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单次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对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影响

09月14日
来源:CRC Daily

单次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对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长期影响:一项随访21年的英国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随机对照试验

Long-term effects of once-only flexible sigmoidoscopy screen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21-year follow-up of the UK Flexible Sigmoidoscopy Screening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PMID:39038482 [IF=30.9]

研究背景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早期检测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影响。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该筛查的长期影响仍有待探索,并且可能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在英国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招募了来自14家诊所的55至64岁的参与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 (2:1) 到对照组或干预/筛查组 (受邀进行单次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并进行了21年的随访。主要结局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按癌症部位、性别和年龄分层分析。次要结局是远端结直肠癌和近端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全因死亡率,以及为预防1例结直肠癌发病或死亡而需要筛查的人数 [NNS]。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累积发病率,并进行了意向治疗分析 (ITT) 来估计风险比 (HRs) 和风险差异。

研究结果

在1994年11月14日至1999年3月30日期间,通过问卷调查招募到194,726名对该筛查感兴趣的人。其中24,294人不符合标准被排除;符合纳入标准的170,432人被随机分配,其中113,195人被分配到对照组,57,237人被分配到干预组。在57,237名被邀请进行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的参与者中,有40,674人 (71%) 实际参加了筛查。在这两个组中,50%的人年龄在60-64岁之间 (对照组56,096人,筛查组28,540人)。51%是女性 (对照组57,591人,筛查组29,103人),49%是男性 (对照组55,336人,筛查组27,996人)。中位随访时间为21.3年 (IQR 18.0-22.2) (表1)。

表1. 按随机分组和筛查依从性划分的参与者特征

在整个基线筛查和随访过程中,有4201名对照和1631名筛查参与者被诊断为结直肠癌 (表2)。随访21年时的累积发病率为4.16% (95%CI: 4.04~4.29),对照组为3.18% (95%CI : 3.03~3.34)。2,434名对照和726名筛查参与者被诊断出远端结直肠癌。对照组21年时的累积发病率为2.42% (95%CI: 2.32~2.52),筛选组为1.40% (95%CI: 1.30~1.51)。1,749名对照和871名筛查参与者被诊断出近端结肠癌。对照组21年时的累积发病率为1.74% (95% CI:1.66~1.83),筛选组为1.72% (95%CI: 1.61~1.83)。在ITT分析中,与对照组参与者相比,筛查组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了24% (HR=0.76, 95%CI: 0.72~0.81); 远端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41% (HR=0.59, 95%CI: 0.54~0.64; 表2);两组的近端结肠癌发病率无差异 (HR=0.98, 95%CI: 0.91~1.07)。

表2.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表3所示,需要筛查82人 (95%CI: 68~103) 以预防1例结直肠癌的发生。女性预防1例结直肠癌的NNS (170, 95%CI: 109~383)比男性 (55, 95%CI: 45~68)高大约3倍。55~59岁年龄组预防1例结直肠癌的NNS (97, 95%CI: 74~142) 比60~64岁年龄组 (71, 95%CI: 56~97)略高。预防1例结直肠癌死亡需要进行筛查的女性 (425, 95%CI: 239~1934) 比男性 (167, 95%CI: 124~257) 多约2.5倍,55~59岁组 (317, 95%CI: 202~736) 比60~64岁组 (190, 95%CI: 135~320)多约1.7倍。

表3.随访期间预防1例结直肠癌发病或死亡需要筛查的人数

如图2所示,在随访期间,将接受筛查的参与者与对照进行全部位和远端结直肠癌的比较,年度发生率比值 (IRR) 估计值小于1,但最早的估计值除外,因为进行筛查时会诊断出已存在的癌症。在所有参与者中,单次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对全部位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6~10年,IRR为0.62 [95%CI: 0.54~0.71]; 11~16年,IRR为0.72 [95%CI: 0.65~0.80]; 17~21年,IRR为0.79 [95%CI: 0.70~0.88])。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对远端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影响在最近5年 (17~21年IRR为0.59 [95%CI: 0.49~0.71]) 与早期 (6~10年IRR为0.48 [95%CI: 0.40~0.57]; 11~16年IRR为0.46 [95%CI: 0.39~0.54]) 相比有所下降。对女性全部位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年IRR进行分析发现,从6~10年 (IRR=0.78 [95%CI: 0.63~0.95])到11~16年 (IRR=0.80 [95%CI: 0.68~0.94]),影响变化不大,但在17~21年 (IRR=1.02 [95%CI: 0.87~1.20])观察到较明显的衰减。在男性中,从6~10年 (IRR=0.53 [95%CI: 0.44~0.64]) 到11~16年(IRR=0.66 [95%CI: 0.58~0.76]),影响有所减弱,之后变化不大 (17~21年IRR=0.62 [95%CI: 0.53~0.73])。总体上远端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女性部分发病率的下降。

图2.筛查组与对照组的全部位和远端结直肠癌年发病率比,总体或按性别划分

在接受筛查的参与者中,男性的全部位结直肠癌风险降幅约为女性的两倍 (30% vs 14%, p=0.0007; 表4)。男性和女性每10万人年发病例分别减少75例 (95%CI: -90 ~ -60)和22例 (95%CI: -33 ~ -10)。在近端结直肠癌中,性别间的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 (p=0.031; 表4),提示仅有男性的边际风险降低。在远端结直肠癌中,虽然男性 (44%) 的风险降幅大于女性 (37%),但异质性不显著 (p=0.19; 表4)。各年龄组间的差异不显著。全部位结直肠癌死亡率在男性中降低了31%,在女性中降低了18% (p=0.11; 表4);远端结直肠癌死亡率男性减少51%,女性减少34% (p=0.079; 表4);但异质性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按性别、年龄组或性别内年龄组分层分析的死亡率结局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4)。总体而言,与对照组相比,筛查组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不明显 (HR=0.99 [95%CI: 0.98~1.01]),且性别组间和年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男性为1.00 [95%CI: 0.98~1.02],女性为0.98 [95%CI: 0.96~1.01],p=0.35)。

表4.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按随机分组、性别分组或年龄分组

研究结论

作为单次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随访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临床试验,本研究首次报告了单次软式乙状结肠镜在随访17年后对结直肠癌和结直肠癌死亡风险的影响,考虑了性别、年龄和亚中心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在55~59岁和60~64岁年龄段接受单次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的人群,无论男女,该手段可在筛查后提供20年以上的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保护效果。总体而言,该筛查对于男性的保护作用高于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筛查对远端结直肠癌发病的保护作用减弱,且在女性中保护作用的衰减比男性更明显。

今日评语

了解筛查手段的有益效应持续时间对于估计成本效益和患者获益至关重要。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所报道的研究提供了关于内镜筛查的长期试验数据,表明在接受单次软式乙状结肠镜筛查后的21年期间,参与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降低,该保护效果可长达20年。这些研究结果为结直肠癌筛查计划的制定,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完善成本效益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未来更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并为未来结直肠癌筛查指南的迭代提供了关键证据。

致谢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曹宇姝

对以上文章解读做出的贡献

题图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Wooldrage, K., Robbins, E. C., Duffy, S. W. & Cross, A. J. Long-term effects of once-only flexible sigmoidoscopy screen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21-year follow-up of the UK Flexible Sigmoidoscopy Screening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S2468125324001900 (2024) doi:10.1016/S2468-1253(24)00190-0.

免责声明:本平台旨在分享最新科研资讯,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若有转载需求,请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特别声明: 本文属于医学专业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不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isa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