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青年学者论坛邱鹏飞教授专访:腋下方寸,精准博弈——深度解析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前沿进展

09月03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8月22日,由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联合主办,Cancer Biology & Medicine、《中国肿瘤临床》两本期刊承办的“第一届Cancer Biology & Medicine青年学者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出现,是乳腺外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展之一,标志着乳腺癌淋巴结外科处理进入微创时代;近年来腋窝外科手术降阶梯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其适应人群也不断扩展,但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普及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肿瘤资讯】特邀乳腺癌分会场主席、CBM优秀青年编委、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邱鹏飞教授,围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精准决策、新技术临床转化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从“降阶梯”到“多维平衡”:乳腺癌腋窝管理精准决策的演进之路

邱鹏飞教授:过去精准治疗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系统治疗,即如何通过biomarker精准筛选出适合特定治疗方法的患者。如今,精准治疗的理念已全面深入局部区域治疗,尤其是外科处理领域,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精准决策。纵观乳腺癌腋窝外科发展史,整体趋势是“降阶梯”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寻求肿瘤安全性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最佳平衡。

自1993年SLNB概念提出以来,临床实践在不同时期致力于解答不同的问题,这便是逐步精准化的历程。最初,对于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若前哨淋巴结阴性即可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随后,ACOSOG Z0011、AMAROS等研究证实,对于接受保乳手术和全乳放疗、且前哨淋巴结存在低肿瘤负荷(1-2枚转移)的患者,同样可以安全地豁免ALND[1,2]。2024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SENOMAC研究,进一步将这一结论拓展至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患者[3],为外科降阶梯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循证医学支持。

然而,外科“降阶梯”的大背景也提出了更多关于精准决策的需求。例如,豁免ALND后,区域淋巴结是否需要放疗?这是外科与放疗科医生经常探讨的问题。对于保乳手术患者而言,豁免ALND的放疗靶区不能少于该患者接受ALND后的计划。而对于乳房切除手术患者,如仅有1枚淋巴结转移、Luminal A型且肿瘤负荷不大,若已行ALND,则有豁免术后放疗的可能。如今在现有证据框架下,若这部分患者豁免ALND,则术后必须放疗。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临床抉择:究竟是豁免ALND,还是豁免放疗?从局部控制和肿瘤安全性的角度,二者择一或许均可行,目前临床实践中应尽力避免让这类患者既接受ALND又接受放疗[4]。未来基于多基因检测等技术,或可精准决策二者同时豁免的患者人群。

近年来,关于豁免腋窝手术的探索也在深入,SOUND和INSEMA研究都带来了重要启示[5,6]。这些研究入组多为绝经后老年乳腺癌患者,同样引发了新的思考。例如,对于一位65岁以上、T1N0、Luminal A型的老年女性,应豁免SLNB,还是豁免保乳术后放疗?这也是本次分论坛最后环节的辩题。作为外科医生,临床选择上需考虑操作成本、不良反应和医药经济学。2025 ASCO SLNB指南已提出,此类患者甚至可能考虑同时豁免这两项局部处理(依据PRIME II试验和CALGB 9343试验数据推断)[4]

在新辅助治疗背景下,治疗降期后淋巴结状态的精准评估尤为关键。目前,新辅助治疗后的SLNB已逐渐被临床采纳,这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更新。正如2025年ASCO会议所提及的,在新辅助治疗前于转移淋巴结中放置marker,尤其是可探测的标记夹,可实现术中对初始转移淋巴结的精准定位和活检[7]。2025版圣加仑国际乳腺癌会议专家共识提出,对于新辅助后SLNB仅发现孤立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的患者,可考虑以放疗替代ALND[8,9],这正是平衡外科与放疗的良好体现。2025年ASCO大会公布的I-SPY2研究表明使用ctDNA等联合预测模型也在探索中,以期更精准地筛选出可实现外科降阶梯的患者[10]

未来将有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涌现,帮助临床在精准治疗的平台上,更好地实现患者生活质量与肿瘤安全性的平衡,以及外科手术、放射治疗与系统治疗之间的多维平衡,最终为患者带来最大的生存获益,而这正是所有外科医生在技术不断迭代中始终追寻的终极目标。

