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疫情期间泌尿肿瘤患者管理专家意见线上研讨会”召开,为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

2020年02月2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肆虐,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肿瘤患者作为特殊人群,既要加强自我防护,同时还要注重对疾病的管理,然而疫情之下,肿瘤患者的诊疗变得异常艰难,在线就诊咨询成为新的途径。近日,由正大天晴组织的“疫情期间泌尿肿瘤患者管理专家意见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山东省各地区医院的专家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参与了这场网络会议,为疫情期间泌尿肿瘤患者的管理提供建议。

               

史本康教授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山东大学前列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卫生部微创与腔镜全国考评委员会泌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学分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感染和炎症学组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研究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讨会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史本康教授主持,参会专家分别就疫情期间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患者的管理进行讨论,发表意见,以期为患者和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前列腺癌患者的管理

讨论嘉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史本康教授、烟台毓璜顶医院高振利教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张龙洋教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鹿占鹏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李延江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守臻医师。与会专家针对不同治疗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发表疫情期间的管理建议。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建议

术后积极进行盆底功能训练(提肛训练),尽快恢复控尿功能;

术后病理如果存在切缘阳性、精囊侵犯、淋巴结阳性或者其他高危因素(术前PSA>20、Gleason≥4+4)等,可于术后3月内即可辅助内分泌治疗;同时根据尿控恢复情况行辅助放疗;

定期复查PSA,监测其变化情况。术后4-6周首次复查,之后每3月复查一次;

术后适当多饮水,预防感染;如有尿路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

根治术后生化复发患者的建议

根治术后PSA逐渐增加(发现1次增加后需要重复检测确认PSA的连续增加)的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复发部位。如:PSMA-PET/CT检查、盆腔MRI检查、ECT检查;

开始进行内分泌治疗;

可以行盆腔挽救性放疗,如发现复发转移灶并且病灶较少,可行病灶的放疗。

转移性激素敏感阶段前列腺癌患者的建议

基础治疗为内分泌治疗,肿瘤负荷较重患者可以同时行化疗或新型内分泌治疗;

转移灶较少的可以行原发灶的治疗(放疗或手术),同时要配合内分泌治疗;

部分患者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有针对性选择相应药物。如:年龄<60岁、有家族史、肿瘤负荷较重、低PSA的前列腺癌;

部分患者可以参加临床试验;

骨转移负荷较重患者可以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的建议

基础治疗为去势治疗;

其他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多西他赛化疗或新型内分泌治疗;

建议CRPC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有针对性选择相应药物;

对于骨痛明显患者,可以进行姑息性放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可以参加临床试验;

骨转移负荷较重患者可以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注意事项

内分泌治疗期间要注意复查血常规、肝肾功、PSA、睾酮情况;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潮热、出虚汗、乳房疼痛等;

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合适的体重、坚持适度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限制脂肪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不吃垃圾食品。

前列腺癌化疗的注意事项

化疗适合年龄偏小、体能状况较好的患者;

化疗的主要适应症为:高转移负荷的激素敏感阶段前列腺癌、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常规的化疗方案为多西他赛每3周一次,联合泼尼松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的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化、DDR基因突变)可使用铂类化疗;

多西他赛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血细胞降低、肝功能受损;化疗后要密切监测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

膀胱癌患者的管理

讨论嘉宾:山东省立医院吕家驹教授、青岛市立医院侯四川教授、潍坊市人民医院刘鲁东教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魏巍教授、淄博市中心医院贾东升教授、滨州市人民医院陈予军教授。各位专家同样针对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进行讨论。

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内镜治疗术后患者的建议

膀胱灌注:

对于低危(符合以下条件:单发、肿瘤小于3cm、初发、TaG1)的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后即可灌注一次,随后定期复查;

对于高危(符合以下条件之一:T1,高级别G3,原位癌,多发复发且肿瘤大于3cm)的低级别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术后即可灌注一次,随后建议行膀胱灌注化疗药(每周一次,8-12次;每2周一次,6次;每月1次,持续1.5年到2年)或卡介苗(BCG)治疗。对于高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电切术后可行膀胱灌注卡介苗(BCG)治疗(1周1次,6次;2周1次,3次;1月1次,10次;必要时每月1次再持续1~2年以巩固疗效);

对于中危(非高危、非低危)可以行膀胱灌注化疗药或卡介苗。

复查方面:定期复查膀胱镜,每三个月一次。膀胱镜检测前需复查尿常规,出现尿路感染,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行膀胱镜检查;

二次电切:有以下情况:肿瘤多发体积较大导致第一次电切不充分,电切标本未查见肌层或者,T1期肿瘤,高级别肿瘤等,根据第一次手术情况可以行二次电切。

电切术后以及膀胱灌注期间排尿症状的管理

对于老年患者同时伴随排尿困难等症状的,口服α受体阻断剂等药物(如哈乐、可多华、高特灵等);

电切或灌注患者如出现尿路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可使用部分中成药、小苏打、M受体阻滞剂(索利那新)或者β3受体激动剂(米拉贝隆)等治疗;

适当多饮水,防止尿路感染;戒烟、避免刺激性食物。

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内镜治疗术后的建议

对于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建议行膀胱全切治疗;

如果想进行保留膀胱的治疗,建议行二次电切,确认肿瘤电切完全。随后进行全身化疗。并且建议定期复查(膀胱镜、腹盆部CT或MR等),密切随访观察

膀胱全切术后患者的建议

根据尿流改道方式不同定期管理:输尿管皮肤造瘘患者根据输尿管支架管类型定期换管(每3-6月换管);Brick膀胱患者对造口进行良好管理,同时关注双肾情况(是否积水);新膀胱患者检测好残余尿及上尿路情况;

