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例例安心”肝癌临床实践会议纪实:聚焦免疫联合新策略,共探生存获益新高度

08月0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8月3日,“例例安心——肝癌临床实践规范化诊疗系列项目”在青岛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聚焦肝细胞癌晚期一线系统治疗策略,通过学术专题分享、临床实践案例讨论等形式,为肝癌诊疗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旨在共同推动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发展。

开场致辞:共话肝癌诊疗未来

图1.jpg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陆海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涛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胡漫教授分别发表致辞。三位主席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规范化诊疗在肝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性。他们指出,近年来肝癌治疗取得了诸多突破,诸多创新疗法和药物不断涌现,特别是针对晚期患者的系统治疗,已进入免疫联合治疗的新时代,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共享前沿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肝癌诊疗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第一部分:学术速递——肝癌治疗前沿研究动态

学术速递环节,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秦颂兵教授青岛市立医院周宓教授的主持下,青岛市中心医院张真教授围绕“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理策略”展开专题分享。张教授详细梳理了近年来晚期HCC一线治疗的发展历程,从早期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单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时代,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免疫联合治疗时代,晚期HCC的一线治疗方案历经转变,治疗选择逐渐丰富。

张教授表示,在晚期HCC一线治疗领域,诸如“双免联合”(如HIMALAYA研究)、“免疫+TKI”(如CARES-310、APOLLO)等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尤其是PD-1/L1抑制剂与抗VEGF大分子单抗(如贝伐珠单抗)的联合策略,凭借其优异的疗效、可控的安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已成为当前的标准治疗方案。

近期,一项评估菲诺利单抗(一种新型PD-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SCT510)的III期SCT-I10A-C301研究公布了其令人鼓舞的研究数据。研究成功达到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双重主要终点,联合治疗组的中位OS长达22.1个月,相较于索拉非尼组的14.2个月,显著延长了7.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40%(HR=0.60, P=0.0008);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为7.1个月,相较于索拉非尼组的2.9个月,显著延长了4.2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0%(HR=0.50, P<0.0001);联合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32.8%,而索拉非尼组仅为4.3%(P<0.0001)。

在安全性方面,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良好,≥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为42.6%,对照组为33.6%。常见TRAE为高血压、蛋白尿和血小板减少等,未发现非预期的安全信号。尤为重要的是,该研究纳入了更高比例的、更贴近中国临床实际的高风险患者,包括90.4%的HBV阳性患者、37.0%的大血管侵犯(MVI)患者以及61.7%的肝外转移(EHS)患者,在此类难治人群中依然取得了稳健的生存获益,充分证明了该方案的普适性和强大疗效。

随后,山东省立医院周军教授分享了一例“长周期治疗晚期转移性肝细胞癌”的病例。患者为58岁男性,肝癌术后4月余发现腹腔巨大转移灶(10.7cm*6.8cm),AFP高达236 ng/ml。患者入组了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临床试验。经过治疗,肿瘤持续缩小,AFP在两个月后即降至正常水平(14.1 ng/ml)。持续治疗后,患者获得了手术机会,于2024年7月29日成功接受了“腹腔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切除的肿瘤组织为大片变性坏死组织,实现了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周教授强调,这一病例展示了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疗法在晚期肝癌中的强大转化治疗潜力。

在专家论道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徐志勇教授、潍坊市中医院邓军吉教授、泰安市中心医院戚焕鹏教授、威海市立医院张玉教授、泰安市中心医院王平教授等多位专家参与讨论。专家们针对免疫治疗在肝癌一线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免疫联合方案的优化以及如何应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虽然免疫联合治疗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何筛选优势人群、优化药物组合以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第二部分:实践分享——真实世界病例彰显转化治疗与长生存可能

实践分享环节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齐兵教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芹教授的主持下,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吕杰教授报告了一例“晚期肝癌治疗”病例。患者为52岁男性,肝癌术后出现双肺多发转移,于2022年6月确诊为BCLC C期。患者接受了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一线治疗。治疗效果显著,首次复查即评效为部分缓解(PR),并维持了长达17个月的PFS,直至2023年11月才出现疾病进展。此病例有力地证实了该联合方案能够为患者带来持久的疾病控制和高质量的长期生存。吕教授还强调了治疗方案动态调整的必要性,以及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翟玉洁教授则分享了“一例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的病例。患者为一名67岁男性,在2年多的时间内历经3次手术及TACE、仑伐替尼等多种治疗,但仍反复复发。在第三次术后,患者接受了菲诺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的辅助治疗,但很快出现疾病进展,且肿瘤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飙升。临床团队果断调整方案,停用仑伐替尼,换用贝伐珠单抗联合菲诺利单抗,调整方案5天后复查,PIVKA-II水平出现显著下降,显示出对该方案的快速应答。翟教授指出,在综合治疗模式下,多学科团队协作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整合手术、介入、靶向和免疫等多种治疗手段,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讨论环节,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晓乐教授、威海市立医院邴海丽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奇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宇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怡敏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藏春宝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晶教授等专家积极参与。专家们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围绕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策略、手术时机的选择、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在不同阶段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临床实践中的个体差异较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肝癌综合治疗的水平。

会议总结与展望

会议最后,陆海军教授、周涛教授胡漫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他们表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肝癌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为推动肝癌诊疗规范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继续携手共进,共同探索肝癌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策略,为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不懈努力,让更多肝癌患者受益于规范化、个性化的治疗,共同迈向“例例安心”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QT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