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开拓者说:特瑞普利单抗在CGOG消化道肿瘤大会奏响新乐章

2021年06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6月16~20日,“2021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在线上线下如火如荼举行。为了让国内同道第一时间获取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特瑞普利单抗胃肠相关最新研究资讯, 6月18日下午,君实生物举办了“开拓者说—君实肿瘤免疫治疗论坛”,诚邀国内胃肠领域大咖学者为大家解读胃肠肿瘤领域最新进展。【肿瘤资讯】亲临会议现场,为您带来第一手快讯。

大咖加持,开拓“胃”来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开幕式上,沈琳教授指出胃肠肿瘤患者占据每年新发肿瘤人群的50%,本次会议邀请了业界胃肠肿瘤领域中青年学者,进行研究者分享和深入探讨,大家定能从中有所借鉴;张艳桥教授认为每一位致力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医生,都是开拓者,希望本次会议上大家能碰撞出火花,将来通过临床试验上升到循证医学证据,造福消化道肿瘤患者;刘宝瑞教授表示本次会议聚焦于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沿问题,期待大家在进行交流时,能够有所思、有所得,力争将具备实操性的经验、证据向临床转化。

沈琳 教授

图片2.png

刘宝瑞 教授

图片3.png

张艳桥 教授

GC/GEJC围手术治疗:特瑞普利单抗+FLOT力攀pCR高峰

环节主持专家:解放军总医院戴广海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

1.jpg

戴广海 教授

2.jpg

周爱萍 教授

一直以来,FLOT是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胃/胃食管结合部(GC/GEJC)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标准治疗方案,而特瑞普利单抗则是人源化的IgG4单克隆抗体,在诸多瘤种中均显示出了临床疗效。那么,这两种治疗方式在一起,是否会碰撞出火花呢?

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天津市肿瘤医院李鸿立教授团队进行了对于可切除的局部晚期GC/GEJC腺癌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特瑞普利单抗联合FLOT方案进行治疗的Ⅱ期临床研究探索(Abstract 4050)的壁报交流,并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了汇报。

该研究是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单臂的Ⅱ期临床研究,对于病理学确认的可手术的胃癌和GEJ腺癌患者,术前和术后给予4周期特瑞普利单抗(240mg,q2w)联合FLOT(多西他赛 50mg/m2,奥沙利铂85 mg/m2,四氢叶酸 200 mg/m2,5-FU 2600 mg/m2,q2w)治疗,主要终点是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次要终点是主要病理缓解(MPR)率、R0切除率、3年无病生存(DFS)率、总生存(OS)以及毒副反应。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FLOT围手术期治疗可切除局部晚期GC/GEJC腺癌能够达到较高的pCR(TRG1a)(25%)和MPR(TRG1a/b)(42.9%),特别是在MSI-H患者中,pCR可以达100%。该联合方案总体安全性可控,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25%)及中性粒细胞减少(33.3%)。3年DFS和OS数据尚未成熟,值得期待。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入组的T3/T4或N+患者的比例较高,预后相对更差,仍有较高的pCR,李鸿立教授认为需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确认疗效。尽管给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FLOT方案4周期治疗,但术后病理分期部分患者依旧为T4(17.9%)、N3(25%),未来,应该探索术前更精准的分子分型,寻求更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例如:针对HER2、MSI-H、CPS等)。

图片4.png

李鸿立 教授 

图片5.png

(2021 ASCO Poster 4050)特瑞普利单抗联合FLOT围手术期治疗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胃食管交界(GEJ)腺癌的Ⅱ期研究主要疗效结果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围绕消化道肿瘤的的围手术期免疫治疗,亦发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的新辅助方案在Ⅲ~ⅣA的患者中疗效显著(pCR:41.2%,MPR:73.7%),免疫联合ECF/DCF/FOLFOX化疗方案的围手术期方案具有良好的活性(MPR:22%~42%),对于分期较晚(cT4a/bN+)的患者,免疫+靶向+化疗的新辅助/转化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pCR(16.7%)&MPR(27.7%)],但是,在辅助治疗阶段,Checkmate577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GEJC的疗效不如食管癌(EC)患者,因此,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既要做好患者筛选,亦要警惕肝毒性。

图片6.png

彭智 教授

在进行专题研讨时,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高超教授、绍兴市人民医院景元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刘小孙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周太成教授对李鸿立教授和彭智教授的观点表示认可,指出在围手术期治疗中主要进行新辅助、转化和辅助治疗,免疫治疗的参与可能会使得手术过程中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得以保留,避免术后发生严重的返流,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微信图片_20210620140707.png

专题研讨

晚期胃癌:二线治疗创新靶向+免疫奏响协奏曲

环节主持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联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明教授

刘联 教授

陆明 教授

在晚期胃癌领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盼盼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韦青教授,为大家奏响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索凡替尼/阿帕替尼的协奏曲。

