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

09月03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8月30日,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在北京圆满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消化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与中青年学者,围绕胃癌与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临床价值的学术盛宴。

“胃”护健康·创建未来——胃癌篇

主席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十分高兴与同道相聚一堂,共同探讨胃癌、肠癌精准治疗的新进展与临床热点。她指出,精准医疗与多学科协作正推动消化肿瘤诊疗迎来新机遇,医疗工作者肩负保障国民健康的责任。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更应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把握时代机遇,推动学术发展,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364.png

HER2阳性晚期胃癌治疗进展

主持专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赵林教授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417.png山东省肿瘤医院刘波教授系统梳理了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治疗进展。她指出,胃癌治疗需依托MDT框架,整合手术、放化疗、靶向和免疫,强调联合而非“乱炖”。在肿瘤微环境层面,缺氧、血管生成、基质压力及免疫抑制均影响疗效,因此动态检测和联合策略至关重要。刘教授重点介绍了HER2通路的生物学机制及临床意义,强调HER2表达具有动态变化,稳定阳性患者预后更佳。研究显示,治疗过程中HER2状态可能发生转化,直接影响生存,因此需动态监测原发灶与转移灶。在治疗进展方面,刘教授回顾了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双抗(泽尼达妥单抗)、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维迪西妥单抗)以及国产新药HLX22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德曲妥珠单抗在二线治疗中显著延长总生存(OS),正推动进入一线;泽尼达妥单抗亦展现长期生存优势。最后,刘教授总结道,HER2靶向治疗正由单一策略走向多模态联合,动态检测和精准分层是关键。随着ADC、双抗及免疫联合方案的推进,HER2阳性胃癌治疗正逐步从“难治”向“可控慢病”转变。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866.png中国医学科学院姜志超教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张肖教授和安阳市肿瘤医院原园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围绕刘波教授的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们·认为:一方面,HER2阳性胃癌的治疗进入了多药物、多模式联合的新阶段,ADC等新药物带来显著疗效突破;另一方面,HER2等分子标志物在治疗过程中存在高度的空间与时间异质性,因此动态、全面、规范化的检测至关重要。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1045.png

晚期胃癌免疫治疗的进展

天津市肿瘤医院邓婷教授系统梳理了免疫治疗在胃癌中的探索与挑战。她指出,免疫治疗从后线逐步前移至一线,但进展并非一帆风顺,K药系列研究结果反复,显示疗效与统计学设计的复杂性。尽管如此,免疫治疗已进入“全民关注”阶段,患者普遍渴望尝试,但疗效提升与不良反应控制的矛盾仍是最大挑战。在具体药物与靶点上,PD-1抑制剂仍是核心,CTLA-4、LAG-3、TIGIT、TIM-3、CD47等新靶点及双抗策略正积极探索,但多数结果尚未达到预期,疗效与安全性仍需平衡。她特别强调,一小部分患者或可从“去化疗”方案中获益,提示个体化选择的重要性。同时,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仍是难点,PD-L1虽非理想,但仍不可替代;MSI、TMB、EBV等指标存在局限,真实世界的预测价值不足。此外,化疗剂量强度、免疫联合时机、肠道菌群、情绪状态等也可能影响免疫疗效。最后,邓婷教授提醒,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诊断复杂,需排他性鉴别并密切监测,尤其在合并免疫性疾病或特殊人群中更需谨慎。总体而言,免疫治疗为胃癌带来新机遇,但疗效与安全性平衡、精准人群选择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1529.png
山西省肿瘤医院柳婧美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明军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汤玮玮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专家们一致认为,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晚期胃癌的重要基石,与化疗并列,但仍存在分层选择、耐药及不良反应管理等诸多挑战。未来的突破方向在于通过CPS评分、CLDN18.2、ADC等新靶点以及精准生物标志物的探索,推动更优化的个体化免疫联合治疗策略。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1718.png

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研究进展与思考

主持专家:山西省肿瘤医院杨文慧教授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1796.png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晶磊教授的讲座围绕胃癌围术期治疗研究进展展开,主要分为三方面。首先,她回顾了胃癌围术期治疗现状:单纯手术5年生存率不足20%,而辅助/新辅助治疗可提升至约50%,但仍有半数患者难以达标。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从而改善长期生存。其次,她重点介绍了免疫治疗在围术期的理论基础与临床探索。免疫治疗可通过新辅助阶段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降低术后复发率,但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免疫耐受等问题仍待权衡。现有KEYNOTE-585、MATTERHORN等Ⅲ期研究显示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pCR率。最后,她探讨了特殊人群的治疗策略:MSI-H患者新辅助“双免”可达60%的pCR;HER2阳性或CLDN18.2阳性人群的新型免疫联合和ADC药物也展现潜力。总体而言,胃癌围术期免疫与靶向治疗显示出前景,但疗效、安全性及人群选择仍需更多循证证据。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2187.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泉教授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晨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分享了各自对胃癌围手术治疗的思考。两位专家认为,胃癌围术期治疗模式正日益多样化,新辅助治疗(化疗、免疫、靶向)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与pCR率,但影像学、症状改善与病理退缩分级之间仍存在差异,需要谨慎解读。与此同时,专家们强调MDT全程参与和结合中国患者特点开展本土大型研究的重要性,以推动更精准、更契合国情的临床实践。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2395.png

