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百济肝胆肿瘤文献精粹2024年第7期 (总33期)

01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百济肝胆肿瘤文献精粹

2024年第7期 (总33期)

点击封面

即可下载

1

晚期BTC免疫联合治疗

前瞻性研究

1.Durvalumab or placebo plus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in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biliary tract cancer (TOPAZ-1): updated overall survival from a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

度伐利尤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TOPAZ-1):一项随机III期研究的总生存数据更新

Oh DY, et 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 Aug;9(8):694-704. IF 30.9

TOPAZ-1研究旨在评估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组)对比安慰剂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对照组)在晚期胆道恶性肿瘤(BT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报告了TOPAZ-1研究更新的总生存期和安全性数据(最新数据截止日期为2022年2月25日),其数据成熟度超过中期分析的数据。治疗组(N=341)和对照组(N=344)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3.4个月和22.4个月。治疗组对比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9个月 vs. 11.3个月,HR 0.76;24个月OS率为23.6% vs. 11.5%。安全性方面,治疗组对比对照组,3/4级不良事件两组发生率为74%(250例) vs. 75%(257例)。最常见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1% vs. 25%)、贫血(19% vs. 19%)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9% vs. 20%)。以上数据将继续支持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作为初治晚期BTC的标准治疗方案。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TOPAZ-1研究作为晚期BTC中的重要研究,更新随访后的生存和安全性数据显示度伐利尤单抗联合GP(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对比安慰剂联合GP方案的24个月OS率(分别为23.6%对比11.5%)显著提升,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研究进一步夯实了PD-(L)1抑制剂联合GP方案可作为初治晚期BTC的标准治疗方案的证据,充分显示了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用于晚期BTC的重要价值。

2.Atez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Bevacizumab in Advanced Biliary Tract Cancer: Clinical and Biomarker Data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II IMbrave151 Trial

阿替利珠单抗加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生物标志物研究:一项随机II期IMbrave151试验

Anthony B El-Khoueiry,et al. J Clin Oncol. 2024 Oct 18. IF 42.1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概念验证II期研究,旨在探索阿替利珠单抗加化疗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BTC)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纳入162例晚期一线的BTC患者,随机分配到接受阿替利珠单抗(1200 mg)联合贝伐珠单抗(15 mg/kg)组或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安慰剂组,每3周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所有患者接受顺铂(25 mg/m²)联合吉西他滨(1000 mg/m²)治疗(第1天和第8天,每3周一次,最多8个周期)。对基线肿瘤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和突变谱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11.53个月,贝伐珠单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8.3个月和7.9个月,中位OS分别为14.9个月和14.6个月。两组3级或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74%。高VEGFA基因表达与贝伐珠单抗组PFS改善相关。研究发现在未经选择的晚期BTC患者中,阿替利珠单抗加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改善了PFS,但未改善OS。高VEGFA基因表达可能是贝伐珠单抗获益的预测生物标志物。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IMbrave151研究是在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的基础上比较了加或不加贝伐珠单抗用于治疗晚期BTC的疗效差异。主要终点PFS方面,GP方案联合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相较对照组有延长(中位PFS为8.3月对比7.9月,具有统计学差异),但OS却并未改善。同时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在贝伐珠单抗组中,高VEGFA基因表达与PFS延长之间存在相关,也提示高VEGFA基因表达可能是贝伐珠单抗获益的疗效预测指标。这也值得今后开展更多研究探索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来实现精准筛选最佳获益患者接受该联合疗法。

3.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nvatinib combined with anti-PD-1 antibodies plus GEMOX chemotherapy as non-first-line systemic therapy in advanced gallbladder cancer

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加GEMOX化疗作为晚期胆囊癌非一线系统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赵海涛, 等. 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2024) 73:240. IF 4.6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探索靶免联合化疗非一线治疗晚期胆囊癌(G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共纳入36例晚期GB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1.53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36.1%。中位OS和PFS分别为15.1个月和6.1个月。疾病控制率(DCR)和临床获益率(CBR)分别为75%和61.1%。亚组分析显示,PD-L1表达的患者相比无PD-L1表达的患者有显著更长的PFS和OS。所有患者均经历了不良事件(AE),其中61.1%的患者经历了3级或4级AE,包括骨髓抑制(13.9%)、疲劳(13.3%)、丙氨酸转氨酶或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8.3%)和腹泻(8.3%)。未报告5级AEs。

