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日,健康中国2030中国肿瘤MDT联盟抗血管专项工程暨北方肠癌高峰论坛在沈阳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叶颖江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戴广海教授以及山东省肿瘤医院牛作兴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邀请辽宁省肿瘤医院张敬东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同时还有结直肠癌领域内多位专家共同线下交流,以学术报告+病例分享+交流讨论的形式,聚集我国晚期结直肠癌抗血管治疗临床实践的思考,同时多学科MDT团队对典型病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叶颖江教授
刘云鹏教授
戴广海教授
牛作兴教授
张敬东教授
曲秀娟教授
第一篇章: 发展 - 高质纷呈
会议伊始,联盟领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叶颖江教授从线上发来致辞。叶颖江教授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对中国肿瘤MDT联盟成立以来,联盟成员在肿瘤诊疗领域做出的各项贡献表示肯定,希望未来专家同道们能继续为结直肠癌诊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叶颖江教授指出,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开展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生存和就医体验,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希望本次会议的召开,能够树立MDT系列活动的典范,促进结直肠癌MDT模式的全国开展。
中国肿瘤MDT联盟新晋牵头专家授聘仪式
在气氛热烈的授聘环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旭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志伟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王彩霞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涛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婧华教授以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白元松教授6位专家成为中国肿瘤MDT联盟新晋牵头专家,由首届牵头专家刘云鹏教授、戴广海教授、牛作兴教授、王畅教授、张敬东教授、任既晨教授颁发聘书。
中国肿瘤MDT联盟新晋牵头专家授聘仪式合影
第二篇章: 建设 - 强稳跃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弘纲教授担任第一个讲题的主持人。
天津中医药大学翟静波教授以“临床IIT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为题,精炼地介绍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的设计原则,包括PICOS原则的应用。他通过实例讲解了干预性和观察性研究,突出了患者报告结局(PRO)在临床试验中的价值,并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此外,翟教授还探讨了基于登记数据库的研究策略,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张弘纲教授
翟静波教授
朱旭教授主持了该讲题的讨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初玉平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董茜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燕京教授以及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洁教授在讨论中认为,翟静波教授的演讲为临床IIT研究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和实用的策略。他们特别强调了PRO在评估临床试验效果中的关键作用,并讨论了如何结合中国临床实践来优化研究设计。此外,专家们还指出了在实施IIT研究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数据标准化和隐私保护,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他们一致认为,多学科的协作对于推动临床研究至关重要,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学术交流,共同促进医学研究的发展。
朱旭教授
初玉平教授
董茜教授
李燕京教授
武洁教授
吴涛教授担任第二个讲题的主持人。
王彩霞教授在“晚期结直肠癌后线抗血管PLUS治疗新策略”演讲中强调了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性,并突出了瑞戈非尼在克服贝伐珠单抗耐药后抗血管PLUS 的优势。瑞戈非尼作为一种多靶点药物,能阻断VEGF通路及其旁路,改善肿瘤微环境,为贝伐珠单抗经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瑞戈非尼单药或联合化疗如TAS-102,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此外,瑞戈非尼作为三线治疗药物,治疗进展后还可以继续采用抗血管方案,其中瑞戈非尼序贯呋喹替尼的策略能够将中位总生存期(OS)延长超过28个月,相比其他序贯策略延长了近10个月,为患者提供了持续的生存获益。抗血管PLUS策略的提出,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希望。
吴涛教授
王彩霞教授
辽宁省人民医院赫丽杰教授主持该讲题的讨论。鞍山市肿瘤医院董禹洋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韩淑梅教授以及金乡县人民医院孙雷教授在讨论中表示,王彩霞教授的演讲提供了关于晚期结直肠癌抗血管治疗的深刻见解,尤其是瑞戈非尼在贝伐珠单抗经治患者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们一致认为,瑞戈非尼作为一种多靶点药物,在打破耐药性、改善肿瘤微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策略,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生存获益。专家们也提出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期待,包括对瑞戈非尼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在真实世界中对这些策略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他们认为,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为患者提供更多希望。
赫丽杰教授
董禹洋教授
韩淑梅教授
孙雷教授
第三篇章: 前沿 - 聚焦创新
