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白鸥教授:探索复发/难治DLBCL分层治疗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

07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备受瞩目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2025年7月11日~13日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本届大会由CSCO携手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将汇聚海内外血液肿瘤领域的顶尖学者,旨在“立足临床,引领创新”。大会将搭建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以期促进前沿成果的交流与转化,从而推动我国血液肿瘤学科的整体发展。会议期间,【肿瘤资讯】在现场特别邀请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围绕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分层治疗策略、新型靶向药物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解读与分享,详情如下。

白鸥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淋巴瘤专病联盟 负责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临床组 专家
CSCO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UCLI) 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青年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 淋巴瘤学组 副组长
吉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吉林省卫生系统拔尖人才
发表论文114篇,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5篇
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课题子课题、省级课题45项

点击视频查看教授精彩分享

精准分层:提升复发/难治性DLBCL预后判别的关键

白鸥教授:R-CHOP方案仍是目前DLBCL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尽管该方案可使50%~60%的患者获得治愈,但仍有40%~50%的患者面临复发或难治的治疗困境,这部分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因此,早期精准识别高危患者对改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预后分层需综合考虑多维度因素。在临床特征方面,年龄>65岁伴严重合并症、大包块病变以及IPI评分高危等因素均提示不良预后。更为关键的是分子遗传学特征的分层:通过二代测序(NGS)检测基因表达谱可将DLBCL分为不同分子亚型,其中MCD亚型和N1亚型患者预后显著较差。此外,细胞起源分型中,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亚型与非GCB亚型存在预后差异,但若GCB亚型患者伴有“双打击”或“三打击”遗传学异常,其预后同样不佳。BCL-2和MYC蛋白双表达也是重要的不良预后指标。总体而言,这些分子层面的精准分型为DLBCL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

多疗法时代:复发/难治性DLBCL的个体化方案选择

白鸥教授:在当下抗肿瘤治疗领域,尤其是淋巴瘤治疗中,药物选择丰富多样,对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而言更是面临诸多治疗选择。因此,临床上该如何为这类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实现精准化、个体化的分层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首先,复发时间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若患者为短期复发(治疗后<24个月内复发),这通常提示其统化疗和免疫治疗不敏感。针对这类患者应优先考虑T细胞免疫治疗与新型靶向药物的联合方案,而非高强度化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晚期复发(治疗后≥24个月复发)患者对化疗仍敏感,可采用二线化疗诱导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有望获得更好的疗效。

其次,分子特征检测是治疗选择的核心依据。通过NGS测序可识别关键驱动突变,如TP53突变、双打击/三打击或双表达表等遗传学异常,据此选择相应的靶向治疗。例如,针对特定信号通路异常(如BCR通路激活)可选用BTK抑制剂,BCL-2过表达患者则可能受益于BCL-2抑制剂。此外,既往研究显示,对于BCL-2/MYC双表达的患者,一线治疗选择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疗效。

最后,免疫微环境特征同样影响治疗决策,PD-1/PD-L1抑制剂对EBV阳性患者疗效显著,而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如维泊妥珠单抗)等可根据患者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进行选择。

综上所述,新药的联合应用与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可显著提升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临床获益。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