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从“仅余3月”到“无瘤20月”:复旦中山医院心肝协作再创生命奇迹

09月30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HCC可伴随血行转移,心脏及肺部为较少见但临床高度危重的转移部位。肝癌侵犯右心房或下腔静脉常提示疾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一旦出现肺转移,更加重了系统治疗的复杂性。


对于此类晚期患者,传统治疗手段往往局限。来自祖国最北端漠河的56岁患者梁先生,2024年初被确诊“巨大肝癌并右心房癌栓、肺转移”,当地医生估计生存期仅1-3个月。转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后,在樊嘉院士、周俭院长指导下,肝肿瘤内科夏景林教授牵头,联合放疗科实施“介入+放疗+以沙利度胺为基础的‘鸡尾酒’系统治疗(TBC)”的综合方案,肿瘤控制并持续“无瘤生存”达20个月。


2025年9月24日复查又发现其左主干冠脉起始部>80%重度狭窄,在葛均波院士团队紧急介入下成功置入支架,患者第二次“闯关”成功。患者目前术后恢复良好,预计将于2025年10月1日出院。

病例概要

患者男性,56岁,2024年1月因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约30斤)入院检查,诊断为晚期肝癌(肿瘤大小约16×11 cm),伴右心房癌栓及肺转移。当地医生评估预后不良,生存期预计仅1-3个月。

2024年2月5日,患者入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多学科评估,在樊嘉院士、周俭院长指导下,由肝肿瘤内科夏景林教授团队实施介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后分别于2月27日、4月1日接受两次追加介入治疗。4月16日起进行放疗,靶向右心房及下腔静脉癌栓,以降低栓塞风险。同时规律口服以沙利度胺为基础的“鸡尾酒”系统治疗方案。

治疗后5个月复查,影像学提示患者肝内肿瘤明显缩小,右心房及下腔静脉癌栓完全坏死,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范围。患者体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疗费用相对可控,每次住院费用(自费部分)均未超过1万元。

2025年9月23日复查,患者已实现20个月无瘤生存。复查时患者自诉偶发胸闷、胸痛症状。经冠状动脉CT检查提示左主干起始部>80%重度狭窄。该心血管病变与肝癌病情及治疗无直接关联,但属独立的高危病变,如急性闭塞可导致大面积心肌梗死,死亡率极高。

经多学科会诊,在葛均波院士远程指导下,迅速启动绿色通道,由心内科戴宇翔主任领衔实施冠脉造影并成功置入支架,术后血流恢复通畅。患者目前术后恢复良好,预计将于2025年10月1日出院。

病例小结

本例为56岁男性晚期肝细胞癌患者,伴右心房癌栓及肺转移,初诊时预后极差。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学科联合制定并实施“介入+放疗+以沙利度胺为基础的系统治疗(TBC)”综合方案,患者在治疗后实现肿瘤显著缩小、癌栓坏死及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获得长达20个月无瘤生存。

在随访过程中,患者因偶发胸闷、胸痛行冠脉CT检查,发现左主干起始部>80%重度狭窄。该病变与肝癌病程及治疗无直接关联,属独立的高危心血管疾病。经多学科会诊并在葛均波院士团队指导下,及时完成冠脉支架置入,血流恢复通畅,患者再度脱险。

本病例充分体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肝肿瘤与心血管领域的学科优势及多学科协作的价值。通过个体化、系统化的全病程管理,晚期肝癌患者不仅实现了长期无瘤生存,还在合并严重心血管事件时得到及时救治。本例为复杂危重疾病的综合诊治提供了临床参考,凸显了“从不可治到可管理”的转变及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的重要意义。

总 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肝肿瘤及心血管领域均具备国家级重点学科优势,本病例体现了其在复杂危重疾病综合诊治中的多学科协作能力,为类似病例的诊疗提供了参考。从“抗癌奇迹”到“救心成功”,患者两度闯过“鬼门关”。而背后,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多学科无缝协作的力量——樊嘉院士领衔的肝癌团队,葛均波院士坐镇的心血管团队,两大王牌学科并肩出击,用仁心仁术为患者托举生命。这是一曲凝聚了专业、温度与信念的生命赞歌,也为国内复杂危重疾病的综合诊治,树立了一个闪亮的典范。

这是一例由“不可治”走向“可管理”的现实范本:临床判断+流程速度+跨学科协作,让“希望”变得可负担、可复制。对肝癌患者而言,“活得久”与“活得好”同样重要;对医院与学科而言,把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做深做透”,正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心肝联动”此番胜利的关键词。

  责任编辑:木子李
  排版编辑:木子李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