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循证有例|乳腺癌的“胃肠隐匿转移”:一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术后胃肠转移病例启示

09月08日
编译:肿瘤资讯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占浸润性乳腺癌的 5%-15%,是第二大常见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亚型,其远处转移以骨、肺、肝、脑为主,胃肠道转移罕见。尤其同时累及胃与结直肠的同步转移更为少见,因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缺乏特异性,易与原发性胃肠道肿瘤混淆,导致误诊。

本文通过一例乳腺 ILC 术后 4 年出现胃、结直肠同步转移的病例1,梳理其诊疗全过程,结合文献探讨该类罕见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策略,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乳腺癌胃肠转移的识别与管理能力。

病例介绍

患者,女,52 岁,因上腹部不适于 2023 年 1 月 29 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既往史

2019年1月30 日因左乳ILC(pT2N2aM0,Luminal B 型)行左乳切除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R)阳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阴性,E-钙粘蛋白(E-cadherin)阴性。

术后辅助治疗:2019 年 3 月起行 4 周期表柔比星 + 环磷酰胺化疗,序贯 4 周期脂质体紫杉醇化疗;2019 年 9 月起行 25 次放疗,同步启动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

随访情况:术后 4 年规律复查(胸部 X 线、CT、骨扫描),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情稳定。

现病史

2023 年 1 月 9 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餐后加重,无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腹痛腹泻及便血。既往无胃肠道疾病史,个人及家族史无特殊,无遗传易感性疾病。

体格检查

入院查体: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其余系统检查无异常。

诊疗经过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检查:腹部动态增强 CT 未发现明确胃肠道病变。

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胃体、胃窦散在多发火山口样溃疡(图 1A、1B);

下消化道内镜:结直肠多发火山口样溃疡(图 1C-G);

窄带成像(NBI):溃疡边缘可见异常微血管(图 1H、1I),符合恶性病变特征,遂取多块组织行病理活检。

1.png

图1 胃和直肠病变的内镜图像。A、B 为胃窦部内镜图像,显示多发火山口样溃疡;C-G 为直肠部内镜图像,显示多发火山口样溃疡;H、I 为病变窄带成像放大图像,显示异常微血管

病理与免疫组化确诊

组织病理:苏木精 - 伊红染色示胃黏膜及结肠固有层可见低分化癌细胞弥漫增殖,形态与既往乳腺 ILC 一致。

免疫组化

胃病灶:GATA 结合蛋白 3、PR、ER阳性,E-cadherin、HER2阴性;

结直肠病灶:GATA3、ER阳性,细胞角蛋白 20(CK20)、E-cadherin阴性。
 
结合病史、内镜及病理结果,最终确诊为ILC 术后胃、结直肠同步转移

治疗与随访

初始治疗调整:2023 年 2 月停用原内分泌治疗药物托瑞米芬,改为来曲唑联合哌柏西利治疗;为实现药物去势,皮下注射醋酸戈舍瑞林。

疗效评估:2023 年 5 月复查胃肠内镜,胃、结直肠火山口样溃疡较前改善(图 2),提示治疗有效。

3.png
图 2 来曲唑联合哌柏西利治疗 4 个月后胃及直肠病变内镜图像:A、B 显示胃黏膜可见散在充血糜烂性病变,表面轻度凹陷,覆盖少量棕褐色血痂;C、D 显示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及直肠黏膜可见多发片状糜烂

后续治疗与病情变化

2023 年 12 月因需强化去势效果,全麻下行腹腔镜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双侧卵巢、输卵管低分化腺癌,考虑乳腺转移。

2024 年 8 月随访内镜:胃黏膜出现散在黏膜增生伴局灶糜烂,提示病情进展,改用氟维司群联合阿贝西利治疗。

2024 年 12 月因腹胀入院,腹盆腔增强 CT 示大网膜结节状增厚伴腹腔积液,考虑腹膜转移;腹水病理检出恶性肿瘤细胞,ER、PR 阳性,HER2 阴性,确诊乳腺 ILC 腹膜转移,予卡培他滨 + 长春瑞滨口服化疗。