Claudin18.2研发现状和展望

南京鼓楼医院刘芹教授系统梳理了Claudin18.2在胃癌中的研究与治疗进展。Claudin18.2是紧密连接蛋白家族成员,正常胃黏膜中表达隐匿,癌变后表位暴露,成为特异性靶点。其在原发灶及转移灶中表达高度一致,具备良好的药物开发价值。佐妥昔单抗通过ADCC、CDC等机制杀伤肿瘤细胞,已在SPOTLIGHT与GLOW研究中证实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PFS)与OS,确立为CLDN18.2阳性、HER2阴性晚期胃癌一线标准方案。然而其客观缓解率仍有限,生存期优势与PD-1联合方案相近,临床仍存未满足需求。基于此,联合免疫治疗、ADC、双抗及T细胞衔接器等新策略不断探索,部分显示出更高的缓解率与可控安全性。未来方向在于优化检测标准、明确适用人群及探索合理联合方案,从而最大化18.2靶点在胃癌治疗中的价值。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2778.png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单争争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分院齐丽娟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围绕Claudin18.2在胃癌中的检测与治疗应用展开讨论。两位专家强调指出,Claudin18.2检测标准尚未统一,不同抗体和研究对阳性定义差异明显,影响临床实践。同时,专家们也展望了Claudin18.2药物的发展前景,包括单抗、ADC、双抗等多种形式,期待未来能覆盖中低表达人群,并探索在不同线别治疗和与其他靶点联合中的最佳应用策略。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2995.png

细胞免疫疗法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作远程报告,他指出,细胞治疗在消化系统实体瘤中虽已展现潜力,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他强调了七个关键问题:其一,降低费用需依靠通用型产品、生产工艺优化及原材料改进;其二,实体瘤缺乏如CD19般理想靶点,需借助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筛选更优抗原;其三,患者筛选除常规条件外,还要考虑免疫状态、肿瘤负荷和靶点表达;其四,探索更合适的给药途径,如腔内注射、肝动脉灌注等;其五,疗效评估受假性进展干扰,需优化标准;其六,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需通过CAR设计优化和联合治疗加以克服;其七,现有临床前模型预测价值有限,需进一步改进。最后他总结,未来需在人群选择、应用场景、产品设计、联合策略及不良反应管理五方面发力,方能推动细胞治疗真正进入临床实践。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3339.png
河南省肿瘤医院赵燕教授和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赵军教授作为讨论嘉宾发表见解。专家们一致认为,细胞免疫治疗在实体瘤中展现出精准性、长期性和个体化的潜力,但仍面临抗原筛选、患者筛选、疗程耗时及经济成本等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来自真实临床案例的分享也显示,尽管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但部分患者已从中获得显著且持久的获益,令大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3510.png
随后,在孙永琨教授张雯教授姜志超教授的主持下

姜志超教授龚彩凤教授瞿望教授分别作了“从指南更新看胃癌精准免疫治疗”“晚期胃肠肿瘤免疫治疗精准化探索”和“实证印长安——免疫治疗引领胃癌走近慢病化”的主题分享。

“肠”治久安·共启新程——肠癌篇

肠癌专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恩孝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两位主席强调,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的进展,结直肠癌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突破时代,精准治疗的版图正在迅速扩展。他们希望,未来每一位结直肠癌患者都能获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迎来治愈的契机。

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在随后的环节中,专家们围绕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展开了深度探讨。首先,由大同市国药同煤总医院王志芳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胤瑛教授就“晚期结直肠癌精准靶向治疗(非RAS通路)”进行了详细解析。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3905.png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3907.png
烟台毓璜顶医院刘爱娜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雯教授参与了精彩的讨论。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3949.png

RAS通路药物:从挑战到突破

接下来,在李恩孝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龚彩凤教授以“结直肠癌RAS通路药物研究进展”为题进行了分享。

辽宁省人民医院赫丽杰教授、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白志超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瞿望教授共同参与了本议题的讨论。

讨论照片.jpg

优化 RAS/BRAF野生型mCRC精准持续治疗策略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海涛教授主持了下一场讨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代恩勇教授深入剖析了“优化RAS/BRAF野生型mCRC精准持续治疗策略”。


解放军总医院京东医疗区刘畅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汪茜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张晶教授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4265.png

免疫治疗时代结直肠癌的围手术期治疗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梁建伟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永琨教授对“免疫治疗时代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进行了系统梳理。


民航总医院程建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亓姝楠教授钱玉泉教授参与了热烈讨论。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4399.png

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探索和思考

最后,在北京医院黄莹莹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剑威教授分享了对“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探索和思考”的独到见解。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杭俊杰教授、山东省立医院丛蕾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洋教授加入了讨论。

学术盛宴启新程:2025年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共话前沿与未来(1)4535.png

总结致辞

周爱萍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指出,本次消化肿瘤精准诊疗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展现了领域内最新的学术成果,更预示着行业发展的全新阶段。会议期间的高水平交流,推动了从理论探索到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胃癌与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打开了新的思路与格局。她强调,每一项前沿进展,都代表着学术前行的坚实步伐。最后,她号召全体同道继续并肩前行,把这些凝聚智慧与心血的成果加速转化为临床效益,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责任编辑:小编
排版编辑: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04日
龙桂华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 | 药剂科
细胞免疫疗法治疗
09月04日
李晓红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从而改善长期生存。
09月04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