肿瘤控制方面定期注意复查CT等;

膀胱全切术后如有不良病理情况(淋巴结阳性、pT3或pT4),如术前未进行新辅助化疗,建议术后进行辅助化疗。

晚期尿路上皮癌的系统治疗方法

一线治疗方案为含铂类的化疗(如GC方案),如不耐受化疗可考虑免疫治疗(PD-1或PD-L1抗体);

一线化疗耐药后,可以考虑二线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FGFR抑制剂);

建议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有针对性选用相应治疗;

针对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药物试验越来越多,部分合适病人可参加临床试验。

肾癌患者的管理

讨论嘉宾:山东省肿瘤医院边家盛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郭丰富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建宁教授、泰安市中心医院宋明山教授、聊城市人民医院马云波教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葛南教授。

肾癌如何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肾根治性切除术及肾部分切除术(目前对于肿瘤大小≤4cm的患者首选肾部分切除术)微创治疗:腹腔镜手术被认为是最标准的治疗方式,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快;对于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主要适用对象为年龄较大或因其他健康问题不能手术的患者。

肾切除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胸片及腹部B超;

需要注意是保护另一个残存的肾,尽量优质蛋白饮食,注意休息,控制好血压、血糖。

肾癌术后如何复查?如何随访?

肾癌术后一定要定期复查,一方面是针对肾肿瘤的随诊,其主要目的是检查是否有复发、转移及新生的肿瘤,另一方面是针对术后肾功能的保护和监测;

术后随访时间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术后一周左右,主要询问出院后的一般情况;检查伤口的愈合情况;告知术后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讨论进一步的辅助治疗; 对医保病人需要办大病医保;本次随访如果病人伤口干燥,没有特别不适,可以家属代为就诊;

第二阶段为术后4~6周进行,主要评估肾脏功能、失血后的恢复状况以及有无手术并发症。对行肾部分切除的患者术后4~6周行肾CT扫描, 了解肾脏形态变化,为今后的复查做对比之用;

第三阶段为长期的随访计划:早期肾癌(T1~T2):每3~6个月随访一次连续3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中晚期肾癌(T3~T4):每3个月随访一次连续2年,第3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术后常规随访内容

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

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以及术前检查异常的血生化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血钙等;

胸部X线片(正、侧位)。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异常的患者,建议行胸部CT扫描检查或者直接选择胸部CT检查;

腹部超声波检查。腹部超声波检查发现异常的患者、保肾手术以及中晚(T3~T4)期肾癌手术后患者需行腹部CT扫描检查,可每6个月1次,连续2年,以后视具体情况而定。

肾癌术后综合治疗手段

术后辅助细胞因子治疗:目前常用药物为干扰素和白介素-2,但是缺乏大型临床数据的支持;

高危肾癌根治术后辅助靶向药物获益有限。高度选择的高危病人肾根治术后可以进行辅助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肾癌中取得很好的研究结果,但是对于肾癌术后辅助免疫治疗目前仍缺乏很好的临床证据支持。

晚期转移性肾癌综合治疗手段

目前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为靶向治疗;

常用靶向治疗药物及方案:晚期肾癌的治疗目前常用一线药物为培唑帕尼(800mg,口服,一天一次)、舒尼替尼(50mg,口服,一天一次,服用四周后停两周)、索拉非尼(400mg,口服,一天两次),二线常用药物为阿昔替尼(5mg,口服,一天两次)、依维莫司(10mg,口服,一天一次);

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肾癌中取得很好的研究结果,最近几年的大型临床研究来看,对于中高危的晚期肾癌病人,免疫治疗联合阿西替尼可以起到比舒尼替尼更好的效果。

在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充分讨论,为泌尿肿瘤患者的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议。当前抗血管靶向治疗是晚期肾癌治疗的基石,国内自主研发的安罗替尼在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中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不错的疗效数据。会议当中,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蒋学文医生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解读。

安罗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解读

晚期肾癌的治疗正从靶向治疗时代迈入免疫靶向时代,单药TKI仍然是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方案。舒尼替尼作为肾细胞癌一线抗血管靶向治疗的代表,标准剂量下不良反应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血液学毒性,临床上仍需寻找高效、低毒,可长期服用的靶向药物。

安罗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Ⅱ期临床试验共入组133例患者(安罗替尼组90例,舒尼替尼组43例),在主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中位PFS:17.5个月 vs 16.6个月;P>0.05)。在总生存(OS)方面,两组也无显著性差异(中位OS:30.9个月 vs 30.5个月;P>0.05)。除此之外,在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方面,两组也无显著性差异。安罗替尼在疗效数据上与舒尼替尼相当。

尽管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安罗替尼组3~4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舒尼替尼组(28.9% vs 55.8%,P<0.01),尤其是典型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除2.2%的患者出3~4级现贫血外,安罗替尼组未出现一例3~4级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基于安罗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其有望成为透明细胞为主型的转移性肾癌的又一治疗选择。 

会议最后,全体专家针对安罗替尼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探讨药物应用的前景。史本康教授最后总结到,新冠肺炎疫情下,网络线上学术会议是新的尝试,本次研讨会非常成功,各位专家提出了非常好的患者疾病管理建议,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安罗替尼作为国内自主研发药物,期待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责任编辑:Zack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Q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