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协办的第一届中美乳腺癌国际论坛隆重举行。会议上,中美乳腺癌领域专家齐聚,深度梳理了免疫治疗、新辅助治疗、基因检测和化疗进展等热点问题,并就乳腺癌精彩病例发表真知灼见,分享临床经验,贡献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
英文专场
会议起始,首先由会议主席、大连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曼教授致开场词,李曼教授表示近年来全球乳腺癌研究已经在飞速发展,很荣幸邀请到中美专家共同盘点学术进展。随后由UPMC希尔曼癌症中心(UPMC Hillman Cancer center)Min Sun教授致辞,Min Sun教授表示很荣幸有机会和中国专家交流,并详细介绍了UPMC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
Man Li 教授致辞
Min Sun 教授致辞
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免疫治疗
UPMC希尔曼癌症中心Adam Brufsky教授讲述了TNBC免疫治疗发展。KEYNOTE-355研究中,PD-L1 CPS≥10的转移性TNBC(mTNBC)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化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具有显著获益。IMpassion130是阿替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对比安慰剂+紫杉醇治疗mTNBC的3期研究, PD-L1阳性人群中两个共主要终点为阳性,因而阿替利珠单抗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mTNBC一线治疗。然而IMpassion131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紫杉醇没有带来显著获益。KEYNOTE-119研究是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化疗治疗mTNBC的3期研究,研究是阴性结果,因此化疗联合免疫才可带来获益。
免疫治疗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研究也在积极进行。KEYNOTE-522研究中,早期TNBC患者随机接受化疗+帕博利珠单抗或化疗+安慰剂新辅助/辅助治疗,两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是64.8% vs 51.2%,无论PD-L1表达均有显著提升。IMpassion031是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的3期研究,两组的pCR分别是57.6% vs 41.1%,获益不论PD-L1表达。NeoTRIPPDL1是一项白蛋白紫杉醇+卡铂±阿替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基线TILs可能导致pCR率的差异。考虑到长期毒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和生存数据不成熟,目前免疫新辅助治疗还不能作为临床常规,等待KEYNOTE-522,IMpassion031,NSABP B59的最终结果公布。
Adam Brufsky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Jia Wang教授,Siwen Sun教授就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获益标志物,二代测序(NGS),假性进展,二线和后线免疫治疗等问题进行讨论。专家认为PD-L1是目前相对较好的标志物,可以考虑联合临床病理指标和免疫标志物指标。从研究角度可以行NGS以发现更多治疗机会。临床实践中应对患者进行总体评估,而单纯不局限于肿瘤大小的改变。免疫耐药后仍可考虑免疫治疗,需考虑耐药原因。
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塞德曼癌症中心Bo Zhao教授主持,Min Sun教授分享了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进展。新辅助治疗是局部晚期和炎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早期乳腺癌行新辅助治疗有助于观察化疗反应,降期和指导辅助治疗,并可以发现新型药物和生物标志物,例如I-SPY 2研究就是新辅助治疗成功的范例。
对于HER2阳性肿瘤,TCHP新辅助治疗的pCR率为56%~84%,对于TNBC或HR+/HER2-患者来说,TAC方案和剂量密集AC-T方案带来无病生存期(DFS)提高。TRAIN-2、BCIRG 006等研究显示蒽环类药物并非必要。CALGB 40603等研究显示使用卡铂可提高TNBC的pCR率,但生存无显著改善。
ALTERNATE研究是一项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Ki-67<10%的患者使用内分泌新辅助治疗的pCR率约1%,21%的患者内分泌治疗敏感。ADAPT研究是内分泌诱导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RS≤25分和内分泌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可以考虑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新辅助治疗后残留疾病的后续治疗策略也在探索中。ExteNET研究显示对于未获得pCR、HR+和曲妥珠单抗1年内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奈拉替尼具有获益。CREATE-X研究显示TNBC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具有获益。PENELOPE-B研究显示哌柏西利的辅助治疗未改善无侵袭性疾病生存期(iDFS)。
