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张涛教授: 首届华中肿瘤高峰论坛盛大开幕,聚焦胃肠肿瘤新进展

2016年11月07日

整理:Cheryl Chen

来源:肿瘤资讯


WechatIMG5.jpeg

肿瘤资讯:今年适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建院150周年,我们知道贵院肿瘤中心也是华中地区综合医院规模最大、学术力量雄厚的肿瘤学临床、科研、教学基地。作为腹部肿瘤科的学术带头人,请问您对未来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腹部肿瘤科的发展有何规划和期待?

张涛教授:我们整个肿瘤中心在最近15年内发展比较快,协和医院共5000个床位,肿瘤中心有1000个床位,占了整个医院的五分之一。我们中心主要以肿瘤外科、内科、放疗为主,还有微创、中医中药和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肿瘤中心内也有ICU,对于急危重病人能提供很好的抢救设备和条件。而具体到腹部肿瘤科,我们是07年开始划分亚专科,目前肿瘤中心内部有胸部、腹部、头颈、乳腺、妇科、淋巴瘤等肿瘤亚专科。从07年发展至今,有所进步也有所不足,至于将来的目标,对于消化系统的肿瘤,如胃癌、肠癌、胰腺肿瘤、肝脏肿瘤、胆管肿瘤、食管肿瘤等消化道及消化腺肿瘤,首先我们要给患者提供规范的治疗。目前国内肿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是由于我们长期忽视肿瘤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到临床上治疗的已经到了三级预防的阶段。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首要目标是规范化治疗。我们给就诊的病人安排规范的多学科的综合诊治模式,以期给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最好的就医环境。在国内胃肠道肿瘤中晚期病人居多,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状。而在中晚期胃肠肿瘤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比如胃癌的诊治由于肿瘤的异质性等原因导致治疗效果很差。因此第二个目标是希望在这些未知领域做一些探索,特别是临床研究方面或临床结合基础研究方面的探索,以期在胃肠肿瘤方面有自己原创的方法或特定人群的筛查等,将来能改善治疗策略。第三个目标是,通过我们自己与全国同行的努力,我们希望在患者的教育与肿瘤的预防方面做一些工作,让老百姓知道在生活习惯、年龄、家族特点不同情况下要提前检查、预防,尽早发现胃肠肿瘤。我们需要把工作从肿瘤的治疗前移到肿瘤的预防,这样才能最终改善我国肿瘤高发的状况。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在控烟15-20年之后,其肺癌发生率在逐渐下降。现在如果不开展预防工作,20年后我国的肿瘤发生率依然高居不下,可能还会升高。如果我们从现在重点开展预防工作,比如改变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注意家族遗传的筛查、加强早诊等体检工作,我国的肿瘤发生率才有望下降。

肿瘤资讯:值得庆祝的是,在建院150周年之际,首届华中肿瘤高峰论坛也盛大召开,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次会议上胃肠肿瘤领域的亮点?

