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丹桂飘香。2025年8月30日,第二届BELIEVE肝胆肿瘤大会于上海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临床肿瘤学专家与学者,共同擘画肝细胞癌(HCC)与胆道恶性肿瘤(BTC)的未来诊疗蓝图。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思想交流活跃,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医学盛宴。【肿瘤资讯】现将会议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大会致辞
大会伊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惠川教授主持下,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敏山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沈锋教授及百济神州大中华区、中亚及南亚区域总经理单国洪先生分别致开幕辞,正式拉开大会帷幕。
启动仪式
陈孝平院士首先对与会的国内外同道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肝胆肿瘤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尽管近年来诊疗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术后复发率高、晚期治疗手段有限等严峻挑战。未来,期盼更多本土医药力量崛起,与广大临床工作者携手共进,为攻克肝胆肿瘤这一重大挑战、助力“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祝愿与会专家在此次学术盛宴中启迪新知,满载而归!
陈孝平 院士
陈敏山教授指出,在当前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肝胆肿瘤诊疗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本次会议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契机,希望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深度交流,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治疗思路。
陈敏山 教授
沈锋教授表示,中国肝胆肿瘤领域学者不仅为解决本国的患者需求付出了巨大努力,更以无数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为全球肝胆诊疗知识库贡献了至关重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期待以此次会议为纽带,与国内外同仁携手,在HCC和BTC的综合治疗及预后改善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为提升我国乃至全球肝胆肿瘤的整体诊疗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
沈锋 教授
单国洪先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在肝胆肿瘤领域的科研与诊疗已跻身世界前沿。肝胆肿瘤这一全球性健康挑战,离不开紧密的国际合作与创新探索。百济神州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患者研发创新且可及的抗肿瘤药物。我们期待与全球专家携手,共同探索更多突破性治疗方案,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最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单国洪 先生
聚焦HCC治疗的突破与挑战:中外专家共议全程管理新进展
本篇章由北京协和医院毛一雷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伟平教授主持。
首先,在毛一雷教授主持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Richard Finn教授分享了晚期HCC治疗前沿与展望。Richard Finn教授指出,晚期HCC的一线治疗已进入以免疫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时代,多项Ⅲ期研究,IMbrave150、 HIMALAYA、CheckMate-9DW等研究结果确立了HCC新的治疗标准。与此同时,RATIONALE-301研究证实,替雷利珠单抗在总生存期(OS)非劣于索拉非尼,且客观缓解率(ORR)更高(14.3% vs 5.4%),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更长,达到36.1个月,安全性及生活质量更优,为联合其他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一线治疗HCC,ORR 38.7%,1年OS率 88.6%。
Richard Finn教授还指出未来的治疗方向,包括一线免疫治疗进展后的治疗策略、新靶点的联合疗法等。免疫联合免疫、免疫联合TKI、细胞疗法(如GPC3 CAR-T)在肝癌后线治疗中正进行积极探索。ADC等新类型药物在HCC领域也有相关研究正在开展,有望为HCC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机会。未来研究的重点在于优化患者选择、探索序贯治疗以及开发创新组合疗法,以应对现有治疗的未满足需求。
Richard Finn 教授
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周伟平教授的主持下,孙惠川教授分享了肝细胞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前沿进展。孙惠川教授指出,HCC术后高复发率是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针对高危患者的辅助治疗成为降低复发风险的重要策略。IMbrave050研究的事后分析进一步提示,治疗获益可能更集中于肿瘤负荷高的患者亚群,凸显了将辅助治疗聚焦于高危人群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术前新辅助治疗模式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优势在于能利用完整的术前肿瘤负荷激活更强、更多样化的T细胞免疫应答,从而缩小肿瘤并清除微转移灶。全球范围内,尤其在中国研究者的引领下,多项免疫联合靶向、TACE或放疗的新辅助方案在病理学缓解率和生存数据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例如,NeoLEAP-HCC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方案的主要病理缓解(MPR)率达37.8%;替雷利珠单抗在联合SBRT(Notable-HCC研究)或联合TACE及仑伐替尼的方案中,MPR率分别达到31.6%和76.9%。这些研究共同证明,新辅助免疫治疗,特别是联合方案,安全性可控,提升病理缓解,为HCC围手术期治疗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新方向。