HER2阳性乳腺癌中,COMPASS,DESTINY-Breast05等研究正在探索新辅助治疗升级或降低方案。TNBC中,PD-1/PD-L1抑制剂的新辅助治疗显示其具有潜力。而HR+/HER2-的新辅助治疗需要继续探讨生物标志物。
Min Sun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Gena Huang教授和Xuelu Li教授参与讨论,专家就新辅助治疗中RS评分,TCHP新辅助方案是否可更换为T-DM1,HR+/HER2-和TNBC的新辅助治疗适应证是否一致等问题进行讨论,专家认为HR+/HER2-肿瘤会使用RS协助治疗,T-DM1不比TCHP更有效,TNBC新辅助治疗注重于追求pCR。
病例讨论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Chen Song教授分享一例HER2-晚期乳腺癌病例。60岁女性行保乳手术,病理浸润性导管癌,ER 30%,PR-,HER2-,Ki-67 20%,术后放疗和阿那曲唑6月。术后45月发现肝脏转移,穿刺示ER 90%,PR 70%,HER2-,多种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无效,基因检测显示出现PI3K突变。Min Sun教授认为可再行穿刺,选择其他内分泌治疗方案。Adam Brufsky教授同样认为可行穿刺发现患者病理特征是否出现变化,可以试用PI3K抑制剂。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Lingzhi Xu教授分享一例HR+HER2转移性乳腺癌病例。46岁女性,行改良根治术示浸润性导管癌,ER+,PR+,HER2-。2年后发现骨转移,穿刺示ER 79%,PR-,HER2-。相继出现肝、脑、骨髓转移,多重化疗及内分泌治疗。NGS显示CCND1扩增,RB1缺失,PIK3CA突变,ERCC2胚系突变。Adam Brufsky教授认为一线治疗可联合CDK4/6抑制剂,单纯骨转移合并骨痛可行放疗,单发肝脏转移时可以加用局部治疗,对于颅外PR/颅内PD可考虑继续全身治疗+脑的治疗。出现骨髓转移后应评估患者是否可耐受化疗,可根据基因检测情况选择靶向药物。
中文专场
中文部分的会议主持由辽宁省肿瘤医院张强教授担任。
张 强 教授
基因检测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辅助肿瘤医院余科达教授梳理了基因检测在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检测是早期乳腺癌的精准治疗辅助工具。TAILORx研究显示21基因检测指导化疗带来获益,中危(11~25分)患者原则上化疗无益,≤50岁中位16~25分豁免化疗应慎重。MINDACT研究同时参考了70基因检测和临床病理特征。临床高危基因低危可豁免化疗,但是年龄依旧是重要判断因素,年龄≤50岁者化疗依旧有5%的获益。
21基因的优点是临床结果宽泛,基因结果细化,但是易于过度依赖基因数据而忽略临床病理指标。70基因的优点是临床细化,基因结果于临床风险结合,但是临床分类不够准确,初步分类可能过于武断。
余科达 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宋东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张研教授讨论了基因检测时机,基因检测的决策作用等热点问题。专家认为在临床难以决策时应考虑基因检测,临床上应综合考虑临床和基因检测结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晚期乳腺癌化疗共识与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讲解了晚期乳腺癌的化疗进展。乳腺癌异质性强,单纯靶向/免疫治疗获益有限,化疗不可或缺。HR+晚期乳腺癌化疗的时机应根据无病间期、有无内脏转移和症状是否严重来进行选择。如果出现肿瘤快速进展,内脏危象或内分泌治疗不敏感时可考虑化疗。联合化疗AE增加,长期生存获益不明,因而国外指南推荐优选单药,国内指南推荐首选方案包括单药序贯和联合化疗。
紫杉类药物的广泛应用造成晚期乳腺癌化疗耐药的问题日益突出。卡培他滨、艾立布林等药物都可选择,但是进展缓慢,生存期并未显著延长。优替德隆在3期研究中,联合卡培他滨的OS由15.7个月显著延长至20.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31%,优替德隆联合卡培他滨用于紫杉类经治的多线乳腺癌患者PFS和OS最长,因而是良好的化疗方案。
袁 芃 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吕铮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晶教授参与讨论,就化疗药物的排兵布阵,HR+/HER2-患者治疗选择,蒽环类药物的排序等问题进行讨论。专家认为紫杉类药物为化疗首选,后续可根据药物疗效进行排序。初治的HR+患者首选CDK4/6抑制剂,耐药患者可选择化疗。晚期紫杉耐药、未用蒽环的患者,蒽环类可以作为晚期一线化疗选择。
病例讨论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姗姗教授分享一例HR+晚期乳腺癌病例。64岁女性,乳腺癌肺及胸膜转移入院,ER 70%,PR 10%,HER2-。患者接受多西他赛全身化疗PR,之后来曲唑序贯。18个月后肝转移,先后接受卡培他滨,哌柏西利+氟维司群,依西美坦+依维莫司,白蛋白紫杉醇治疗。鞍山市肿瘤医院李朝辉教授,朝阳市中心医院崔秀洁教授参与讨论,认为白蛋白紫杉醇稳定后可西达本胺+内分泌治疗维持,哌柏西利耐药后CDK9继发表达增加,立即给予阿贝西利可能疗效不佳,可间隔或联合其他内分泌药物,并可考虑加用肝脏局部治疗。
会议最后,李曼教授致辞,感谢所有讲者和参与讨论的嘉宾。会议经过精心准备,令人收获满满。期待未来继续中美交流,进一步提升乳腺癌诊疗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排版编辑:Da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