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李峻岭教授:精准掌握洛拉替尼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策略,为ALK阳性NSCLC开启“治愈”之门

2024年04月15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精准靶向治疗时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KI)极大地改善了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生存获益。特别是第三代ALK-TKI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有望超过5年,引领ALK阳性晚期NSCLC从“慢病化”逐渐走向“治愈”。在患者长期治疗过程中,总体耐受性良好,但临床仍应特别注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AEs)的监测和管理。日前,Lung Cancer在线发布了《A pragmatic guide for management of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lorlatinib》(下简称“指南”),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使患者获益最大化。【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峻岭教授分享其临床诊疗经验。

李峻岭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 博士生导师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会员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转化医学分委会 首任主任委员
2011年被遴选为首批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主要从事肺癌的内科诊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擅长解决临床具体问题,倡导对肺癌患者治疗中的全方位照护。
关注肺癌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在该领域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篇,累计影响因子245。

Q1:CROWN研究巩固了洛拉替尼在ALK阳性NSCLC中的一线治疗地位。洛拉替尼的获批上市及进入医保,使很多患者能够从中获益。请您结合您的临床应用体会谈一谈,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其印象较为深刻的方面有哪些?

李峻岭教授:作为唯一具有独特大环结构的强效三代ALK-TKI,洛拉替尼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更广的抗ALK突变谱和更高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穿透性,打破既往治疗的局限,为ALK阳性NSCLC患者带来了突破性获益。既往临床将其作为后线治疗选择,但CROWN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6.7个月时,洛拉替尼的3年PFS率为63.5%,中位PFS至今仍未达到,预测有望超过5年,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70%以上[1,2]

且洛拉替尼较强的CNS穿透力,使其能够更大程度降低CNS进展风险。在基线无脑转移患者中,洛拉替尼治疗的3年无颅内进展率高达99.1%;在基线脑转移患者中,洛拉替尼能够显著延缓颅内进展,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高达79%[1],为ALK阳性NSCLC患者,尤其是脑转移患者带来了更长生存可能。

在202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公布的CROWN研究亚裔人群随访数据显示[3],洛拉替尼在亚裔人群中的疗效显著,与全球人群获益相似,为我国临床应用该药提供了循证支持。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看到,超5年的PFS预测会明显减轻患者的恐惧,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基于其优异数据,目前临床推荐洛拉替尼作为ALK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

Q2:近日,《A pragmatic guide for management of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lorlatinib》在Lung Cancer上重磅发布,为临床规范使用洛拉替尼提供了指导。洛拉替尼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临床应遵循怎样的处理原则?

李峻岭教授:在临床治疗ALK阳性NSCLC时,除了希望患者拥有长的生存时间,还希望在患者长期生存过程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受过多影响。洛拉替尼长期治疗安全性良好,临床常见AEs包括高脂血症、水肿等,多为轻至中度,其发生的典型时间线见图1。大多数AEs可通过调整剂量(包括减量或/和中断给药、合并用药)得到有效的管理或逆转,通常不影响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最新发布的指南推荐[4]临床遵循“准备、监测、管理、重新评估”的一般模式(图2)简化AEs管理,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操作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

图片2.jpg图1 洛拉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典型时间线

准备

事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用洛拉替尼治疗的预期结果,包括可能发生的AEs及评估频率,帮助患者能够及时识别、报告AEs,以实现药物的最佳管理。在治疗开始前,应进行基线评估,包括神经学评估、脑部MRI等在内的多次评估。在基线时和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心血管功能、评估空腹血糖、监测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等。此外,在基线时,应评估可能引起或加重洛拉替尼相关AEs的合并症、合并用药,防止任何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监测

洛拉替尼的推荐起始剂量为100mg/d。一旦开始治疗,应定期检查洛拉替尼治疗相关AEs及其严重程度。在两次随访间应监测和报告的AEs包括认知和记忆变化、幻觉、言语改变、周围神经病变;随访时可进一步评估体重、血压、血脂等的变化。