孙惠川 教授
随后,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宋天强教授的主持下,Richard Finn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志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维佳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立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磊教授围绕免疫治疗在HCC全程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HCC一线治疗已进入“免疫+”时代,“介入+靶向+免疫”联合策略需个体化选择,对于肿瘤负荷高、肝功能好的患者可能从同步联合治疗中获益(尤其追求转化手术时),而肝功能较差者则更适合序贯治疗以平衡安全性与疗效。靶免治疗进展后,维持免疫治疗具有一定潜力,但需严格筛选患者,并结合进展模式、耐药模式、前序治疗方案、安全性等因素进行评估。而在围手术期治疗,"三明治"治疗模式(新辅助+手术+术后辅助)通过系统性清除肿瘤细胞与激活维持抗肿瘤免疫,为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提供了新方向。
大咖论道环节
聚焦BTC精准治疗:HER2靶向突破引领治疗新时代
本篇章由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曾永毅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勇教授主持。
首先,在曾永毅教授的主持下,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Do-Youn Oh教授分享了晚期BTC的系统治疗前沿与展望。Do-Youn Oh教授表示,晚期BTC的系统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以TOPAZ-1和KEYNOTE-966研究为代表,PD-L1/PD-1抑制剂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已确立为BTC一线标准治疗,并展现出长期生存获益。在此基础上,新的治疗策略正积极探索中。一线治疗的研发方向聚焦于更高效的联合方案,例如靶向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展现出良好的生存获益,mOS达16.8个月;ZSAB-TOP研究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欧司珀利单抗及化疗ORR达51.2%,mOS达17.4个月,为一线及转化患者带来新希望。
在精准治疗领域,针对特定生物标志物的靶向治疗也获得了突破。HER2已成为BTC的重要靶点,双特异性抗体泽尼达妥单抗已在二线治疗中获批,并正向一线治疗推进。研究证实,在BTC患者一线治疗,包括HER2低表达和高表达的整体人群中泽尼达妥单抗联合化疗ORR达43%,mPFS达9.9个月,mOS尚未达到,展现了在一线患者优异的疗效。此外,针对FGFR2、IDH1、CLDN18.2、TROP2等新兴靶点的药物研发也方兴未艾,多种新型ADC和双抗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未来,BTC治疗将更加依赖精准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免疫与靶向联合治疗策略。
Do-Youn Oh 教授
在曾勇教授的主持下,浙江省肿瘤医院应杰儿教授分享了BTC的抗HER2治疗进展。应杰儿教授指出,BTC是一种异质性高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消化系统肿瘤的3%。由于发病机制的异质性,针对BTC驱动基因的精准治疗是目前探索的热点。在15%~20%的BTC患者存在HER2过表达或扩增,这为抗HER2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泽尼达妥单抗是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治疗HER2高表达(IHC3+)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BTC的双特异性抗体,其关键性的Ⅱ期HERIZON-BTC-01研究显示,mOS为15.5个月,IHC3+患者的mOS长达18.1个月。确认的ORR达到41.3%,而在IHC3+人群中,ORR更是达到51.6%。中位起效时间为1.8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长达14.9个月。基于这些强有力的证据,泽尼达妥单抗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经治的HER2阳性(IHC3+)晚期BTC,并已被NCCN、ESMO等国际权威指南一致推荐。
应杰儿 教授
在随后的大咖论道环节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教授主持,Do-Youn Oh教授、东部战区总医院刘秀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丽霞教授围绕BTC的免疫、靶向治疗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认为,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标准方案,但需探索联合靶向或双抗等更优策略;靶向治疗抗HER2药物如泽尼达妥单抗已经在晚期BTC展示出良好疗效,其临床应用场景值得进一步探索,如一线治疗、转化治疗、围术期治疗等场景。未来需聚焦IDH1、FGFR2等潜力靶点,通过NGS等多组学检测精准筛选患者,推动构建“检测-治疗-随访”全流程精准体系,以全面提升BTC诊疗水平。
大咖论道环节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葵教授担任本次BELIEVE肝胆肿瘤大会主持,陈敏山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陈敏山教授表示,通过两大篇章的深入研讨,全面展现了HCC和BTC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凝聚了行业智慧,为推动肝胆肿瘤诊疗事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未来,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不断完善,相信肝胆肿瘤的诊疗水平将持续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