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TOP TALK:多项研究再报积极结果,罗特西普领航MDS治疗

2024年07月08日
整理:血液肿瘤资讯

COMMANDS研究曾在第59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以及第28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发布亮眼结果,证实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接受罗特西普治疗能够摆脱输血依赖、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在刚刚落幕的第29届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COMMANDS研究发布新数据,进一步确证罗特西普一线治疗MDS患者的卓越获益。同时罗特西普在亚洲MDS患者的桥接试验MDS-004也首次发布研究结果,验证了在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亚洲人群的疗效与安全性。

【肿瘤资讯】特邀意大利仁爱大学血液学副教授、仁爱研究医院癌症中心白血病科负责人Matteo Della Porta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韩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吴俣教授,解读罗特西普最新研究数据,探讨MDS的创新治疗进展,以飨观众。

较低危MDS诊疗面临多重挑战,患者需求亟待满足

韩冰教授:MDS是一种异质性较高的疾病。尽管约三分之二的MDS患者为较低危,但仍存在转化为高危MDS或白血病的风险。

较低危MDS的诊疗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其诊断复杂,需要与多种疾病鉴别;其次治疗手段有限,尽管目前存在包括促红素、免疫抑制剂、去甲基化药物、来那度胺、沙利度胺和雄激素等在内的多种常规和支持治疗手段,但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可能伴有较大的副作用或高昂的费用。

因此,较低危MDS患者仍存在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采取措施及早阻断患者血细胞减少或输血依赖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改善患者的自然病程至关重要。

COMMANDS研究发布更新数据,罗特西普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头对头COMMANDS研究再证罗特西普优越疗效

韩冰教授: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治疗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改善MDS患者的症状性贫血。不同于传统ESA,红细胞成熟剂(EMA)罗特西普有望为MDS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COMMANDS研究在ASCO 2023发布的中期分析显示,罗特西普头对头对比ESA阿法依泊汀一线治疗较低危MDS患者疗效几近翻倍,可显著改善患者对红细胞输注的依赖、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延长摆脱红细胞输注的持续时间。该研究在EHA 2024大会发布的数据再度证实了罗特西普相较于传统ESA的优越性,罗特西普治疗组中位RBC-TI≥12周应答持续时间长达2.5年,比阿法依泊汀治疗组延长近1年。

吴俣教授:根据COMMANDS研究的最新数据,罗特西普组的治疗应答率和中位应答持续时间均优于ESA组,实现RBC-TI≥12周且平均Hb水平增加≥1.5g/dL的患者比例显著提高(70.9% vs 43.1%);罗特西普组RBC-TI≥12周应答率和≥24周应答率分别达到76.4%和65.9%,阿法依泊汀治疗组则分别仅有55.8%和45.3%。

Matteo Della Porta教授:COMMANDS研究的中期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阿法依泊汀,罗特西普在较低危MDS患者输血依赖性贫血的一线治疗中具有更高的疗效。这些数据证实罗特西普的疗效优于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也正是基于此研究,罗特西普在该人群中的适应症获得监管批准,这对改变较低危MDS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1.pngCOMMANDS更新数据:罗特西普持续改善MDS患者应答水平

研究设计囊括多种分型,所有亚组均可显著获益

韩冰教授:罗特西普已经基于MEDALIST研究在美国获批用于MDS-RS患者的二线治疗。MEDALIST研究表明,罗特西普能够显著改善ESA治疗失败或不适合ESA的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S)的较低危MDS患者的贫血,且安全性良好。

COMMANDS研究旨在推动罗特西普这一优越疗法进入MDS一线,不仅纳入了与MEDALIST研究一致的RS阳性患者,还包含了接近30%的RS阴性患者,并且在这些患者中观察到了一致的显著疗效。

吴俣教授:COMMANDS研究此前发布的亚组分析显示,不同人群接受罗特西普治疗均有获益,不论输血负荷、EPO水平、突变状态如何。对于常见的MDS相关基因突变(SF3B1、ASXL1、TET2、DNMT3A),罗特西普的治疗结果均优于ESA。

Matteo Della Porta教授:COMMANDS研究在本次EHA大会上公布的结果显示,无论患者基线输血负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抑或是SF3B1突变状态如何,罗特西普治疗组的反应率都更高。就人群分层而言,多种不同基因突变的患者亚组均可受益于罗特西普治疗,且RS阳性和/或SF3B1突变的患者临床获益最为显著,未来MDS患者的临床管理有望基于患者分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更重要的是,罗特西普治疗组患者摆脱输血依赖的中位持续时间更长,约为125周。所有患者亚组均实现了持续脱离输血的获益,包括RS阴性患者。因此,临床实践中对于RS阴性患者,如果存在高输血负担,使用罗特西普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获益,这为这类传统ESA治疗很可能无效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三系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罗特西普获益再度拓展

吴俣教授:EHA 2024大会发布的COMMANDS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罗特西普在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帮助患者长时间脱离输血的同时,还能够改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报告结局(PROs)表明,血红蛋白(Hb)自基线水平增加(连续或至少增加1.5 g/dL)或≥10 g/dL,与所有受关注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相关,提示罗特西普治疗带来的Hb水平改善有助于提升较低危MDS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改善疲劳、贫血、呼吸困难、机能受损等症状。