众所周知,索凡替尼和阿帕替尼均为抗血管生成药物,根据基础研究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功能,改善免疫抑制状态,从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而PD-1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方案已经在包括胃癌在内多个消化道肿瘤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临床活性。在此背景之下,成就了这两个晚期GC二线治疗的研究。

在特瑞普利单抗(240mg,iv,q3w)联合索凡替尼(250mg,PO,qd)治疗既往接受铂类与氟尿嘧啶一线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晚期GC或GEJC腺癌初步结果疗效显著,确认和未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3.3%和33.3%,疾病控制率(DCR)高达73.3%,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PFS)为3.71个月,结果令人满意,期待后续随访提供更多数据。

图片9.png

张盼盼 教授

图片8.png

(2021 ASCO e16040)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索凡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在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胃腺癌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中,研究入组了58例转移性/局部晚期的GC/GEJC(不可切除)患者,一线使用铂类/5-FU,HER2阳性的患者采取了曲妥珠单抗治疗,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特瑞普利单抗+阿帕替尼和紫杉醇/多西他赛/伊立替康,结果显示,截止投稿前,共搜集了16例试验组患者的数据,所有患者均检测到了循环肿瘤细胞(CTC),12例患者中检测到了PD-L1+ CTC,浓度为1至5个PD-L1+ CTC/ml,与没有PD-L1+ CTC的患者相比,PD-L1+ CTC患者的PFS更长(3.30个月 vs 1.37个月,P=0.001),治疗后CTC计数的动态变化与临床反应显著相关(P=0.024),1例假性进展的患者表现出CTC计数显著减少。图片11.png

韦青 教授

图片10.png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疗效结果与CTCs相关性分析

总之,抗血管联合免疫安全性良好,而且,在PD-L1+ CTC高浓度的患者中,PFS获益以及临床治疗反应更明显,后续期待更大样本量临床研究验证。

未来,可以通过临床特征、分子生物标志物、免疫微环境的特点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实现更多的精准治疗。

晚期胃癌:免疫与传统治疗手段的火花

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免疫治疗除了与靶向治疗进行联合之外,与传统的化疗、放疗联合,亦能碰撞出夺目的火花。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杜春霞教授指出,免疫联合化疗具备特定的优劣性,在优势方面可以使得免疫原性细胞死亡、Treg清除、稳态T细胞增殖、髓源性抑制细胞被清除,而在劣势方面,化疗亦可诱发免疫抑制,且具备更强的毒性。

免疫联合放疗亦有其对应的机制,既可以提高放疗的局部控制率,亦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全身反应,不过,目前,转移性肿瘤中免疫+放疗的研究较少,今年ASCO上一项南京鼓楼医院的相关研究,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胃腺癌伴腹腔和/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予以特瑞普利单抗+CapeOx+PLDR对腹部转移灶进行精准放疗(50Gy~56Gy/25~28f),研究一共入组了24例晚期胃癌患者,13例为一线治疗,11例为二线治疗,结果显示ORR达到了70.8%,放疗靶肿瘤的区域反应率为83.3%,区域控制率为95.8%,PFS为11.1个月,OS尚未达到,而且安全可耐受。图片12.png

杜春霞 教授

00ce61d46b095ad56979b28669f1107.jpg

胃癌腹腔转移免疫联合放疗的Ⅱ期研究设计及结果

专题研讨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马俐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石燕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谢忠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张红雨教授表示未来的晚期胃癌应该实现生物标志物指引下的分类治疗,不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亦需筛选出来,以免发生超进展。微信图片_20210620141128.png

专题研讨

转化探索:疗效预测日渐出现中国声音

环节主持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敏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

7.png

石敏 教授

6.png

王风华 教授

在转化探索篇部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邱妙珍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桐森教授和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姚盛博士指出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改写了临床实践模式,不过单药有效率低,寻找有效的疗效预测指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中国在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疗效预测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涵盖了组织、粪便、液体指标、单基因、多基因Signature方法,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图片14.jpg

邱妙珍 教授

图片15.png

郑桐森 教授

图片16.png

姚盛 博士

在专题研讨部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陈贡斌教授、湖州市中心医院蔡炜龙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王伟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胜棉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楼海舟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孙婧华教授,在讨论时认为通过免疫治疗,可以更好地治疗转移性肿瘤,亦让多瘤种实现了异病同治的可能。

微信图片_20210620140712.png

222222222.png

专题研讨

免疫治疗的未来:一片蓝海

胃肠肿瘤领域,以特瑞普利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经初露头角,深入理解耐药机制对未来实践个体化免疫治疗至关重要,标志物的认知与开发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当前,免疫治疗是一片蓝海,希望各位同仁共同携手进行更多的探索,以期为消化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责任编辑:Linda
排版编辑:Rita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