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4 SHC | 群英汇聚,共话血液疾病领域最新进展,解析领航药物的创新研发

10月17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2024年10月,备受瞩目的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如约而至,苏州血液学科也迎来跨越甲子之年。汇聚中外血液领域专家,共襄学术盛举。会议聚焦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等血液学领域的前沿探索与临床实践,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专家的深入对话与思想碰撞。【肿瘤资讯】特此整理会议精华,邀您共同见证这场学术与创新的巅峰对话,领略血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趋势,共同为推动血液疾病诊疗进步贡献智慧。
 
本次论坛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吴德沛教授、孙爱宁教授和陈苏宁教授担任主席,并有幸邀请到国际知名血液学专家Robert Peter Gale教授莅临指导。与会专家就AML靶向治疗的前沿研究、临床实践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其中包括新型靶向药物阿伐替尼在治疗KIT和PDGFRA突变相关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前景。会议伊始,大会主席相继致辞表示非常高兴能通过本次会议与各位专家相聚,期待专家们的深度探讨能带来灵感碰撞,共同书写血液学新篇章。

第一篇章:聚焦前沿,探索创新——AML靶向治疗最新进展

在血液肿瘤精准医疗的征途上,每一次靶向治疗的突破都引领着我们向着战胜疾病的目标迈进一大步。来自Leukemia杂志主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Robert Peter Gale教授结合前沿研究数据,剖析AML靶向治疗最新进展。

图片4.png

KIT(CD117)是一种原癌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11-12,编码III型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正常情况下,C-KIT蛋白没有活性,需要干细胞因子(SCF,又称为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G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细胞因子)的参与才能活化。通过与配体SCF结合,使KIT受体二聚化和自磷酸化,从而激活细胞生长和增殖。当KIT基因发生突变后,会导致KIT受体不依赖配体的自发性受体二聚体化,KIT受体持续性的激活,最终导致细胞过度增殖或抑制凋亡。KIT突变在大约4-6%的成年新诊断AML患者中被检测到,其中在核结合因子(CBF)-AML患者中的比例高达20-40%。

然而,KIT基因的获得性功能突变可导致多种疾病,包括胃肠道间质瘤(GIST)、肥大细胞瘤、AML等。在AML中,KIT突变尤其常见于CBF-AML亚型,如t(8;21)易位的AML中,突变频率可达20-40%。这些突变,特别是外显子17上的D816V突变,会导致KIT蛋白的持续激活,从而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

鉴于KIT突变在AML中的重要性,针对KIT的靶向治疗成为了研究热点。阿伐替尼作为一种新型KIT抑制剂,在治疗KIT突变型AML方面展现出了潜力。已有病例报道表明,阿伐替尼能为KIT D816突变的t (8;21) AML患者带来深度、快速的疾病缓解。目前有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包括但不限于阿伐替尼治疗晚期KIT突变型AML的II期研究、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阿伐替尼治疗新诊断KIT突变型AML的III期研究等。

随后,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荧教授的主持下,Robert Peter Gale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永公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卢俊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顾伟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杨莉教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王信峰教授等众多专家围绕靶向药的临床应用话题进行了讨论:

洞察1

针对微小残留病灶(MRD)转阳的AML患者,由于MRD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在患者完全缓解(CR)且无复发迹象的情况下,不必急于进行进一步治疗,建议采取观察策略。大约20%的MRD阳性患者不会复发,过早进行干细胞移植可能增加风险,因此应谨慎评估二次移植的时机与必要性。

洞察2

针对接受干细胞移植的D816突变AML患者阿伐替尼持续用药时长的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指导,通常情况下维持一至两年,但具体时长需依据患者的耐受性和个体情况来决定。

洞察3

阿伐替尼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KIT突变AML患者时效果显著优于伊马替尼或达沙替尼,主要是因为阿伐替尼作用于活化环突变的IC50值明显更低,对KIT突变具有更高的抑制效能和更长的作用时间。

第二篇章:前线追踪,共创未来——SM研究进展

在当今医学领域,SM作为一种复杂的血液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挑战。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小飞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SM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5.png

SM最早被归类于皮肤科疾病,后期发现肥大细胞不仅在皮肤,还在其他组织浸润。1949年首次报道SM病例,随着对机制的深入理解,相关分类和诊断标准逐步建立。SM在国内的认知和研究相对较少,文献中仅有少量个案报告。国外数据显示,SM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0.67~0.89,整体患病率在9.6~13/10万人之间。SM的症状由肥大细胞(MC)异常的活化和增殖两方面引起,MC活化释放介质累及全身,引起包括过敏反应、哮喘、皮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各种临床症状。超过80%的肥大细胞增多症患者携带KIT 位点突变。SM识别较为困难,患者多就诊于不同科室,导致诊断延误。

SM的诊断基于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综合判定,主要的诊断标准为在骨髓和/或其他非皮肤器官切片中检测到MC的多灶致密浸润(≥15个MC聚集)。“B类发现”和“C类发现”是SM亚型诊断的重要依据。SM的治疗包括数个方面,即肥大细胞活化症状的抗介质治疗、慢性肥大细胞介质相关症状的逐步预防性治疗、过敏反应的紧急治疗、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治疗、传统治疗(包括羟基脲、干扰素-α和克拉屈滨)等目前临床已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新型靶向药阿伐替尼显示更好的效果。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在SM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SM的预后分层基于临床/实验室因素和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因素,主要评分系统包括肥大细胞增多症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M)、全球预后评分模型(GPSM)、梅奥联盟预后系统(MAPS) 、 AdvSM的突变校正危险度评分(MARS)等。

中国SM组网络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的研究,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机制研究,力求提高SM的诊断准确性与规范化治疗。目前国内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聚焦SM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制,推动关键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发展。

接下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王华锋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许佩佩教授、苏州市立医院吕明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韩晓凤教授、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李晓莉教授等临床专家围绕SM靶向治疗进行了热烈地讨论:

洞察1

关于SM患者移植后的靶向药物维持治疗时间,目前对此没有明确的定论,维持治疗的时间因SM患者情况而异,通常需要1到2年。肥大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可能影响其治疗反应和维持治疗的策略。

洞察2

针对进展期SM患者,移植往往是达到更深层次缓解的必要手段。移植的时机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反应进行综合评估。移植后可考虑加入阿伐替尼等靶向维持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洞察3

对于KIT D821突变,传统的TKI(如伊马替尼、达沙替尼)效果不佳,而阿伐替尼是目前对该突变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建议直接使用阿伐替尼。

总结

在随后的总结环节中,孙爱宁教授表示会议内容精彩纷呈,专家们深入探讨了KIT突变在多种血液肿瘤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SM和AML等疾病中。阿伐替尼作为一款卓越的KIT突变抑制剂,已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优于以往FDA批准的其他KIT靶向药物的潜力。孙爱宁教授参与的II期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接受阿伐替尼单药治疗的AML患者在移植后维持良好状态,这不仅彰显了阿伐替尼的高效,更预示着其未来在KIT突变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热切期待与国内同仁深度合作,共同推进阿伐替尼在SM及其他KIT突变相关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携手迈向未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18日
吕志国
益阳市大通湖区人民医院 | 呼吸内科
学习中进步学习中收获
10月18日
裴波
乌海市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每日坚持学习打卡
10月18日
刘喜勇
兰考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天天学习,天天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