图片1.png1-24周、1-48周获得红系血液学改善(HI-E)粒系血液学改善(HI-N)及血小板血液学改善(HI-P)

图片2.pngCOMMANDS事后分析: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与Hb绝对值或自基线水平提升之间关系

罗特西普安全性良好,低频给药简化患者治疗

韩冰教授:罗特西普在COMMANDS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程度轻微、发生率与ESA治疗相近,不会导致血细胞减少、脱发、粘膜炎,未增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转化率和死亡率,不影响肝肾功能,无局部注射反应。相较于ESA治疗一周几次的注射频率,罗特西普治疗仅需进行三周一次的皮下注射,能够减少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和频繁注射造成的疼痛。

亚洲人群桥接试验显示,罗特西普治疗中日患者获益与欧美一致

吴俣教授:本次EHA大会还发布了针对亚洲MDS患者的桥接试验MDS-004研究结果。MEDALIST已经证实罗特西普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较低危MDS-RS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桥接试验纳入了中国和日本的患者,旨在为罗特西普的亚洲人群应用提供参考。

结果显示,罗特西普治疗亚洲较低危MDS-RS患者同样能够实现良好的RBC-TI应答,≥8周应答率达到60%、≥12周应答率超过40%;应答水平、持续时间和血液学改善均与欧美人群相近。研究中亚洲MDS患者的基线血红蛋白水平较欧美患者更低,罗特西普能够在亚洲人群中取得与欧美人群一致的获益,进一步展现了其卓越疗效和卓越前景。

图片1.pngMDS-004桥接试验:罗特西普治疗中日MDS患者的RBC-TI及HI-E应答

化患者分型,持续探索MDS个体化诊疗

韩冰教授:罗特西普相较于传统ESA治疗,在改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输血依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具备优势,有利于改变MDS长期病程、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未来,罗特西普有望惠及中国患者,为国内MDS诊疗提供新型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血红蛋白水平较低、急需改善贫血状况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心肺疾病的老年患者,罗特西普或将成为一线治疗的最佳选择。

期待后续开展更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细化MDS患者分型,为罗特西普在RS阳性、RS阴性或不同突变型患者中的应用提供更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

吴俣教授:MDS-004研究桥接试验表明,罗特西普在中国患者中能够达到与欧美人群一致的疗效。鉴于中国人口众多、患者基数庞大,国内医疗机构和研究中心应积极与国际血液学和肿瘤学专家开展合作,协同开展临床试验或真实世界研究,为罗特西普在中国人群的应用提供更全面的数据支持。

此外,随着MDS发病机制、分子特征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持续进展,未来MDS的诊疗实践有望不断优化,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临床决策,为患者提供远期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双重获益。

Matteo Della Porta教授:COMMANDS研究表明,在较低危MDS患者输血依赖性贫血的治疗中优先使用罗特西普,能够实现反应率和反应持续时间的双重获益。在这一循证依据的基础上,下一步应该探索的是何时启动贫血治疗;在产生输血依赖之前使用罗特西普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其临床获益。

此外,部分使用罗特西普治疗的患者需要升级到最大剂量才能实现临床获益。因此,另一个亟需探索的重要问题是,是否所有患者都需要在启动罗特西普治疗时使用最大剂量,以确保反应率和反应持续时间的获益最大化。

COMMANDS研究的更新数据和事后分析表明,罗特西普作为一种全新作用机制药物,为较低危MDS的一线治疗提供了一种兼顾疗效和安全性、获益显著且持续的全新方案,既能改善患者血象、减少输血依赖,还能提供更便捷的管理模式,提升生活质量。罗特西普在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亚洲人群中,具备与欧美人群一致的疗效与获益,有望为中国MDS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专家介绍

Dr. Matteo Della Porta
意大利仁爱大学血液学副教授
仁爱研究医院癌症中心白血病科负责人
COMMANDS试验研究者

Matteo Della Porta博士于1999年在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医学院以优异成绩获得医学学位。
2000年至2003年,他在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医学院血液科完成了血液学培训,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学位。
2004年至2006年,他在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医学院及圣马特奥医院血液科获得博士后奖学金,研究项目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造血干细胞的基因组和功能特征”。
自2008年以来,他在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医学院及圣马特奥医院担任临床肿瘤学副教授。
自2016年以来,他在意大利仁爱大学大学担任血液学副教授,并担任仁爱研究医院癌症中心白血病科负责人。
他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殖性肿瘤(髓系恶性肿瘤)。

专家介绍

韩冰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血液内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罕见病学组PNH组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红细胞疾病学术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MDS和MPN工作组第二届委员会 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MDS疾病组 副组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红细胞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细胞形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红细胞疾病诊断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老年血液分会常委
世界中医药联盟常务理事
北京罕见病学会委员

专家介绍

吴俣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血液科主任医师

日本免疫学会会员
美国血液学会国际会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MDS/MPN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罕见浆细胞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血液肿瘤分委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会通讯编委
四川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女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责任编辑:Cherry
排版编辑:叉叉

评论
2024年07月08日
雨夜
钦州市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4年07月08日
赵瑞
漯河市中医院 | 血液内科
MDS新药,若能使患者脱离输血,也是一项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