注:以上置信区间均为95%CI。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团队通过此项回顾性研究评价了靶免联合化疗作为非一线治疗晚期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在纳入的36例晚期胆囊癌患者中,仑伐替尼联合PD-1单抗和GEMOX化疗在二线及后线治疗中ORR仍能达到36.1%,且患者中位OS和PFS分别能够达到15.1个月和6.1个月。而且发现PD-L1阳性表达的患者有更长的PFS和OS,总体安全性仍可耐受,再次证明了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和PD-1单抗能够延长患者总生存。靶免联合化疗的多药组合在晚期BTC治疗中继续被显示出高效,因为前期周俭教授团队进行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仑伐替尼+GEMOX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的( ORR为80%,中位OS和PFS分别为22.5个月和10.2个月)单臂研究[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 2023 Mar 17;8(1):106.],也充分显示出靶免联合化疗的高效。因此,未来无论一线还是非一线治疗,在晚期胆囊癌治疗中开展前瞻性研究探索靶免联合化疗的多药组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性研究

4.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lenvatinib and PD-1 may be a potential better alternative option for advanced unresectabl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real-world study.

化疗联合仑伐替尼与PD-1抑制剂或可成为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的更优方案:一项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

董志涛, 等.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Front Immunol. 2024 Sep 3:15:1463574. IF:5.7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估化疗联合PD-1抑制剂与仑伐替尼治疗肝内胆管癌的疗效。研究共入组了95例肝内胆管癌患者,并分为3组,包括化疗组(对照组)、化疗联合PD-1抑制剂组(二联组)以及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和仑伐替尼组(三联组)。中位随访15.1个月后,研究结果显示中位OS分别为13.1、20.8、39.6个月 (P<0.05),中位PFS分别为4.8、11.9、23.4个月,ORR分别为18.2%、55.5%、54.7%(P<0.05)。该研究提示,与单纯化疗相比,三联方案或可成为晚期不可切除肝内胆癌的更优方案。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该研究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了化疗组(对照组)、化疗联合PD-1单抗组(二联组)以及化疗联合PD-1单抗+仑伐替尼组(三联组)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的疗效。无论ORR、PFS还是OS,三联组都更具优势,再次佐证了靶免联合化疗在晚期肝内胆管癌中的治疗中相比单纯化疗或化疗联合PD-1单抗均更具疗效优势,值得开展头对头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2

晚期BTC精准靶向治疗

5.Bevacizumab Erlotinib Switch Maintenance in Chemo-Responsive Advanced Gallbladder and Cholangiocarcinoma (BEER BTC):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在化疗敏感的晚期胆囊癌和胆管癌(BEER BTC)中的换药维持治疗: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II期试验

Ramaswamy A, et al. J Clin Oncol. 2024 Sep 20;42(27):3218-3227. IF=42.1

这项研究者发起的开放标签、随机II期研究,旨在评估在化疗敏感的BTC患者中,使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作为换药维持治疗的疗效。研究对象为组织学确诊的晚期胆道腺癌患者,并且接受6个月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后至少达到疾病稳定。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共有98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主动监测组(49例)或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组(49例)。中位随访13.4个月,两组的中位PFS分别为3.1个月和5.3个月(HR=0.51;P=0.0013)。其中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组最常见的3级特定不良事件为痤疮样皮疹(2%)和口腔炎(2%),以及贝伐珠单抗相关的出血(2%)。研究结果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作为换药维持治疗相比主动监测显著改善了PFS,并且安全性可耐受。该试验将进入III期阶段,以评估其对OS的改善。


