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基础组获奖者

11月15日




柳娜




出生日期

1984年3月

工作单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推荐单位

广东省抗癌协会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独立PI,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鼻咽癌分子预后及转移和治疗抵抗机制研究,研发了鼻咽癌转移和化疗疗效预测试剂盒,为鼻咽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指导。已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累计引用3700余次,其中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其中2项实现成果转化,转让总金额3500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代表性成果包括:1.建立了基因分子标签结合临床风险因素的鼻咽癌预后和疗效预测新模型,结果发表在Lancet Oncol 和 Ann Oncol;2. 鉴定了鼻咽癌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及核心共抑制网络分子,结果发表在JAMA Oncol和Cell Res;3. 阐明了泛素化修饰异常维持肿瘤细胞低免疫原性导致放化疗抵抗的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Nat Commun和Drug Resist Update。



陈磊




出生日期

1979年11月

工作单位

海军军医大学

推荐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海军军医大学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获得者。主要从事肝癌发生发展分子机理及耐药分子机理的研究。已发表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论文60余篇,累计引用4300余次,其中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个人H指数为38。代表性成果包括:1. 解析中国人群肝癌基因组变异规律及FGA等驱动基因促肝癌发生分子机理,结果发表在Nature;2. 揭示癌基因重塑微环境促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Nature Cancer和Science Advances等杂志;3. 明确肿瘤靶向药耐药相关基因及其分子机理,为中晚期肝癌精准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候选联合增敏方案,分别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 和 Cell Reports Medicine 等杂志。



时雨




出生日期

1986年10月

工作单位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推荐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获得者。主要从事“胶质瘤免疫微环境调控机理及其诊疗意义”研究,重点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和巨噬细胞互作促进胶质瘤细胞免疫逃逸和治疗抵抗的分子机制,解析了巨噬细胞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发展了靶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的精准诊断和治疗途径。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ancer Cell、Cell Res、Nat Cell Biol、Nat Commun、Natl Sci Rev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著11篇,被Nat Rev Cancer等期刊正面他引900余次,H-index=46。代表性成果包括:1. 阐明了GSC与巨噬细胞互作诱导GSC干性表型和免疫逃逸的关键机制,建立了阻断靶向GSC免疫逃逸信号和过继回输嵌合抗原受体巨噬细胞(CAR-M)的胶质瘤免疫治疗新途径;2. 发现GSC和巨噬细胞诱导胶质瘤微血管增生和渗漏的关键调控机制,发展了靶向阻断GSC和巨噬细胞旁分泌因子而诱导血管结构正常化的治疗策略,有效增强了抗肿瘤药物递送和疗效;3. 利用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绘制了胶质瘤巨噬细胞空间图谱,解析了巨噬细胞不同功能亚群的分布特征,阐明了空间相关微环境因素对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



丁显廷




出生日期

1984年5月

工作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推荐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分子纳米平台主任、个性化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项目、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广慈基金会“转化医学创新奖”获得者。主要从事肿瘤病理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重点关注肿瘤病理高维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学技术的开发及临床应用,发现了一批与疾病风险相关的肿瘤微环境重塑机制和蛋白靶点,为肿瘤的精准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新线索。已发表科研论文160余篇,合计影响因子超过1100,累计引用5100余次,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个人H指数为39。代表性成果包括:1.采用元素标记肿瘤病理取代荧光标记的策略,构建肿瘤病理单细胞空间蛋白组学成像技术,结果分别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和Genome Biology;2. 采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交叉学科技术,实现肿瘤微生态中复杂网络图谱构建和分析,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3.利用前沿的肿瘤病理单细胞多维成像技术,发现结肠癌、透明肾细胞癌等多种肿瘤新机制,建立诊疗新靶点,分别发表在ACS Nano和Advanced Science上。



高亦博




出生日期

1984年12月

工作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推荐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自然优青、深圳市杰青、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者,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现任国家癌症中心/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主任、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主要开展肺癌和消化系统肿瘤基因组学、表观遗传与精准诊疗研究,筛选和鉴定肿瘤发生发展、治疗抵抗、复发转移的动态演进机制和生物标志物,分析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谱,构建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影响因子约680分,大于10分的15篇,累计被引40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 750 次,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代表性成果包括:1.食管癌基因组和表观遗传系列研究发现重要抑癌基因突变及分子机制,独立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遗传学顶刊Nature Genetics,共同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系列文章;2. 改进石蜡包埋样本的基因组、转录组测序技术,完成了国际首个肺肉瘤样癌、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石蜡样本多组学测序分析和分子分型,发表两篇Nature Communications;3. 肺癌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鉴定系列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一等奖;4. 开发纳克级超微量循环肿瘤DNA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分析技术,用于肿瘤高危人群早筛早诊和分子分型标志物系列研究,发表分子肿瘤学顶刊Molecular Cancer两篇;5. 国际首个免疫联合治疗不良反应的全面荟萃分析研究,作为独立通讯作者发表于临床肿瘤学顶刊Lancet Oncology。


稿源:中国抗癌协会   设计制作:ONCO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