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35under35繁星篇01|薛俊丽教授: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11月15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薛俊丽教授

从 2017 年项目启航的初心,到如今跨越近十年的坚守,35under35 始终是青年肿瘤医生成长的 “星光舞台”——舞台之下,是更漫长的征程。他们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实干的热情,在不同领域深耕不辍,个人的点点星光,正汇聚成中国肿瘤学界的璀璨星河。

“35under35 星光故事” 旨在记录这些星光,并以此映照更多同行者的前路。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薛俊丽教授,分享她的星光之旅。

更多精彩,欢迎点击视频,跟随镜头走进薛俊丽教授!

薛俊丽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肿瘤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主任医师 教授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委员
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胃肠肿瘤学分会常委
《肿瘤学杂志》青年编委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
留学美国综合排名第一的Mayo Clinic
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医学人才最高荣誉“银蛇奖”,获上海市东方英才拔尖项目、“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重大慢性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课题骨干,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adv sci》、《J Exp Clin Cancer Res》、《Theranostics》、《EBioMedicine》等。

星光轨迹

临床筑基:从一线锤炼硬核能力

2008年自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薛俊丽教授留任东方医院肿瘤内科。十七年一线坚守,她在处理包括肿瘤急性出血、梗阻、急性心包填塞、肺栓塞等肿瘤急危重症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成功抢救百余例危重患者。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她的临床决断力,更培养了她从复杂临床现象中发现真问题的敏锐眼光。

学术升维:在国际视野中实现突破

2014年赴梅奥诊所深造是薛俊丽教授职业生涯的关键节点。归国后,她率先开展抗肿瘤免疫治疗,其救治的严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案例被收录人卫社权威教材,为国内早期免疫治疗不良事件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DSC00006(1).png

梅奥诊所150周年勋章-薛俊丽教授提供

科研转化:从临床问题到学术成果

薛俊丽教授精准锁定结直肠癌代谢重编程与神经侵袭机制,在《EBioMedicine》、《Adv Sci》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系列研究,累计SCI论文30余篇。这些工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重要的是为靶向药物研发和适应证拓展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展现了清晰的转化医学思维。

行业担当:从专家到规则制定者

作为同济大学博导,薛俊丽教授已培养多名硕博研究生,逐渐构建起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同时她也在CSCO多个专家委员会担任要职、连续执笔行业指南,到现在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持工作。“上海市银蛇奖”等荣誉,正是对她临床科研双优能力的最佳认可。

薛俊丽教授用十几年时间,完美诠释了优秀医者的成长闭环:以临床实践为根基,以前沿科研为引擎,最终将成果反馈于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 这条路经,为志在远方的青年医生指明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医者心声

您作为第一届的资深选手,我们想请您回望一下,您参加“35 and 35”的时候,这个平台给您带来的成长?作为从这个平台成长起来的典范,同时“35under35”也即将迎来十周年,您对第十届 “35under35” 有哪些期待吗?

薛俊丽教授:我是第一届35 under 35的选手,也就是在那一届参选的过程当中,我在这个平台上认识了非常非常多的优秀的中青年医生。其实我觉得这十年走过来我并不算太优秀。因为跟我一起参加第一届35under35的包括王峰教授、吴芳教授等等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一届当中,或者说现在肿瘤学的中坚力量,以及我们行业的翘楚,我觉得跟他们相比我还有非常非常长的路去走,也有很多需要跟他们去学习的地方。

在这个平台上,一方面我认识了这些优秀的人,知道了自己的短板。当然有了目标就有努力的方向,所以非常感谢35的这一个平台,能让我在这十年的过程当中,与这么多优秀的小伙伴携手同行,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淬炼自己,不断的成长。所以再次感谢35这十年给我们提供的这些资源和平台,展望将来的十年,我觉得我已经是一个中年医生了,每次参加35的这个评选,我都会感慨一次,我们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的青年医生也越来越优秀,对于将来的医生或者是中青年医生,我也不敢提太多的希望,因为毕竟比我强的后浪还是很多,只想跟大家讲一下,我们作为青年医生,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觉得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走上坡路也好,下坡路也好,其实很多时候我给自己的勉励,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是要把自己做好,临床也好,科研也好,教学也好,我觉得唯有自己做大做强,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让我们自己去争取。

未来的青年医生机会会更多,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机会,但是抓住机会的前提是一定要自己做好准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或者说不要总是抱怨自己没有好的平台,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很多资源都是公平的,都会平等的给大家去提供。只要你自己做好准备,那么只需等风来就好,所以这也只是我这十年的成长过程当中我自己的一点体会,也愿意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我们未来的中坚力量,以及未来的青年医生。

在精准治疗时代,MDT 多学科团队模式越来越重要。作为肿瘤内科医生,您认为在胃癌 MDT 团队中,内科医生占又如何创造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薛俊丽教授:在这些比赛的过程当中,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肿瘤的治疗绝对不是现在某一个科室单打独斗能够解决的,一定是多个学科、多个临床思维的碰撞和融合确定的精准治疗的个体化的方案。包括我们医院,现在我们陈院长推的这个 COC 的病房,也是 MDT 的一种形式。