本场会议第三个讲题的主持人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颖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王畅教授在“结直肠癌肝转移MDT诊疗策略”中讲到,MDT模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MDT管理模式通过规范化推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治疗结局,延长生存期,并提高对可切除患者的识别率以及患者满意度。鉴于中国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沉重,且肝转移是其最常见的转移模式,因此推广MDT管理模式尤为关键。其中,小分子TKI在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它与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联合使用,为CRLM后线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有效选择。瑞戈非尼作为其中的代表药物,在临床研究中展现了优异的数据,例如在与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治疗肠癌肝转移的≥3线治疗中,中位OS达到22.2个月。MDT模式不仅优化了肿瘤治疗流程,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瑞戈非尼等小分子TKI药物的研究成果,为CRLM后线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选择。
王颖教授
王畅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任既晨教授主持了该讲题的讨论。
讨论嘉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李琳教授、抚顺市肿瘤医院谢芳教授、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张引教授在讨论中表示多学科MDT诊疗模式对于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至关重要。他们强调,MDT模式能够集结不同领域的专家智慧,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这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还能提升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此外,专家们还指出,小分子TKI药物,尤其是瑞戈非尼,在后线治疗中展现出的积极数据,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专家们呼吁,应进一步推广MDT模式,并积极探索新药物与现有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任既晨教授
李琳教授
谢芳教授
张引教授
白元松教授主持了随后的讲题环节。在讲题“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成与思”中,孙婧华教授表示,在晚期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中,MSI-H/dMMR患者通常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更好的响应,然后仍然存在原发或继发耐药的发生,有多项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逆转免疫耐药的研究正在开展中 ,非常值得期待;而MSS/pMMR患者则需要新的治疗方法。瑞戈非尼作为一种多靶点药物,在联合免疫治疗中表现出色,例如在REGONIVO/REGOTORI等研究中联合PD-1单抗显示了较长的中位OS,“REGONIVO+的模式”是目前研究探索的新热点,瑞戈非尼+双抗、瑞戈非尼+PD1+塞来昔布等研究方向具有前景。瑞戈非尼显示出逆转免疫治疗耐药的潜力,为MSI-H/dMMR和MSS/pMMR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未来,针对MSS/pMMR患者的一线及后线治疗需要更精准的人群筛选,并且需要验证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白元松教授
孙婧华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宏教授主持了该讲题的讨论。抚顺市中心医院的朴今花教授和通用技术辽油宝石花医院的申龙海教授在讨论中指出,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MSI-H/dMMR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未能从中获益,这强调了对耐药机制进行更深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对于MSS/pMMR患者,他们认为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的策略展现了一定的潜力,尤其是瑞戈非尼在联合用药中表现出的优异数据令人鼓舞。未来治疗策略需要更加精准地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并强调了在一线治疗中进行人群筛选的重要性以及在后线治疗中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高宏教授
朴今花教授
申龙海教授
第四篇章: 合作 - 转化共建
该篇章主持人由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邓俭教授和包头市肿瘤医院谭亚琴教授担任。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锐教授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苏慎勇教授分别带来一例精彩的结直肠癌MDT病例。病例1为52岁男性,晚期直肠癌并发肝转移。经XELOX新辅助治疗后,行肝转移及直肠癌切除术。术后复发,先后经历BEV+FOLFOX、BEV+XELIRI和IRI+西妥昔单抗治疗,均告失败。基因检测显示KRAS、NRAS、BRAF野生型,TP53突变,MSS,TMB-L。后线治疗中,瑞戈非尼+TAS-102方案带来部分缓解,持续32个月。TAS-102因副作用停用后,瑞戈非尼单药维持,患者病情稳定,显示良好耐受性和长期获益。病例2为51岁男性,确诊为IV期直肠癌伴肺及肝转移。一线治疗贝伐珠单抗+XELOX;二线贝伐珠单抗+XELIRI,维持稳定;三线信迪利单抗+雷替曲塞+瑞戈非尼,后仅瑞戈非尼维持,PFS 7个月;四线TAS-102+瑞戈非尼,病情稳定,PFS 9个月。
邓俭教授
谭亚琴教授
刘锐教授
苏慎勇教授
董禹洋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于卓教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刘莹教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田宏教授以及昌图县中心医院杨海鹤教授分别参与了两个病例的讨论。
于卓教授
刘莹教授
杨海鹤教授
会议总结
会议尾声,由刘云鹏教授、戴广海教授以及牛作兴教授共同进行了会议总结。他们对本次会议所展现的重要性和成功举行表示了肯定,赞扬了与会专家所分享的精辟见解及深入的讨论。此次会议从临床实践和医院管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MDT模式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积极影响,及其对疾病诊断和治疗进程的推动作用;MDT模式的持续进步需要各位专家的持续努力与合作,并期望未来能有更多基于证据的医学研究来支持MDT模式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进一步发展。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