.Gainor教授为我们汇总了非小细胞肺癌中RET基因融合或突变以及ALK、MET、KRAS等其他致癌驱动基因相关最新批准的靶向药物及临床试验。Gainor教授分享,现阶段在非小细胞肺癌当中有9个分子靶向药物已经被FDA批准,在这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有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或RET基因融合的患者中,靶向治疗将成为下一个治疗方式的新标准,建议在治疗耐药后再匹配基因状态,而不是立即换成另外的同类的靶向药物,化疗也是一种可行方式。
范云教授:EGFR/HER2 20外显子插入突变晚期NSCLC治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肿瘤医院范云教授为我们带来了《EGFR/HER2 20外显子插入突变晚期NSCLC治疗新进展》。范教授指出,肺癌的诊疗已经迈向以分子病理分型为导向的精准诊疗时代,临床医生更大程度上依赖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靶向治疗的选择。在众多突变类型当中, EGFR/HER 20外显子突变结构存在位阻,无法应用传统针对EGFR的TKI靶向治疗。根据这一困境,针对20外显子的新药不断被研发出来,特别是ADC药物和EGFR/MET双抗药物的研发,但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需要更多临床试验去深入探索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 外科风云
钟文昭教授: 肺癌围术期治疗研究进展
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钟文昭教授讲解了肺癌MRD和围术期治疗的进展。他提倡规范化手术,、多学科综合治疗,并指出潜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的界限。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进入早中期患者的治疗,现在治疗的格局正在改变,ctDNA和MRD是不一样的维度,如何精准指导围手术期的治疗要根据TNM分期、病理分型、分子特征和ctDNA,MRD等综合考量。最后钟教授介绍了他们鲜明的学科特色, 临床科研的转化,及Ⅲ期肺癌多学科门诊的经验等。
单建贞教授:肺癌围手术期治疗
来自大会主席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单建贞教授阐述了NSCLC围手术期治疗进展。单教授从新辅助免疫治疗,辅助免疫治疗以及术后辅助放疗三方面展开,深入浅出地解读了CheckMate816、IMpower010、lung ART等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单教授总结,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最佳模式仍在探索中, 辅助免疫治疗要做加法,而术后辅助放疗要做减法。
朱正飞教授: III期NSCLC治疗进展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朱正飞教授分享了Ⅲ期NSCLC治疗研究进展。朱教授详细解读了PACIFIC、GEMSTONE-301等最新研究结果, 指出同步化放疗后免疫治疗是目前的标准,免疫同步治疗是目前探索的热点,免疫诱导治疗也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此外,朱教授还强调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目前基本的治疗仍然是同步化放疗。
杨帆教授: 2021WCLC 和 ESMO早期/局部进展期NSCLC进展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杨帆教授讲解了2021 WCLC&ESMO早期/局部进展期NSCLC进展,指出随着围手术期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的研究深入, 病人的治疗趋于精准化。并且杨教授还提出了围手术期的新方向,包括针对肿瘤微环境中各个靶点的药物研发,免疫细胞亚型预测新辅助的治疗疗效, ctDNA参与早期NSCLC诊治的各个环节等。最后杨教授还呼吁临床医生开展更多研究者发起的研究,真正去解决患者的重要问题。
第三部分 仰望星空
王宝成教授:1+1>2吗?肿瘤双免疫联合治疗的前景与困惑
随着伊匹木单抗在国内的上市,PD-1/PDL-1+IPI的双免组合成为现实,那么肺癌中双免疫联合治疗是否会有1+1>2的效果?解放军906医院的王宝成教授为我们带了的精彩的讲座。CheckMate227开启了chemo-free时代,NIVO+IPI在NSCLC一线治疗中,无论PD-L1表达如何,双免均比化疗带来了更多的生存获益,然而Keynote 598 中K药联合IPI 在TPS>50%的肺癌病人中并未实现比单免更好的治疗效果,反而大大增加了毒性。这些不同的结果,提示不同的PD-1/PDL-1与IPI组合可能疗效并不相同。目前更多双免组合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包括TIGI+PD-L1,LAG3+PD-1,TIM3+PD1等,双免最佳搭档有哪些特点,双免最佳联合时机等问题也引发了我们更多思考。
段建春教授:NGS血检在NSCLC诊治的临床应用及探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段建春教授分享了NSCLC中液态活检的新进展。以ctDNA为代表的液态活检具有无创、动态、全面等特点,对肺癌治疗过程中驱动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实体肿瘤检测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早期预测复发,可作为术后MRD更可靠的标记物。另外,液态活检对TMB的检测也有很好的准确性,并可以用来癌症早筛。
梁斐教授:从临床统计学视角看肺癌研究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梁斐教授是统计学的大咖,参与过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设计和统计分析。他从临床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KEYNOTE 598、FLAURA等临床研究成败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详细解析了中期分期对临床研究结局的影响,并对研究者发起的研究中统计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主鸿鹄教授: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主鸿鹄教授致力于肿瘤的临床转化研究,发起过多项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其成果多次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 Oncology,JCO等顶级期刊,并改写了多项国内和国际的临床治疗指南。主教授分享了自己从如何发现临床问题,到如何设计临床试验,以及如何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宝贵经验。
第四部分 脚踏实地
苏春霞教授:免疫治疗耐药后新策略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的苏春霞教授详细讲解了免疫治疗耐药的定义及耐药机制、免疫治疗进展后再挑战、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及耐药策略,指出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错综复杂,肿瘤免疫环的每一步微小改变都可能导致免疫耐药。苏教授结合自己中心的研究数据分析:免疫治疗进展后免疫联合治疗比免疫单药和其他治疗的PFS更长。最后苏教授强调面对免疫耐药,应采取多学科、多中心合作方式构建出多生物标志物联合的简单模型筛选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采用动态耐药监测,不断开发新靶点药物以应对免疫耐药。
董晓荣教授:ALK/ROS1/NTRK治疗研究进展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董晓荣教授分别介绍了ALK、ROS1、NTRK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NSCLC治疗研究进展。董教授指出:二代ALK抑制剂较一代抑制剂显示出长期生存获益,对亚洲人群的疗效更为突出,需重点关注ALK抑制剂耐药后的治疗策略。ROS1、NTRK阳性率相对较低,较遗憾的是对NTRK治疗效果较好的恩曲替尼和拉罗替尼国内目前未上市。
李子明教授: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热点与未来
来自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李子明教授详细阐述了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方案和疗效预测标记物。李教授指出PD-L1抑制剂已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显著获益,应进一步扩大样本人群,使更多患者获益。目前已知的多种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记物的预测价值并不令人满意。李教授最后指出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还有许多困境,期待未来基于小细胞肺癌的免疫分型,以及与抗血管靶向药物、放疗及人工智能等的联合能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洁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本次会议内容全面,涵盖了目前肺癌领域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免疫治疗的热点问题,也展示了国内外专家之间的友谊,期待大家继续共同合作,产生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本次西子肺癌论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承办,会议全程在肿瘤医生APP直播并有回放,取得了圆满成功,期待明年的秋天我们再相见!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