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推动胃癌治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提高公众的胃癌筛查与预防意识,提升全世界胃癌诊治水平,从而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近年来中国胃癌研究与临床防治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中国胃癌初诊患者以进展期胃癌为主,总体疗效仍需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日益加强,将继续在该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从胃癌防治国际合作的历史和现状、挑战与对策、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动医学研究与创新。
胃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委
第六届“国之名医”
国际胃癌协会IGCA 会员
上海市医药卫生青年联合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 委员
中-韩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协作组CKLASS 副组长、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 委员
胃癌诊治疗效的提升是中国及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国际合作可以推动医学研究与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提高胃癌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合作在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同国家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打破了地域和资源限制,促进了新型胃癌治疗药物研发、临床试验以及生产过程的高效推进。中国作为全世界胃癌患者基数最大的国家,这种合作不仅加速了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也确保了患者能够获得更为多样化且符合其健康需求的治疗选择,还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同时,跨国合作还推动了胃癌诊疗新技术和新疗法的创新,加快治疗方案的更新换代。国际合作可以促进医学人才培养,推动医疗技术和人才的双向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与技术共享,国际合作可以加强经济协同效应,例如,日本、韩国等胃癌诊疗技术和管理经验领先的国家,可通过合作项目与其他国家相互借鉴。同时中国因胃癌患者基数大,可在庞大人口中进行相关技术创新实践并观察疗效,为国际同行提供宝贵经验。国际合作有助于应对未来挑战,推动全球健康公平。医学国际合作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资源共享,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
(一)中国数据纳入国际胃癌分期体系
2012年,由国际胃癌学会发起,日本专家佐野武牵头开展“国际胃癌学会胃癌分期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进行,采集23个国家55家医学中心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其统计分析结果为新版胃癌分期提供重要依据。时任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季加孚教授牵头该项目在中国的信息采集工作,这也是中国胃癌数据首次纳入国际分期项目。
(二)胃癌研究的国际合作
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和亚洲癌症研究联盟(Asian Cancer Research Group,ACRG),为胃癌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TCGA和ACRG的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分析,将胃癌分为EB病毒相关型、微卫星不稳定型、基因组稳定型和染色体不稳定型4个主要亚型。这些基础研究中国都有参与,为临床诊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多国联合基因组学研究中,识别了胃癌的重要驱动基因,如TP53、ARID1A、CDH1等。这些基因的突变和功能异常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个性化治疗的开发提供了关键靶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领衔的CheckMate 649中国亚组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化疗比较,纳武利尤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在中国未经治疗的晚期胃癌、胃食管交界部癌、食管腺癌患者中均显示出生存获益和安全性,这与整体研究人群的结果一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研发的靶向Claudin 18.2的抗体偶联药物CMG901,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临床试验地点涵盖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这不仅推动了中国自主研发药物的国际化,也为全世界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018年8月,由韩国高丽大学安岩医院Soonsug Park和笔者团队共同发起中韩联合研究项目“胃癌腹腔镜辅助和全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生命质量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该项目是中国和韩国中青年胃癌外科专家开展的首项国际合作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临床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发表在《Gastric Cancer》等胃癌领域重要期刊。EXPEL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即刻大量灌洗对降低腹膜复发的作用,结果显示:大量灌洗未显示生存获益,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因此不推荐在胃癌根治术中施行。该研究为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在韩国、中国、日本、马拉西亚、新加坡等国家22家医学中心开展。
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团队为代表的中国同行为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胃癌外科研究标准化结局指标”调查研究是一项全世界多中心德尔菲调研,旨在针对胃癌外科研究的核心结局指标进行规范、统一及筛选,以减少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性。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受邀协助该调查研究在中国的推广和参与人员招募,中国共23家胃肠肿瘤中心报名参加,为该国际合作调查研究项目作出积极贡献。
(三)国际胃癌防治组织中的中国身影
近年来,国际胃癌研究组织中活跃着中国专家的身影。国际胃癌学会等积极推动全世界胃癌的合作研究,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分享。国际胃癌学会于1995年在日本京都第一届国际胃癌大会上正式成立国际胃癌领域多学科专业学术组织,会员来自全世界五大洲近60个国家,截至2025年1月拥有注册会员3049人,其中中国会员1300余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专家在国际胃癌研究组织中担任学术职务,季加孚教授曾担任国际胃癌协会主席,朱正纲教授、徐泽宽教授先后担任国际胃癌协会理事会理事,吴舟桥教授当选国际胃癌协会秘书处办公室秘书,笔者担任国际胃癌协会surgical video webinar工作委员会委员。
(四)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
人才方面的国际合作包括学术交流、技术的引进与输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峻青教授、张文范教授等赴日本交流访学,并在当时率先将胃癌标准根治术和胃癌扩大根治术引入中国。随后季加孚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团队,率先制订胃癌D2标准手术规范,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讲。这些都是国际合作成果的具体体现。随后中国与日本胃癌专家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胃癌学会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胃癌大会,截至2024年,已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南美洲的9个国家、12座城市举办了15届会议。2017年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首次在北京召开,这是胃癌专科疾病全世界最高级别的多学科专业学术会议,其在中国成功举办是对中国胃癌防治工作的充分肯定。此外,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等国际重大学术会议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身影和发出中国声音。韩国KINGCA胃癌外科周更是连续数届设立了中国专场。