注:换药维持治疗指一线治疗4~6周期后如未进展,采用一线方案未使用的第三种药物继续治疗。美国FDA依据JMEN研究[Lancet. 2009 Oct 24;374(9699):1432-40.]和SATURN研究[ Lancet Oncol. 2010 Jun;11(6):521-9.]分别批准了培美曲塞和厄洛替尼用于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有效或疾病稳定后的维持治疗。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晚期BTC在化疗后的维持治疗一直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该项II期研究探索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在化疗敏感的晚期胆囊癌和胆管癌患者中,作为换药维持的价值,其研究结果最终于今年9月发表于著名顶级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这也充分显示了目前探索维持治疗用于晚期BTC治疗的价值。最终该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作为换药维持组合,相比主动监测能够显著改善患者PFS,且安全性可耐受,这也为开展III期研究奠定了基础。

6.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Expressing Biliary Tract Cancer (HERB; NCCH1805): A Multicenter, Single-Arm, Phase II Trial.

德曲妥珠单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的胆道恶性肿瘤(HERB;NCCH1805):一项多中心、单臂、II期研究

Ohba A, et al. J Clin Oncol. 2024 Sep 20;42(27):3207-3217. IF 42.1

本研究为一项在日本开展的II期单臂研究,旨在探索德曲妥珠单抗二线治疗HER2表达BT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日本5家中心共招募32例不可切除或复发的HER2阳性(定义为IHC3+或IHC2+/ISH+)或HER2低表达(定义为IHC2+/ISH-,IHC1+,IHC0/ISH+)BTC患者,接受德曲妥珠单抗作为二线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主要终点为经独立中心评估确认的HER2阳性BTC人群的客观缓解率(阈值ORR为15%,预期ORR为40%)。研究结果显示,22例HER2阳性患者确认的ORR为36.4%(90% CI,19.6%~56.1%;P = 0.01),达到了主要终点。8例HER2低表达患者(探索性人群)确认的ORR为12.5%。最常见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贫血(53.1%)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3%)。值得关注的是,8例(25.0%)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病(ILD),包括两例5级事件。该研究提示,德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在HER2低表达人群中亦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信号;尽管安全性总体可控,但间质性肺病需要额外关注,建议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该II期研究探索了德曲妥珠单抗二线治疗HER2阳性表达的BT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入组的32例患者包括了不可切或复发的HER2阳性或HER2低表达患者,其中,HER2阳性患者的ORR达到36.4%,达到研究主要终点,但8例HER2低表达患者的ORR为12.5%。安全性方面,因为有8例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病(包括两例5级),因此需格外关注。总体而言,德曲妥珠单抗在HER2 阳性患者中疗效较好,也显示出德曲妥珠单抗作为二线治疗在HER2阳性胆道系统肿瘤患者的价值,但是用药期间也不可忽视应该常规进行肺毒性的监测。目前靶向HER2的ADC药物(包括T-DM1、DS-8201和RC48)在多种HER2表达阳性的实体瘤中均取得了较好疗效(Biomed Pharmacother . 2024 May:174:116522.),这也显示出未来继续发展靶向HER2的ADC药物的价值。

3

晚期BTC局部联合治疗

前瞻性研究

7.Nivolumab With or Without Ipilimumab Combined with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iliary Tract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2 Study.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或不联合伊匹木单抗加上SBRT治疗转移性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随机II期研究

Markussen A,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24 Aug 15;30(16):3428-3437. IF 10.0

