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HA】7年随访数据再验证:固定疗程伊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方案可为CLL/SLL患者带来持久生存获益

07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一种常见的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高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随着对疾病生物学和治疗机制的深入理解,新的治疗策略不断涌现。固定疗程的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方案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治疗选择,受到了广泛关注。CAPTIVATE研究旨在评估这种固定疗程联合治疗方案在CLL/SL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其最终分析结果在本次EHA大会上由意大利圣拉斐尔生命健康大学Paolo Ghia教授进行了详细汇报,为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现系统梳理该研究的关键设计、主要发现以及讨论环节中的核心观点和未来研究方向,以供大家学习。

图片1.png

研究数据

研究介绍

在CAPTIVATE 2期研究中,探讨了伊布替尼(Ibr)联合维奈克拉(Ven)一线治疗CLL/SLL的疗效,包含以微小残留病灶(MRD)为指导的随机停药(MRD队列)和固定疗程(FD)队列。

本研究报告了FD队列中接受固定疗程Ibr+Ven治疗的患者以及MRD队列安慰剂组患者的最终分析结果。

研究方法

年龄≤70岁的初治CLL/SLL患者接受3个周期的Ibr治疗,随后接受12个周期的Ibr+Ven治疗(Ibr,口服420 mg/d;Ven,口服5周递增至400 mg/d),在MRD队列安慰剂组中最多接受13个周期治疗。在研究中重新治疗包括Ibr单药治疗;FD队列中在治疗结束后(EOT)>2年出现疾病进展(PD)的患者可以重新接受FD Ibr+Ven治疗。
 图片2.png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202例患者完成了FD Ibr+Ven治疗(FD队列,n=159;MRD队列安慰剂组,n=43)。中位随访时间为68.9个月(范围,0.8-83.9),5.5年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6%和97%。
无del(17p)/突变TP53和有del(17p)/突变TP53患者的5.5年PFS率分别为70%和36%。在IGHV未突变患者中,5.5年PFS率为55%;无del(17p)/突变TP53/复杂核型患者为63%,而伴有del(17p)/突变TP53/复杂核型患者为44%。在IGHV突变患者中,相应的比率为79%、85%和62%。
 图片3.png

图2. PFS

在第7个周期时,外周血(PB)中达到不可检测MRD(uMRD4;流式细胞术检测<10–4)的患者比例为54%,在EOT时为69%,骨髓中在EOT时为69%。在EOT时PB中达到uMRD4的患者与未达到MRD的患者相比,5.5年PFS率更高(75% vs 47%)。64例患者在完成FD Ibr+Ven治疗后出现PD。5.5年无下一线治疗率为73%(95% CI 66-79)。

在迄今为止PD时有可用样本的40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获得性BCL2亚克隆突变,意义尚不明确(A113G,VAF 8.3%);未发现获得性BTK或PLCG2耐药相关突变。36例患者开始重新接受Ibr(n=25)或Ibr联合Ven(n=11)治疗。

Ibr重新治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8.4个月(范围,3.7-59.1),总缓解率(ORR)为76%(最佳缓解:1例完全缓解[CR];1例结节性部分缓解;17例部分缓解[PR];4例疾病稳定[SD];1例PD [Richter转化];1例未评估);从重新治疗开始的2年PFS和OS率分别为91%和96%。Ibr联合Ven重新治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5.2个月(范围,7.4-29.3),ORR为82%(最佳缓解:1例CR;8例PR;2例SD);从重新治疗开始的1年PFS和OS率均为100%。在整个研究期间,24例患者出现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包括12例初始治疗和4例重新治疗中出现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研究结论

Ibr联合Ven是一种全口服、每日一次、无化疗的固定周期方案,作为CLL/SLL一线治疗在长期随访中可持续提供持久的PFS和OS,包括具有高危基因特征的患者。以Ibr为基础的重新治疗在完成FD Ibr+Ven治疗后需要后续治疗的患者中提供了持久的缓解。

讨论环节:争议与未来方向

图片4.png

高危患者的治疗策略革新:基于本次数据,是否可重新考虑17p-/TP53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策略?

Paolo Ghia教授:CAPTIVATE研究是首个纳入此类高危患者的固定疗程方案研究,数据显示部分患者可从固定疗程方案中获益,未来需结合MRD指导:若治疗结束时达到MRD阴性,可考虑停药;否则可继续伊布替尼治疗。这一观点为高危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重新治疗随访的重要性:需要强调重新治疗数据随访的必要性,目前中位随访仅2年,长期数据对评估方案耐久性至关重要。

Paolo Ghia教授:欧洲研究倡议(ERIC)已启动学术性长期随访研究,计划随访5~10年,为患者群体提供更长期的疗效证据。

克隆进化与染色体异常:重新治疗患者中17p-富集是否提示克隆进化?

Paolo Ghia教授:这是基线高危患者自然进展的结果,而非治疗诱导的新突变,且研究中未观察到染色体异常增加,进一步支持固定疗程对克隆稳定性的保护作用。

新型药物联合的可能性:能否将伊布替尼替换为其他的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阿可替尼)?

Paolo Ghia教授:阿可替尼联合维奈克拉的AMPLIFY研究正在进行,未来将有更多联合方案获批,固定疗程策略需结合患者基因风险调整治疗时长和强度,这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结

Paolo Ghia教授在本次EHA大会上公布的CAPTIVATE研究最终分析,为CLL的固定疗程治疗提供了里程碑式的数据支持。伊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的15个月固定疗程方案,在近6年的随访中展现出持久的疗效和优异的安全性,尤其在MRD指导下,可使不同基因风险的患者获得长期无治疗缓解。再治疗数据证实了方案的可行性,为疾病进展患者提供了有效挽救策略。尽管17p-/TP53突变等高危患者的疗效仍需优化,但该研究为CLL治疗模式从“持续用药”向“精准固定疗程”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未来,结合新型BTK抑制剂、MRD监测及基因风险分层的个体化固定疗程方案,将成为CLL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长期生存。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