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淋星荟-珠海站】全方位、多角度,大咖聚首共讨淋巴瘤精准治疗新进展

2021年04月1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04月10日,“淋星荟——淋巴瘤菁英论坛”会议在珠海重磅召开。本次会议大会主席为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小南教授,大会执行主席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国内淋巴瘤大咖围绕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套细胞淋巴瘤(MCL)领域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汇报,同时就“中枢侵犯DLBCL患者,优选何种治疗”展开精彩辩论,并分享了MCL和DLBCL治疗优秀病例,广大医疗同仁的学习热情高涨,受益匪浅。

阳春三月话前沿,携手并进创未来

大会主席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马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小南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分别作开场致辞。近20年来,淋巴瘤领域发展迅速,目前已进入创新、规范、精准治疗的新阶段、新纪元。

图1.png10.png

“声淋其菁”听大咖讲故事

优化MCL诊疗:精准分层,联合靶向药物克服高危因素

图2.png

第一阶段学术环节,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朱尊民教授主持,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带来题为“POST-ASH MCL新进展”的精彩报告。金正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初治及复发难治MCL的治疗策略,探讨了MCL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优化MCL预后模型、如何进一步提高缓解深度及降低毒性、面对高危因素(POD24、TP53突变、耐药等)的选择等。2020年ASH上有研究从基因组层面分析影响MCL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遗传病变将MCL分为四个亚群,其中C4亚群预后最差。

对于高危患者,靶向联合治疗方案疗效良好,如BTK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BTK抑制剂联合BCL2抑制剂;另外,CAR-T对于既往BTK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均获得较高的缓解率。


百悦泽®有望成为一线治疗MCL的“高效低毒”新药物

图3.png

第二场学术报告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霆教授带来题为“MCL的一线治疗及未来探索”的精彩报告。刘霆教授表示,MCL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分为经典型MCL、原位MCL及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MCL三型,Ki-67结合MIPI分层能更好地预测MCL患者预后。对于MCL的治疗,年轻、适合ASCT的患者一线治疗多采用高强度的化疗方案,考虑进行ASCT及维持治疗;对于老年患者,需降低化疗强度和毒性,如VR-CAP、BR等,考虑维持治疗延长缓解持续时间。但强化治疗方案毒性较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老年患者因无法耐受化疗,治疗中断率高,MCL治疗亟需探索“高效低毒”的新药物及治疗新模式。新药时代下,BTK抑制剂联合方案有可能打开机会之窗,对于年轻初治MCL患者,BTK抑制剂联合方案有效缩短化疗周期,为年轻初治患者降低强化方案带来希望;对于老年MCL患者,BTK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疗效显著,毒性可控;对于Ki-67评分较低的相对惰性MCL患者,BTK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无化疗方案可成为治疗新选择。百悦泽®是新一代强效BTK抑制剂,减少对ADCC效应的影响,联合治疗更具优势,针对一线治疗MCL的研究正在开展。

新药不断涌现,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图4.jpg

第三场学术报告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华教授带来题为“POST-ASH DLBCL的治疗进展”的精彩报告。王华教授指出,对于DLBCL患者,常规的免疫化疗后仍然有40%~50%的患者出现难治或复发,此类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如何更好识别高危患者、一线治疗如何提高预后不佳患者疗效、复发难治患者如何优化治疗方案。目前,IPI评分仍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预后评估方式,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基于COO和基因组特征对DLBCL的分型越发丰富;基线IPI评分结合PET-CT可有效增强对高风险DLBCL患者的识别;对GCB亚型的进一步分组发现DHITsig阳性同时伴TP53突变或拷贝数缺失的患者预后更差。

针对一线治疗如何提高预后不佳患者疗效,王华教授表示R-DA-EPOCH诱导后ASCT是DHL/THL潜在的一线治疗方案;PD-1单抗联合R-CHOP一线治疗DLBCL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了长期生存获益,尤其在PD-1表达阳性患者中;老年DLBCL患者经R-CHOP治疗后使用来那度胺维持能显著改善PFS;CAR-T在高危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疗效,CD20/CD3双抗为老年/unfit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讨论环节,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海平教授提出BTK抑制剂的应用是否需考虑分子学因素的问题。刘霆教授表示同意分子学检测指导BTK抑制剂的应用,但仍需进一步探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晓明教授提出BTK抑制剂的首要不良反应为房颤,临床应用中有无相关指标可预测房颤的发生?刘霆教授表示,房颤的高危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需在用药前或者用药发生房颤时进行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谭晓虹教授提出对于MCL一线治疗后应用BTK抑制剂或来那度胺维持治疗的探索?刘霆教授表示,初始治疗达PR或CR的患者才能进行维持治疗,目前推荐使用利妥昔单抗维持,但考虑经济因素,可选择来那度胺或BTK抑制剂维持。四川省人民医院王晓冬教授表示以BTK抑制剂为主的靶向药物联合治疗可降低MCL患者的化疗强度,同时无化疗方案也给患者带来良好疗效及生存获益。

