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WCLC 重磅分享:纳武利尤单抗助力III期不可切NSCLC成功转化并获pCR,专家共议免疫治疗新格局

09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实践的难点与焦点。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模式的探索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2025年9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举行,来自全球的研究者齐聚一堂,分享、交流、探讨肺癌领域的最新进展。广东省人民医院刘思阳博士在2025 WCLC大会IASLC-CSCO-CAALC联合会议分享了一个局晚期不可切除NSCLC经纳武利尤单抗转化治疗后成功手术并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真实病例,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刘思阳博士分享该病例,并邀请广东省人民医院潘燚教授进行点评。现将病例及点评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介绍

潘燚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学教研室副主任/放疗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放疗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国家肿瘤学名词编写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医师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人工智能临床运用专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理事会理事

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Cell,Lancet,Radiotherapy & Oncology发表文章,单篇最高影响因子 98.4分,最高他引224次,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两项

专家介绍

刘思阳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

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内科医师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临床研究医学官
CTONG YOUNG成员第一届轮值主席
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广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青年医师工作组组长
师从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和暨南大学李扬秋研究员,已表SCI论文30余篇,代表作Nat Med,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 EClinicalMedicine等国际期刊杂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CTONG英才计划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第4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肺癌领域“特聘专家”、第7届CSCO“35岁under 35”优秀青年肿瘤医生、第2届人民网金山茶花奖“人民好医生优秀典范专家等荣誉称号

潘燚教授:局晚期不可切除NSCLC有望迎来新型治疗模式

诱导免疫治疗为不可切除肺癌患者创造手术机会

潘燚教授: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根据手术可行性分为可切除、潜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三类。对于驱动基因阴性不可切除的患者,传统标准治疗为同步放化疗。PACIFIC研究在同步放化疗基础上联合巩固免疫治疗,可显著提升生存率约10%以上,约1/3患者实现临床治愈,5年生存率达43%。这一模式已成为当前不可切除局部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

然而该模式适用人群有限。首先,PACIFIC模式要求患者在完成同步放化疗且疾病未进展、不良事件不超过1级时,方可接受巩固免疫治疗。但实践中约30–40%患者因体能较差或肿瘤负荷较大仅能接受序贯放化疗,GEMSTONE-301和PACIFIC-5研究显示序贯放化疗患者即使接受巩固免疫治疗也有半数在8至11个月内疾病复发,疗效未令人满意。即便能接受同步放化疗条件的患者中仍有20–30%无法接受后续的免疫治疗,从而错失生存获益机会。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晚期和围手术期NSCLC中显示出显著长期生存获益。CheckMate 816等研究证实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病理缓解率和生存结局,尤其是20-25%的患者获得pCR,带来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双重获益。这促使我们开始探索将免疫治疗前移至不可手术患者的诱导治疗阶段。

在此背景下,CTONG协作组在吴一龙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全国多中心II期研究,评估免疫联合化疗作为诱导治疗用于不可切除III期NSCLC的疗效。研究中,患者首先接受三个周期的免疫联合化疗诱导治疗,之后经多学科团队(MDT)评估局部治疗手段。结果显示,25%的患者经诱导治疗后成功转化为可手术切除,并且其18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达74%,未转化的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其18个月EFS为57%。这表明,诱导免疫治疗不仅可使部分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并且转化患者的生存明显提高。

相较于PACIFIC模式,该策略覆盖所有III期不可切除患者,并且可能带来更优的生存获益。目前相关前瞻性研究正在积极推进,有望进一步优化局部晚期NSCLC的治疗策略。

真实世界研究证实,“夹心饼模式”实现手术转化与优质生存

潘燚教授:在吴一龙教授主持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纳入不可切除的III期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PS 0-1分),所有患者先接受3周期诱导免疫联合化疗,再经MDT评估手术可行性。符合手术条件者接受手术及术后免疫治疗,其余接受同步放化疗及巩固免疫治疗,研究全程采用循环肿瘤DNA(ctDNA)动态监测。

目前该研究入组顺利,初步结果与前期研究一致:部分患者经诱导治疗成功转化并接受手术,其12及18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显著优于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未手术患者的疗效不逊于PACIFIC研究历史数据,甚至略优。此外,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接受手术患者的病理缓解与既往新辅助临床研究结果(如CheckMate 816、KEYNOTE-671等)相当或更好,表明该模式可覆盖全部III期不可切除人群,并使两类患者(手术转化与非手术)均获益。