技术突破与循证积累双轮驱动,推动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走向临床常规

邱鹏飞教授:乳腺癌的区域淋巴结引流第一站以腋窝为主,而内乳淋巴结是仅次于腋窝的重要引流区。在历版AJCC TNM分期中,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状态是N分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足见其诊断对于判断预后和制定辅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内乳淋巴结的诊断长期处于缺失或半缺失状态。现有影像学技术,如超声、核磁、CT或PET-CT,对内乳淋巴结诊断的敏感性均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目前掌握的病理学数据,大多来源于上世纪扩大根治术时代对内乳淋巴结进行清扫的结果,但破坏性极大的扩大根治术在当时缺乏有效系统治疗的背景下,并未给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在系统治疗日益完善的今天,有必要重新审视内乳淋巴结的处理。放疗科医生在此领域已开展了大量工作,DBCG和EORTC等相关研究均证实,内乳淋巴结放疗对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局部控制至关重要[11,12]。但这种放疗策略通常基于高转移风险人群的筛选,精准性仍有待提升。临床目标是通过一种微创技术,为内乳淋巴结提供标准病理诊断,从而精准指导后续治疗,以回答“哪些患者需要放疗”、“哪些可以豁免放疗”以及“放疗靶区如何界定”等问题。

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M-SLNB)并非新概念,但长期未能普及的核心瓶颈在于技术。传统技术的显像率仅有13%左右,使其在过去仅是腋窝SLNB的“附属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0年起专注此项研究,通过改良注射技术,已成功将IM-SLNB的显像率从13%提升至70%以上,使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被精准定位。后续开展的一系列单中心、多中心研究,一方面旨在验证新型示踪技术的可重复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将探究内乳区是否存在前哨淋巴结,并评估该技术的检测假阴性率[13]。 

要实现这项技术的广泛临床应用,就需要积累更多高级别证据并进行技术层面的推广,这两者并行不悖,同等重要。一方面,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是前提,必须有足够的数据证实这项技术通过精准诊断并指导后续精准放疗,真正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或降低复发风险。另一方面,技术层面的可行性是推广的基础。只有当一项技术相对简单、易于外科医生掌握,且本身足够微创,能在最小创伤下为患者带来最大获益时,它才具备在临床广泛推广的潜力。

搭建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者实现从临床到科研的创新跨越

邱鹏飞教授:由衷感谢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ancer Biology & Medicine和《中国肿瘤临床》杂志社的精心组织,为青年学者搭建了如此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也非常荣幸能担任此次乳腺癌分会场的执行主席。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汇智研思,融合创新”。“汇智研思”,是希望通过这个高质量的学术平台,激发更多学术思维的碰撞。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在会议中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为未来的临床工作与科学研究带来更多合作与创新的火花。而“融合创新”,则旨在打破基础与临床的壁垒,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协作与深度融合,为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架设桥梁,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患者获益。本次会议汇聚众多领域内专家,包括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以及统计学专家。正是通过这样不同学科背景的交叉融合与思想碰撞,才能有力地助推后续的临床实践与基础转化研究。再次感谢本次大会为中青年医生搭建了如此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Giuliano AE, et al. JAMA. 2017;318(10):918-926.
[2] Bartels SAL, et al. J Clin Oncol. 2023;41(12):2159-2165.
[3] De Boniface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4;390(13):1163-1175.
[4] Park KU, et al. J Clin Oncol. 2025;43(14):1720-1741. 
[5] Gentilini OD, et al. JAMA Oncol. 2023;9(11):1557-1564.
[6] Reimer T, et al. N Engl J Med. 2025;392(11):1051-1064.
[7] Banys-Paluchowski M,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25;211(1):203-211.
[8] Ditsch N, et al. Breast Care (Basel). 2025:1-10. 
[9] Muslumanoglu M, et al. Cancer. 2025;131(1):e35610.
[10] Rita Mukhtar, et al. 2025 ASCO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504.
[11] Thorsen LBJ, et al. J Clin Oncol. 2022;40(36):4198-4206. 
[12] Poortmans PM, et al. Lancet Oncol. 2020;21(12):1602-1610.
[13] Qiu PF, et al. Lancet Oncol. 2021;22(2):e4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tho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uq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3日
江泓蝶
上海和睦家医院 | 肿瘤内科
乳腺癌的区域淋巴结引流第一站以腋窝为主,而内乳淋巴结是仅次于腋窝的重要引流区。
09月03日
余枫贤
桂平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乳腺癌的区域淋巴结引流第一站以腋窝为主,而内乳淋巴结是仅次于腋窝的重要引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