2025 年 2 月腹部 CT 示腹膜转移进展;3 月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腹水,腹水病理仍见恶性细胞;4 月行腹腔内顺铂灌注治疗,目前持续随访中。

讨论:乳腺 ILC 胃肠转移的临床诊疗要点

临床特点与转移机制

罕见性与亚型差异:乳腺癌胃肠转移发生率仅 6%-18%(尸检数据),且 ILC 较浸润性导管癌(IDC)更易发生胃肠转移,本例即符合这一特点。胃是乳腺癌胃肠转移最常见部位(约 60%),结直肠转移少见,同步累及胃与结直肠更为罕见,目前以个案报道为主。

转移机制:ILC 胃肠转移与 E-cadherin 缺失密切相关。E-cadherin 是上皮细胞间黏附连接的关键蛋白,其缺失导致肿瘤细胞黏附能力下降,更易突破基底膜并经血行或淋巴道转移至胃肠道,且倾向于弥漫性生长,形成溃疡或结节状病灶。

诊断难点与鉴别要点

临床表现隐匿:乳腺癌胃肠转移多无特异性症状,可表现为上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易与化疗/放疗副作用或原发性胃肠疾病混淆,本例仅以 “上腹部不适” 起病,增加诊断难度。

内镜与影像迷惑性:内镜下多表现为火山口样溃疡、黏膜结节或息肉样肿块,与原发性胃癌(如弥漫型胃癌)、结直肠癌表现相似;腹部 CT 常无明确阳性发现,本例 CT 未检出胃肠病灶,需依赖内镜活检确诊。

关键鉴别手段:免疫组化是区分原发与转移的核心。乳腺癌转移特征:GATA3(敏感性>90%)、CK7 阳性,CK20、CDX2 阴性,本例 GATA3、ER 阳性,CK20 阴性,符合乳腺来源。

需排除疾病

消化性溃疡:多为单发、边界规则,餐后痛(胃溃疡)或空腹痛(十二指肠溃疡),内镜下基底清洁,与本例多发不规则溃疡不同;

克罗恩病:以纵行溃疡、鹅卵石样黏膜为特征,病理可见非干酪性肉芽肿,本例无此表现;

神经内分泌肿瘤:伴类癌综合征(潮红、腹泻),免疫组化示突触素、嗜铬粒素 A 阳性,可排除。

治疗策略与预后

治疗原则:乳腺胃肠转移以全身治疗为主,目标为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常用方案包括内分泌治疗(如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 CDK4/6 抑制剂)、化疗,腹膜转移者可联合腹腔灌注治疗。

预后特点:乳腺胃肠转移患者预后优于原发性胃癌,本例经规范治疗后病情稳定 1 年余,提示积极干预可延长生存期。

小结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胃、结直肠同步转移极为罕见,临床易因症状隐匿、内镜表现与原发胃肠肿瘤重叠而误诊。对于乳腺癌(尤其 ILC)术后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胃肠道症状,需及时行胃肠内镜检查,多部位深活检联合免疫组化(GATA3、CK7、CK20 等)是确诊关键。治疗需结合患者激素受体状态、转移负荷制定个体化方案,多学科协作可提高诊疗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Liu PP, Sun LL, Jing X. Gastrointestinal metastasis from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following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 case report. World J Clin Cases 2025; 13(26): 107496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in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in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4日
吴向荣
石家庄市平安医院 | 肿瘤内科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胃、结直肠同步转移极为罕见,临床易因症状隐匿、内镜表现与原发胃肠肿瘤重叠而误诊。
09月11日
王郭虹
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 肿瘤科
ILC 胃肠转移与 E-cadherin 缺失密切相关。E-cadherin 是上皮细胞间黏附连接的关键蛋白,其缺失导致肿瘤细胞黏附能力下降,更易突破基底膜并经血行或淋巴道转移至胃肠道,且倾向于弥漫性生长,形成溃疡或结节状病灶。
09月11日
马利平
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乳腺胃肠转移患者预后优于原发性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