本研究为一项II期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单药或联合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与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在经治的转移性胆道恶性肿瘤(mBTC)患者中的临床获益。从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共纳入61例患者,并随机(1∶1)分配至SBRT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二联方案组或SBRT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与伊匹木单抗三联方案组。主要终点为临床获益率(CBR),定义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的患者百分比。该研究采用Simon最优二阶段设计,是否继续进入第二阶段取决于第一阶段的CBR(18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至少有3例达到CBR)。研究结果显示,最终42例患者接受了SBRT/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治疗,CBR为31.0%(95% CI, 17.6%~ 47.1%)。5例(11.9%)患者达到PR,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为4.4个月(范围1.1~21.5个月)。19例接受了SBRT/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由于第一阶段的CBR仅为10.5%(95% CI,1.3%~33.1%),该组在第一阶段后关闭。安全性方面,在SBRT/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和SBRT/纳武利尤单抗组中,分别有13例(31%)和3例(16%)发生了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SBRT/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组中有1例患者死于免疫性肝炎。研究提示,SBRT/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三联方案在mBTC患者中耐受性良好,并展现出一定的肿瘤缓解率。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对于经治的晚期BTC而言,探索SBRT联合双免治疗对比SBRT联合单免治疗的非化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设计类似既往在胰腺癌中进行的CheckPAC研究[J Clin Oncol. 2022 Sep 20;40(27):3180-3189.],也发现SBRT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双免治疗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显示了更好的疗效。该研究也同样采用15Gy单次剂量进行SBRT,显示出该剂量分割方式与双免联合较好的协同作用,当然,未来还可进一步探索其他SBRT分割方式以及不同的照射总剂量,以找到SBRT与免疫联合的最佳模式。

回顾性研究

8.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plus 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versus systemic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肝动脉输注化疗联合靶免治疗对比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郑梽楷, 等.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Int J Surg. 2024 Aug 7. IF:12.5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探索肝动脉输注化疗(HAIC)联合靶免治疗对比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2015年3月至2023年6月,筛选了来自本中心202例患者,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个队列。进行倾向性评分(PSM)后,每组各76例患者。与全身化疗组相比,三联组表现出更长的中位OS(20.77 vs. 14.83个月,P = 0.047),更长的中位PFS(9.07个月 vs. 6.23个月,P<0.001),以及更高的ORR (35.5% vs. 14.5%, P=0.003)。安全性方面,三联组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症、ALT和AST升高、低白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而化疗组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疲乏和贫血。该研究提示,局部治疗HAIC联合靶免的三联方案相较于单纯化疗治疗肝内胆管癌患者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该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充分显示出HAIC联合靶免的三联方案在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合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多药联合方案或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的方案,均较单一治疗模式或单一药物能够显示更好疗效。当然,多药联合或药物与局部治疗的联合可能会增加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但总体安全性仍较好,值得进行前瞻性RCT研究进一步评估HAIC联合药物治疗的价值。

4

生物标记物

9.Circulating tumor DNA status and dynamics predict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通过循环肿瘤DNA状态和动态预测可切除肝外胆管癌患者的复发

Yoo C, et al. J Hepatol. 2024 Nov 10:S0168-8278(24)02666-7. IF:26.8

本研究对STAMP研究(卡培他滨对比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术后辅助治疗胆道肿瘤患者)进行重分析,旨在探索利用循环肿瘤DNA(ctDNA)监测微小残留病灶是否可以预测肿瘤的复发。从2017年7月至2022年11月, 101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组(n=50)或卡培他滨组(n=51)。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54份血浆样本,并在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开始前、术后辅助化疗开始后第12周和24周进行ctDNA的检测。研究显示术后辅助治疗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与单纯卡培他滨方案,两组DFS和OS没有显著差异。而术后辅助化疗之前ctDNA阳性的患者似乎有更差的DFS(HR,1.8;P=0.029)。治疗前和治疗后ctDNA动态分析显示,连续ctDNA阴性患者的DFS显著长于持续ctDNA阳性患者(HR,6.7;P<0.001)以及后期转为ctDNA阳性的患者(HR,5.8;P<0.001)。该研究结果提示ctDNA或许可以作为可切除肝外胆管癌患者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与传统生物标志物(如CA19-9和CEA)相比,ctDNA在预测肿瘤复发方面具有优势,尤其是其在辅助化疗期间指导决策的潜力。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既往的BILCAP已经证实,卡培他滨一直是胆道系统肿瘤术后的标准辅助治疗药物[Lancet Oncol. 2019 May;20(5):663-673.],而STAMP研究表明对于淋巴结阳性的肝外胆管癌术后辅助治疗,GP方案和卡培他滨方案的生存获益无显著差异[Hepatology. 2023 May 1;77(5):1540-1549.]。因此,本研究基于STAMP研究中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ctDNA分析,且发现了ctDNA可作为可切除肝外胆管癌患者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而且ctDNA的检测与传统生物标志物(CA19-9和CEA)相比,在预测肿瘤复发方面具有优势。当然,未来如能借助ctDNA、CA19-9、CEA等多种生物标准对术后辅助治疗患者的复发转移概率进行风险分层,并能探索出哪些患者能豁免化疗、哪些患者可继续单药化疗以及哪些患者需要强化化疗,便能更精准地指导胆道系统肿瘤的辅助治疗模式。