“淋光闪现”看侵袭性淋巴瘤治疗的“是是非非”

观点碰撞,中枢DLBCL优选BTK抑制剂 or IMiD?

图5.png

第二阶段辩论环节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瑾教授主持,第一场辩论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夏祖光教授带来题为“中枢侵犯DLBCL,优先考虑使用BTK抑制剂”的精彩报告。夏祖光教授表示,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DLBCL患者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常规免疫化疗难以渗透,疗效较差,而BTK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治疗中枢侵犯的DLBCL,有效率高达50%~90%。

图7.jpg

第二场辩论为烟台毓璜顶医院李小倩教授带来题为“中枢侵犯DLBCL,优先考虑使用IMiD”的精彩报告。李小倩教授指出,免疫调节药物(IMiD)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证据充分。研究显示,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R/R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及原发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LYSA)的ORR为35.6%,中位OS 为17.7月,中位PFS为7.8月。来那度胺治疗R/R累及中枢的CD20+NHL的ORR达60%,中位PFS为6月。2020年ASH上更新数据显示,低剂量来那度胺治疗老年PCNSL的中位PFS为84月,中位OS未达到。《2020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推荐来那度胺用于PCNSL挽救治疗及维持治疗。另外,IMiD不良反应可耐受,且经济优势大。综上,IMiD作用机制广泛、临床安全有效,且经济实惠,对于中枢侵犯DLBCL为优选治疗。

图8.png

接下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昌菊教授分享了一例初治MCL病例的诊治过程。曲昌菊教授表示,本中心开展的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ZR)序贯ASCT治疗初治年轻MCL的前瞻性、单中心、单臂、开放型研究中,第一例可评估患者为56岁男性,诊断套细胞淋巴瘤IV期B组,MIPI评分3分(低中危),一线予8疗程ZR方案治疗后PET-CT评估达CR,拟序贯ASCT。曲昌菊教授指出,ZR序贯ASCT治疗初治MCL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仍需大量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

图9.png

接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吕方芳教授分享了一例泽布替尼治疗继发中枢DLBCL的病例。患者为66岁女性,诊断DLBCL,non-GCB亚型,IV期A组,IPI评分4分,高危,一线予R-CDOP治疗6周期,2周期及4周期后评估疗效为PR,6周期后PET-CT评估疗效达CMR,后续建议患者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患者服用10天后因皮疹自行停药,4个月后患者中枢复发,服用伊布替尼后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泽布替尼上市后因经济原因伊布替尼改为泽布替尼,后予改良TEDDI-R治疗6疗程,3疗程后疗效达CR,6疗程疗效为CR。

吕方芳教授总结到,对于CNS复发高危DLBCL患者,需进行中枢预防;包含BTK抑制剂的治疗方法对于DLBCL中枢复发患者是一种可尝试的选择。

河南省肿瘤医院姚志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唐友红教授,赣州市肿瘤医院曾庆芳教授点评了病例并分享了各自观点。

大会总结

最后,专家们总结道,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极具挑战性,BTK抑制剂及以来那度胺为代表的iMID可透过血脑屏障,对治疗中枢淋巴瘤有效显著,且两者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两药联合治疗也显示良好疗效。另外,中枢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难点主要是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是否需依赖分子分型或基因检测结果来预测疗效尚存争议,未来仍需深入研究。总之,随着BTK抑制剂的问世,特别是泽布替尼上市以后,我们有更多治疗淋巴瘤的手段,但还有很多临床问题需要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mie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Xiaoxi

                   

相关阅读
评论
2023年04月27日
吴耀禄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 普通外科
Ki-67结合MIPI分层能更好地预测MCL患者预后
2023年04月13日
徐宝连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 血液肿瘤科
BTK抑制剂及以来那度胺为代表的iMID可透过血脑屏障,对治疗中枢淋巴瘤有效显著
2023年04月10日
汪惠斌
歙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MCL一线治疗后应用BTK抑制剂或来那度胺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