在胃癌的多学科诊疗过程当中,由于胃癌异质性,治疗阶段比较复杂,治疗的流程和参加的学科又比较多,在胃癌的诊治过程当中,多学科的讨论肯定是离不开的,比如说大家现在强调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包括转化治疗或者新辅助治疗,那么胃癌的多学科诊疗当中肿瘤内科医生的角色一定是全程贯穿其中,而且是占一个主导作用地位。对于肿瘤内科医生来讲,临床的思维更加的全面一些,涉及到包括病理、影像、术前术后,还有分子靶向多个维度、多个角度的一些考虑。

再加上其他科室专业知识和专业老师的一些辅助和支撑,如此胃癌的多学科诊疗才能不断的推向前,并且不断成熟。所以我觉得肿瘤内科医生在胃癌的 MDT 过程当中应该是一个牵头者、引领者以及倡导者的一个角色。

您走过了从“35under35”参赛选手到胃癌领域骨干的完整路径。回顾这段历程,哪些阶段的经历让您觉得是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

薛俊丽教授:在我这近十年当中的职业生涯当中非常非常大的转折,是2016年我从梅奥留学回来之后,遇到了我职业生涯当中最重要的贵人-李进教授。从2016年的7月份,我跟着李进主任一直到现在,将近有十年的时间,我觉得跟着李进主任学习,我确实是受益匪浅。

第一点就是他的做事风格,以及做学术的严谨态度。我觉得李主任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 pioneer, 他能够从一个非常高的角度去看到五年乃至十年之后肿瘤学发展的方向。有时候他的一些观点的提出,可能在我们当下看来是比较离经叛道的,但是经过五年、十年之后,我们一定会印证他现在的想法和他的观念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我从李进主任身上学到的另一点就是怎么样从一个普通的肿瘤科医生向研究型医生转变,这对我职业生涯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变化和转折。也就是说如何从早期的临床研究的这个过程当中,慢慢锻炼自己怎么样去应用一些最新的药物以及最新的诊疗的技术,做好这个研究型医生医生角色的转变,同时契合早期临床研究的开展,推进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进行。

当然,在这十年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李进教授,还有很多前辈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包括我们秦叔逵院长,马军老师以及我们青委的陈功老师,张小田老师,还有现在碧芸姐都对我的影响和帮助是非常大的。

从东方医院到第十人民医院,这种平台的变化又为您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性?

薛俊丽教授:第二个十年,也就是现在从东方医院到第十人民医院这个平台转换的过程当中,对我也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挑战。这种转变就是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慢慢的要变成一个管理者,对我来说也是挑战非常大的,因为原来我是把我专业的事情做好就行,我把病人看好,我把临床研究做好,我把科研做好,其他的事情可以不用再去管。

现在进入这个十院这个平台之后,科里的一些事情还是要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慢慢的梳理,更好的去思考带领我们这一个团队,再结合自身的一些专业的知识,结合自身的一些资源,把我们这个团队带到一个更大台阶,所以说对我个人来讲,我觉得也是挑战比较大。当然我觉得也是在慢慢的学习当中,在不断的成长,所以非常感谢我们医院的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能够给我这个平台,让我去发挥自己的一些能力,让我去不断的去锻炼自己和成长。

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现在所在的第十人民医院肿瘤科?

薛俊丽教授:谈到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是北上海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建院 150 年,是同济大学附属医学院,医教研潜力大、有活力。临床资源方面肿瘤科医生共 14 名,额定床位 54 张,还有临床研究中心、日间化疗、门诊化疗、特需病房等平台资源可利用。并且一期临床研究平台非常大,我们也将整合临床研究资源,推进抗肿瘤新药早期及二三期临床研究。我们科室有博士研究生导师 2 名、硕导 2 名,在读研究生约 13 - 14 名,教学团队和青年医师储备力量强大。未来也希望在我院领导支持、平台科室以及同事支持下,将整合自身医临床、教学和科研资源,把科室做大做强。

89822ae3bb04f0bf1c2d0524e6ac21b9(1).jpg

星光预告 · 引路篇

当薛俊丽教授的“星光”在夜空划出惊艳轨迹,下一束指引前路的光,已在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点亮

他是中国肿瘤临床试验的破冰者,也是后辈口中的“引路人”。
三十年只做一件事:把“试验”写进肿瘤治疗常规。

  • 国内首个Ⅰ期病房缔造者

  • 百余项1.1类新药PI

  • 首部国家级临床试验指南主笔

  • 数百名研究型医生“总导师”

从破冰到立规,他用一条生存曲线,为行业划出“中国坐标”。

星光计划,持续征星。 自荐或推荐,点亮更多同行者!


责任编辑:35under35班长
排版编辑:35under35班长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