近20年来,中国胃癌诊疗技术的提高也吸引了世界各国同行前来学习。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来自全世界胃癌领域的青年医师,在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代表的中国各大胃癌防治中心接受临床诊疗培训。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为代表的国内多家胃癌诊疗中心常态化接受来自意大利、巴西、俄罗斯、苏丹、西班牙、智利、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胃癌领域同道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技术培训。中国专家多次在欧洲胃癌学术会议上进行手术直播教学。此类培训项目旨在分享胃癌规范化治疗的最新技术和经验,提升国际医疗人才的专业水平。
(一)数据壁垒与数据安全
数据共享是国际合作的核心,但实现跨机构、跨国的数据共享并非易事。数据格式不统一增加了数据整合的复杂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研究可靠性[24‑25]。另外,不同国家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导致跨境合作的数据共享流程复杂化,甚至可能因为法律冲突而中断合作。
(二)资源分配不均
国际合作中,资源分配的不平衡问题也非常突出。发达国家通常在资金、技术和研究能力上占据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丰富的患者资源,却在资金和技术能力上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话语权的不平衡。知识产权与数据归属也是国际合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共享数据的使用权限,各方可能因知识产权和成果归属问题产生分歧。特别是在涉及重要研究成果(如生物标志物或新药开发)时,数据的归属权争议可能对合作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国际合作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而真实存在的时差以及文化差异可能对合作过程造成影响。
尽管国际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优化合作机制方面的顶层设计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克服上述障碍,包括努力推进伦理规范与法律框架的统一;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包括诊断、分期和实验操作的技术标准,可确保在世界各国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可重复性;努力推动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增加可及性;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沟通的时效性。各国在政策层面应鼓励推动胃癌防治的国际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公开共享。
未来,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诊疗的国际合作将会继续深化。目前关于胃癌研究,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合作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胃癌疾病谱也有与西方国家趋同的趋势,比如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发病率日益升高。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Vivian Strong教授指出:中国和美国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有相似的流行病学。通过基因组学、分子研究和单细胞测序与组织样本合作最具潜力。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免疫学等领域的持续发展,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将成为胃癌治疗的主流。国际合作将在推动胃癌治疗进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临床研究、技术交流、药物研发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将为全世界胃癌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胃癌防治公共卫生方面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日本、韩国国家筛查机制比较成熟,胃癌的早诊率全世界领先,早期诊断对提高其胃癌的总生存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更节省医疗经费,更符合卫生经济学。胃癌的早期筛查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针对高风险人群的精准筛查手段。中国内镜筛查技术普及率逐步提高,但基层诊断能力不足。国际合作可引入胃癌早诊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的相关范式,结合中国本土数据优化算法,提升早期胃癌检出率。AI在早诊早筛中的应用,将会提高早诊早筛效率。构建国际胃癌流行病学数据库,整合中国农村与城市、东亚与南美等高发区数据,分析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可助力指导区域性防控政策。目前Vivian Strong教授和Christian Gutschow教授正牵头实施国际胃癌学会DATA‑Bank项目。此外,加强跨文化健康宣教,针对高盐饮食、腌制食品摄入等风险因素,借鉴国际同行经验,合作设计本土化健康教育材料,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覆盖农村及低收入人群。中国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尚有广泛合作空间。
专业素养的培训包括临床诊疗能力及专业技能培训。中国腹腔镜胃癌手术普及率已达60%,但手术规范化程度参差不齐。季加孚教授指出:医学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年轻医师,专业素养和通识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可在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层面与日本内视镜外科学会、韩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合作,建立国际认证的培训中心。目前国际胃癌学会也在致力推进该工作,成立了国际胃癌学会surgical video webinar工作委员,定期举行手术视频线上讨论会,旨在提高全世界胃癌外科手术水平,首期就吸引全世界34个国家同道参会。这将对全世界胃癌防治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大帮助。
AI在胃癌防治领域的应用将会深刻改变全世界医疗合作模式,其通过技术赋能和数据驱动,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创新工具和协同平台。AI的应用可以驱动胃癌诊疗的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AI算法(如深度学习)可自动识别CT、MRI检查等影像中的肿瘤特征,减少人为误差。通过共享算法和标注数据集,推动诊断标准的统一,尤其帮助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提升筛查能力。AI可以帮助分析海量基因组数据,识别肿瘤驱动基因突变,揭示不同人种间的肿瘤异质性,推动精准治疗方案的全球适用性。AI可以加速虚拟药物筛选和化合物优化,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AI可以辅助决策系统的本土化适配,通过迁移学习快速适配不同地区的医疗指南和流行病学特征,减少临床决策差异。AI有望成为肿瘤防治国际合作的“核心枢纽”,通过构建全世界知识图谱、实时更新最佳实践,最终实现“肿瘤防治无国界”。
结 语
胃癌是全世界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近年来胃癌诊治水平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我国胃癌初诊患者以进展期患者为主,总体疗效仍需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将继续在该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胃癌治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提高公众的胃癌筛查及预防意识,从而提高全世界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命质量。胃癌诊疗,合作是大势所趋,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