5

指南与共识

10.Pan-Asian adapted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biliary tract cancer

泛亚洲适应的 ESMO 临床实践指南,用于胆道癌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

Chen LT, et al. ESMO Open. 2024 Aug;9(8):103647. IF=7.1

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SMO)于2022年末发表的《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诊断、治疗与随访临床实践指南》,于2023年12月经过标准方法进行了改编,以制定泛亚洲适应(Pan-Asian adapted ,PAGA)的ESMO临床实践指南,专门用于亚洲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管理。本改编指南代表了来自中国(CSCO)、印尼(ISHMO)、印度(ISMPO)、日本(JSMO)、韩国(KSMO)、马来西亚(MOS)、菲律宾(PSMO)、新加坡(SSO)、中国台湾(TOS)以及泰国(TSCO)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胆道癌治疗领域专家小组达成的共识意见。投票基于科学证据,并且独立于亚洲不同地区当前的治疗实践、药物获取限制和报销决策。不同亚洲地区的药物获取和报销策略存在差异,本文也单独讨论了这些差异性。本文涵盖了BTC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的最佳实践。指南旨在基于西方和亚洲试验提供的证据,为亚洲各国和地区BTC患者的管理提供指导,同时考虑到基于筛查、分子分型以及患者的年龄和疾病阶段的差异而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对于该项基于亚洲实践调整的 ESMO 临床实践指南,探讨了不同亚洲地区的药物获取和报销策略的差异性,并且优化和统一了亚洲各地区胆道系统肿瘤的管理模式。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分期的患者采用差异化管理策略也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精准管理的发展方向,该指南也在此方面体现了参考价值。

11.胆道恶性肿瘤全程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华外科杂志 2024 年6 月第 62 卷第 6 期

胆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首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低、综合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预后差。目前我国胆道系统疾病专科诊疗及多学科协作机制构建尚不完善,而胆道恶性肿瘤的诊疗模式日趋复杂。为了更好地对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治,切实提升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对胆道恶性肿瘤的全程化管理能力,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专家工作组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充分讨论后制定了《胆道恶性肿瘤全程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共识内容涵盖了胆道恶性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等环节,希望为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规范化全程化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今年6月发表的《胆道恶性肿瘤全程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内容详实、全面,其涵盖了胆道恶性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等多个环节。该共识也能为各个专业方向的专科医生提供指导,规范化全程管理在多种实体瘤中都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倡导关注胆道恶性肿瘤的精准检测和治疗。该专家共识也继续能够为胆道恶性肿瘤在诊、治、防等多个方面提供更为明确的建议和指导作用。

12.《胆道恶性肿瘤HER2分子诊断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4,44(12):1321-1327.

胆道恶性肿瘤(BTC)以其高度恶性和不良预后而著称,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近年在BTC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改善BTC患者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HER2作为BTC的关键治疗靶点之一,规范的分子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中国抗癌协会(CACA)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成立共识专家组,起草并制定了《胆道恶性肿瘤HER2分子诊断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HER2阳性BTC的精准诊疗提供指导和参考。《共识》建议所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BTC患者应常规行HER2 过表达/扩增检测,筛选潜在获益人群;并首次规范了BTC HER2检测方法和结果判读标准,建议IHC作为BTC的HER2筛选首选方法,IHC 3+或IHC 2+伴HER2基因扩增阳性( FISH 或NGS ),可判断为HER2阳性,并可接受抗HER2治疗;HER2阳性晚期BTC患者二线及以上治疗可选择泽尼达妥单抗、德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或tucatinib,HER2阳性晚期BTC患者一线治疗可考虑一线治疗中联合抗HER2治疗。