此外,如何在PACIFIC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也是当前重点。既往放化疗联合同步免疫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均未达到主要终点,本研究采用的“诱导免疫化疗±手术/放化疗±巩固治疗”的“夹心饼模式”引入了手术转化的概念,显示出更大潜力。刘思阳博士在本次WCLC会上汇报的病例即来源于该真实世界研究队列,患者经过这种治疗模式获得长期生存获益。

在追求疗效的同时,实现“优质生存”同样关键。PACIFIC研究提示约20%患者经同步放化疗即可临床治愈,因此我们正致力于通过ctDNA-MRD动态监测识别放化疗治愈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启动的MRD指导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希望通过适应性“减法治疗”,在维持长期生存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生存”。

真实病例分享

基本情况

  • 基本信息:男性,65岁

  • 主诉:无明显诱因咳嗽

  • ECOG评分:1分

  • 个人史:吸烟,无特殊药物史

  • 家族史:无癌症史

辅助检查

  • CT扫描:左肺上叶占位

  • PET/CT:左肺上叶肿块(SUVmax = 21.8),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

  • 肿瘤标志物:CEA、NSE、SCC均升高

  • 病理检查:IHC: P40+++, CK5/6+++, TTF-1-, Napsin A-

  • 分子特征:PD-L1 TPS = 5%(低表达),TP53突变(p.P151R,丰度4.32%)

临床分期

肺鳞癌,cT4N3M0,IIIC期

治疗决策与过程

1.初始治疗选择

  • 2022.9.6 新辅助治疗:纳武利尤单抗+ 白蛋白紫杉醇 + 卡铂治疗3周期

  • 2022.12.4 疗效评估:PET/CT显示原发灶尺寸缩小(8.1×5.6 cm → 4.2×2.8 cm);SUVmax显著下降(21.8 → 5.3);多个淋巴结代谢活性明显降低

图片1.png图片2.png

2022.12影像学图像

2.  手术决策与结果

  • 经MDT讨论,认为患者降期明显,具备手术条件。

  • 因COVID-19感染延迟手术,最终于2023年2月行左肺上叶切除 + 纵隔淋巴结清扫。

  • 术后评估:pCR。未见残留肿瘤细胞;淋巴结未见转移(0/14)

3.随访

  • 基于pCR状态,术后未进行辅助免疫维持治疗。

  • 截至2025年7月,无事件生存期(EFS)超过34.2个月,影像学检查无复发迹象。

图片3.png

2025.7影像学图像

刘思阳博士:从不可切除到pCR,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助力Ⅲ期NSCLC实现3年长生存

真实案例:新辅助免疫化疗成功实现手术转化

刘思阳博士:本次汇报的病例聚焦于一例III期不可切除的NSCLC患者。当前标准治疗方案为同步放化疗联合免疫维持治疗。然而既往数据显示,约20%的患者会在同步放化疗后出现进展。我们尝试采用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3-4个周期后通过PET-CT重新评估,探讨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临床上,很多患者仍强烈期望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以实现肿瘤负荷的最大化清除。

对于III期不可切除患者,以往的治疗选择仅限于同步或序贯放化疗,而如今约有1/4的患者可能通过新辅助治疗获得手术机会,这无疑是一大进步。该病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属于III期不可切除NSCLC;第二,在新辅助治疗三周期后组织MDT讨论,共同制定手术决策,并在术后进行病理评估,进一步商讨是否联合免疫维持治疗;第三,该患者术后达到pCR,且未接受辅助或维持免疫治疗,随访超过30个月仍生存良好。。

该病例提示:对于III期不可切除的NSCLC,同步放化疗可能不再是唯一选择。其中一部分患者有望通过新辅助治疗转化为可手术切除,为长期生存带来新的机会。

肺癌治疗:追寻长生存与优质生存的平衡之道

刘思阳博士:在局晚期肺癌治疗中,除长期生存外,优质生存同样值得关注。我将焦点延伸至晚期患者,分享几点思考:

首先,在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中,约10%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PFS)可达到2年及以上,部分患者甚至实现5~7年的长期生存。如何早期识别出这类潜在的长生存人群尤为关键。为此,我们正在开展一项队列研究,系统收集免疫治疗患者在特定时间内的组织样本及系列血液标本,旨在通过动态液体活检技术探索预测长生存的生物标志物。

另一方面,对于已达长期生存的患者,是否可以降低治疗强度?而对于那些早期即影像学进展的患者,又应在何时加强治疗干预?这将是未来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治疗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过程中,液体活检能否为患者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样值得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eli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23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在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中,约10%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PFS)可达到2年及以上,部分患者甚至实现5~7年的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