管理

若监测期间出现AEs,对于无症状或仅轻微症状,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来缓解;若出现轻度或重度CNS症状,建议调整药物剂量,包括暂时中断给药、减量(可从100mg/d,降至75mg/d,随后降至25mg/d)或两者兼有。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永久停药,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重新评估

应在每次随访时进行重新评估。对于发生AEs且需要调整剂量的患者,应至少每月重新评估一次,直至症状改善。一旦症状稳定,建议进行3个月随访。对于需要减量的非实验室AEs(non–laboratory-based AEs),若仍存在中度或重度症状,应继续采取缓解策略,若症状持续存在,可进一步减量;若症状改善,应维持洛拉替尼剂量;若缓解策略效果良好或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则可能需要增加剂量达到既能耐受又能控制疾病的剂量水平。对于需要中断给药的患者,应暂停持续至AEs症状改善至患者仅受到轻度困扰/功能影响。这通常需要数周时间,而在中断给药期间应约每两周进行一次审查评估。

1.png图2 洛拉替尼AE一般管理流程图

Q3:不同ALK-TKIs的AE发生谱存在差异,熟知药物的AE有助于临床进行个体化的用药管理。洛拉替尼有哪些独特的AE?具体应该如何处理?请您分享一些您的临床处理经验及建议。

李峻岭教授:洛拉替尼治疗的安全性特征与其他ALK-TKIs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如部分二代ALK-TKIs也可能发生体重增加;一线ALK-TKI引起的水肿在洛拉替尼治疗过程中亦可能发生,需要重视。而洛拉替尼还有其独特的AEs,包括高脂血症、周围神经病变和CNS反应等[4,5]。但通过合理用药和密切监测,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使用洛拉替尼,最大程度地发挥洛拉替尼的疗效,降低其潜在风险。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洛拉替尼治疗期间最常报告的AE,临床最常见的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一般在治疗2周左右便可能出现血脂升高,但通常仅为实验室检查异常,且可控,很少导致给药中断。且与克唑替尼治疗组相比,即使存在高脂血症,洛拉替尼治疗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1-4]。克唑替尼可能造成QT间期的延长,而洛拉替尼治疗并未明显延长QT间期。其主要的管理策略(图3)为:

  • 在洛拉替尼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的血脂和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若基线血脂、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应在洛拉替尼治疗前或治疗期间给予降脂药物治疗。若胆固醇水平异常,但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可频繁监测、观察等待。

  • 在洛拉替尼治疗1月后,应监测所有患者的血脂升高情况。若血脂正常,应继续服用洛拉替尼,并在每次随访时再次评估。

  • 在首次出现明显的高脂血症体征时,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管理。临床多推荐瑞舒伐他汀,通常不建议使用阿托伐他汀,因其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治疗后若仍存在高脂血症,建议增加剂量或换用/联合其他降脂药治疗,我们会推荐患者使用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随后,每月重新评估一次血脂,直至血脂水平稳定或改善。若接受了最大剂量的降脂药物治疗仍未能控制高脂血症,则应考虑减少洛拉替尼的剂量。当然减量的前提是患者病情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

1.png图3 洛拉替尼导致高脂血症的管理

水肿

洛拉替尼治疗相关水肿最常见为外周水肿或肿胀,中位发生时间为42天,中位持续时间为163天。水肿是药物减量的最常见原因,临床应充分评估可能导致水肿的疾病或合并症,如患者是否存在心脏问题、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同时,在每次随访时评估水肿体重,确定水肿对患者或患者的日常功能的影响程度(图4)。

  • 若患者出现水肿但并未感到困扰,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缓解;

  • 对于造成患者轻度或中度困扰的水肿,可通过理疗、淋巴引流按摩、弹力袜等方式进行干预,必要时可使用利尿剂进行管理,但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增加QT间期延长的风险,应慎用;

  • 若水肿持续存在,应考虑其他原因,建议咨询多学科专家意见;对于受到严重困扰的患者,应采取最大程度的缓解策略,必要时暂停洛拉替尼,直至症状改善。症状改善后可减量重服洛拉替尼。