本次《共识》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HER2分子诊断的标准化流程和治疗指导,它标志着我国在BTC精准治疗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期待涌现更多精准治疗的创新研究成果,继续推动BTC治疗的前进步伐,为BTC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带来更多改善。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胆道恶性肿瘤HER2分子诊断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是胆道恶性肿瘤精准治疗发展过程中的又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专家共识。该共识由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这两个国内肿瘤专业极其权威的学会共同制定,代表了国内HER2阳性胆道系统肿瘤精准诊疗的权威意见。临床医生也可依据该共识来标准化地管理患者,以及更规范地对HER2阳性晚期胆道系统肿瘤实施治疗,来进一步改善HER2阳性患者的预后。

6

流行病学

13.Epidemiology of biliary tract cancer in China: A narrative review

中国胆道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综述

周军, 等. Chin J Cancer Res. 2024 Oct 30;36(5):474-488. IF=7.0

胆道肿瘤(BTC)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3%,根据解剖学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肝内胆管癌(ICC)、肝外胆管癌(ECC)和胆囊癌(GBC),其中ECC亚型又分为肝门部胆管癌(pCCA)和远端胆管癌(dCCA)。由于不同 BTC 亚型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因均存在很大差异,且缺乏有关中国BTC的全面流行病学数据。因此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不同BTC亚型的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根据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中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不同BTC亚型的发病率依次为GBC(1.36例/10万人)、ECC(0.93例/10万人)和ICC(0.59例/10万人)。其中ICC的发病率在2000年至2018年期间几乎翻番(0.59→1.3例/10万人),约占肝细胞癌病例的10%~15%。中国BTC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患者中呈增加趋势,其中ECC和ICC更常见于男性,而GBC更常见于女性。总体来讲,BTC的预后较差,近60%患者确诊时为III/IV期,约2/3的病例无法手术。GBC、ICC和ECC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6.4%-20.1%、13.8%-18.5%和13.5%-31.5%。

Pubmed 原文链接

专家点评: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周军教授团队所发表的该中国胆道肿瘤的流行病学综述无疑代表了我国胆道恶性肿瘤的权威数据,也真正弥补了中国胆道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数据,也是今后国内进行数据引用的重要参考,更充分地展示我国不同亚型的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现状,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和数据参考价值。

点评专家

成科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免疫治疗公益基金专委会委员

四川省科创会胰腺疾病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成都高新医学会胰腺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四川省肿瘤学会胆胰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精准放射治疗专委会委员

负责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课题和四川省卫健委课题各一项

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项、四川省科技厅课题两项

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Ther、IntJ Cancer、Oncologist等 SC| 杂志发表论文 20 余篇,参编著作3部,指导本科生完成省级大创项目2项


往期回顾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4年第6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4年第5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4年第4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4年第3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4年第2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4年第1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3年第4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3年第3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3年第2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3年第1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2年第7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2年第6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2年第5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2年第4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2年第3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2年第2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2年第1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1年第6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1年第5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1年第4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1年第2期

百济肝癌文献月刊 | 2021年第1期

本材料(BG_CN_DAM_00005417)目的在于传递医药前沿信息、研究进展和科学信息交流,非广告用途,亦不构成对任何药物的商业推广或对诊疗方案的推荐。

本材料(BG_CN_DAM_00005417)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内容可能含有未在中国批准的临床适应症,处方请参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说明书。

为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高阅读效率,百济神州医学事务部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在不改变内容科学性且充分尊重原著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对海量知识与文献进行归类筛选,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在个人学习研究中参考使用。第三方平台转载应当事先获得百济神州同意并注明出处来源。

责任编辑: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高惠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1月23日
邓勇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 乳腺外科
谢谢分享,学习到了
01月12日
史姝婷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外科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01月10日
马利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确实有很多新的临床研究正在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