张涛教授:非常感谢你们对本次华中肿瘤高峰论坛的关注。借协和医院150岁华诞庆祝之际,我们举办了首届华中肿瘤高峰论坛。我们也将继续举办第二届、第三届的活动,日后作为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传统高峰论坛。这次论坛包括1个主会场和4个分会场,主会场上有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来分享关于化疗后并发症的处理,德国萨尔大学的主任讲解淋巴瘤是否能够“去放疗化”。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前列腺癌精确放疗的讨论。我们还有人文类的分享,原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袁钟教授会分享讨论“如何成为与文化相适应的医者”。我们下午还会有免疫靶向专场,期间会报道最新的进展,例如河南肿瘤医院的杨树军教授会和大家回顾2016年大肠癌的最新进展;解放军301医院白莉教授介绍免疫靶向治疗这一新领域;沈阳陆军总院肿瘤科的谢晓冬教授会跟我们讲解免疫治疗副作用的识别与处理;南京鼓楼医院的刘宝瑞教授会带来指南之外鼓楼医院胃癌经验分享;解放军307医院徐建明教授会讲解日本胃癌规约的七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中国医科大学附一院刘云鹏教授会带给我们大数据时代胃肠肿瘤的研究方向等;和我们中国专家比较相关的,还有秦叔逵教授与李进教授在国内完成的TAILOR研究,这是一项临床结合基础的研究。该研究希望解决两个疑问:过去有证据表明奥沙利铂与西妥昔单抗(抗EGFR单抗)的联合是失败的,到底这一联合是否有效?第二个疑问是,抗EGFR单抗的影响因素/可预测疗效的因素到底是什么?靶向药物近年来运用的越来越多,它的出现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TAILOR研究中,所有RAS野生型患者,晚期一线采用奥沙利铂加氟尿嘧啶的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较未联合组的ORR、PFS和OS有明显的提高,且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这一临床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临床上一锤定音,之前业界一直存在纷争,到底该不该联合,最后试验证实奥沙利铂加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其次我们还看到RAS野生型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后PFS和总生存期是延长的,提示在目前精准医疗很火热的时代这一治疗组合对RAS野生型的病人是非常理想的。当然还有更多的研究在进行,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和深挖能带给我们很多临床的启示,我们很期待明年甚至后年秦教授牵头的TAILOR研究有更多丰富、新的信息出现。

肿瘤资讯:在临床工作中,您会常规给患者进行RAS基因检测吗?

张涛教授:这是很好的问题。在晚期肠癌中有很多不同种类的肿瘤发生,这些肿瘤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应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很多研究表明,RAS基因是一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因,RAS野生型的患者通常预后会好一些,而且RAS基因对于治疗的选择具有重大的意义。众多研究表明在RAS野生型的患者中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其有效率,PFS和OS上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可能存在某些混杂因素共同影响,最后无法简单地以统计学来界定是否有意义。在RAS野生型的患者中,晚期结直肠癌中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的获益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对于晚期病人一定要进行RAS检测,RAS野生型患者采用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的方案,不仅是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同时对有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初始不可切除但想做转化治疗以期通过手术达到治愈的患者,有效率对这类患者制定最后的治疗目标以及是否可行根治性的治疗尤其重要。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其他肿瘤标志物,而RAS包括BRAF是目前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对治疗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我个人认为所有晚期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该进行RAS或者BRAF的检测。

肿瘤资讯:今年刚刚举办的ESMO上,RAS、BRAF及MSI都是一线推荐的检测基因,您是否也会推广这种检测?

张涛教授:在我们科室早已形成这样的规范:所有患者都会建议检测MSI,因为MSI对于早期晚期肠癌的预后以及二期患者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同时我们也推荐大家检测RAS和BRAF,近两年我们也把HER2作为推荐检测基因之一,因为HER2目前看来与肠癌的预后及治疗的选择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但业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对于肠癌,这些肿瘤标志物无论是在预后、疗效预测或者方案选择方面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是积极鼓励大家去做这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但同时也应该考虑患者的经济因素,是否能承受靶向治疗。

肿瘤资讯:最近有报道表明,目前个体化治疗方案存在泡沫现象,您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有什么看法?

张涛教授:现在逐渐出现很多声音表达对学术文章的不同看法,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精准医疗是一个时代发展方向,必须要坚持,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需要冷静,我们也需要不同的声音。所谓通过基因测序寻找个体化治疗的中间其实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获益的人群会有多少,其次是适应症方面也就是法规上是否允许。并非说基因检测发现某个基因有突变,就可以使用某个药物,关键看该基因是否为肿瘤的驱动基因,而这个药物在适应症上并没有批准,这对于患者和医务人员都是非常危险的决定。我个人认为,目前大家推进的个体化治疗或精准治疗,应该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这类人群应具备某些特点,如治疗要求特别高、经济状况特别好、特别能理解治疗失败等,另一方面是设计优良的临床研究,通过设计好的临床研究开展精准医疗的试验。



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资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