体重增加

目前尚不清楚ALK-TKI导致体重增加的确切机制,但临床应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让患者适当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并以恶性肿瘤诊断前患者的健康体重作为基线(图4)。

  • 一般而言,较基线,体重增加高于10%可能不需要干预,而≥20%则可能需要管理。若体重增加未对患者造成困扰,通常不建议干预;

  • 若体重增加和水肿同时发生,应首先处理水肿。

  • 在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后,体重增加仍严重困扰患者的情况下,建议针对体重增加进行药物剂量调整。

周围神经病变

洛拉替尼治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为轻度,且在剂量调整后可逆。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至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05天,中位持续时间为380天。在开始洛拉替尼治疗前,应评估患者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任何基础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同时,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特征。每次随访时,应重新评估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特征和症状(图4)。

  • 对于存在,但不困扰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应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的缓解策略;

  • 对于轻度至中度的令人困扰的周围神经病变,应暂停使用洛拉替尼。待症状消失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重新使用洛拉替尼治疗(同量或减量);

  • 对于重度或复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应暂停洛拉替尼治疗,同时最大程度地采取缓解措施直至症状改善。症状改善后,应以较低剂量的洛拉替尼重新开始治疗,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剂量。

CNS反应

CNS反应是大家比较关注的AE。接受洛拉替尼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CNS反应,包括癫痫发作、认知功能(如意识、记忆、时空定位、注意力等)、情绪、言语、精神状态和睡眠改变。

部分患者(尤其是脑转移、脑放疗、有精神疾病或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的患者)在洛拉替尼治疗期间可能容易发生CNS反应,临床应更加密切地监测这些患者是否出现CNS反应,并考虑降低洛拉替尼治疗起始剂量(图4)。

  • 早期暂停治疗可以使此类AE快速逆转,因此快速诊断CSN反应十分重要。在每次随访时应询问患者关于记忆、判断力、情绪变化、家庭成员互动等问题,以早期发现。

  • 首次发生轻度或重度CSN反应时,应暂时中断洛拉替尼治疗,并等待1~2周后再进行脑部成像,直至症状改善后重新开始治疗。

  • 对于罕见的重度CNS反应,必须暂时中断给药和减量治疗。洛拉替尼很少触发或加重既有的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若暂时中断给药和减量治疗未能改善或消除CSN反应时,应将患者转诊至专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以确保导致CSN反应的原因是不是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大多数患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管理效果良好,可长期使用洛拉替尼维持治疗。

2.png3.png图4 非实验室AE的管理

根据目前已完成的临床研究数据可见,洛拉替尼可以为ALK阳性NSCLC患者带来长期生存,使ALK阳性NSCLC成为一种慢性病。现在我们更主张将洛拉替尼放在前线治疗,以使更多的患者能够从洛拉替尼当中获益。未来,临床会进行更多针对洛拉替尼耐药机制的探讨,研发更多针对洛拉替尼耐药的药物,患者便可能在洛拉替尼治疗后,取得非常长的生存期。当然,我们也希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积极与医生进行沟通,及时控制药物可能带来的AEs,真正得到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Solomon BJ, et al. present at 2022AACR. Abstract #CT223.
2. Nagasaka M, Ou SI. J Thorac Oncol. 2022 Nov 29:S1556-0864(22)01880-9.
3. Zhou Q, et al. ESMO 2022. 992P.
4. G. Liu, J. Mazieres, J. Stratmann, S.I. Ou, et al. A pragmatic guide for management of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lorlatinib[J]. Lung Cancer (2024), doi:https://doi.org/10.1016/j.lungcan.2024.1075355.
5. 周清,陆舜,李勇,等. 洛拉替尼特殊不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肺癌杂志, 2022,25(8):555-566. DOI:10.3779/j.issn.1009-3419.2022.101.39.

材料审批编号:PP-LOR-CHN-1316
到期日:2026-4-18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图片3.jpg

免责声明:此资料应仅在其原始链接位置观看。对于经其他途径查看到的内容,辉瑞不承担责任。请扫描文档上方的二维码,以获得说明书信息。

微信图片_20220919104530.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uno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HR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