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在线发表一篇题为“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DNA in colorectal cancer”的综述文章,旨在汇总循环肿瘤DNA(ctDNA)用于结直肠癌诊疗的现有证据,阐明阻碍ctDNA广泛应用的壁垒与挑战。
据悉,该文的通讯作者为澳大利亚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Jeanne Tie,澳大利亚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Matthew Loft、Yat Hang To、Peter Gibbs担任本文的共同作者。
ctDNA:液体活检的常见检测标本
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肿瘤分子标志物检测标本来源有二:一是肿瘤组织标本,二是外周血标本。Mandel和Metais等于1948年首次阐述了存在于外周血中的无细胞DNA(cfDNA):cfDNA是指游离于血液中的细胞外DNA,主要来源于衰老、凋亡的血细胞和肿瘤细胞释放的片段化DNA,可表达来自肿瘤的DNA。本文提到的“循环肿瘤DNA(ctDNA)”是cfDNA的一部分,来自癌细胞的片段化DNA。
在分子特性方面,相较于癌胚抗原在内的传统外周血生物标志物,ctDNA的半衰期更短,仅为2个小时;同时,ctDNA作为癌症生物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且更有助于描述肿瘤特异性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异常。
目前上市和在研的ctDNA检测技术分为两类:一为肿瘤先验分析(tumored-informed assays),二为肿瘤未知分析(tumor-agnostic assays)。随着检测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进步,ctDNA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前景的临床工具,可用于多种癌症类型和癌症的多个分期阶段,结直肠癌即是ctDNA检测的潜在领域之一。
图1.ctDNA来源及检测相关因素
MRD:“肉眼难见”的隐匿性病灶
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MRD)是指根治性治疗后残留的隐性病灶,有时亦称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可测量残留病灶(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由于病灶体积较小,低于影像学检测的分辨率,故难以经过传统影像学(包括PET/CT)或实验室方法发现,但可通过液体活检(以外周血标本作为标本来源的检测)识别。在MRD这一概念尚未提出时,许多文献使用的是“临床隐匿性病灶(clinical occult disease)”这一说法,且“临床隐匿性病灶”常与术后复发具有相关性。
早期/可根治性结直肠癌(CRC)的ctDNA应用
辅助治疗疗效监测
目前鲜有术前ctDNA评估临床应用的支持证据,相反,术后ctDNA阳性被证实与术后复发风险具有相关性。在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术后患者中,ctDNA检出率大大降低。最新证据表明,ctDNA可作为术后预后生物标志物,ctDNA连续性分析有望作为评估辅助治疗获益的早期实时性生物标志物。
图2.ctDNA检测在CRCs根治治疗或姑息治疗期间的潜在应用
Ⅰ~Ⅲ期结肠癌
对于Ⅲ期结肠癌患者而言,约50%的患者在接受根治术后仍存在“临床隐匿性病灶”,复发风险较高,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既往数据显示,在无“临床隐匿性病灶”的患者中,约50%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存在“临床隐匿性病灶”的患者中,仅约1/3接受辅助化疗后可降低复发率。
Ⅲ期结肠癌患者是否接受辅助化疗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显示,高复发风险患者与低复发风险患者接受辅助化疗的生存获益无差异。少数低复发风险的Ⅱ期结肠癌患者、部分Ⅰ期结肠癌患者存在“临床隐匿性病灶”并伴有复发。Jeanne Tie等提到,无论肠癌分期如何,存在“临床隐匿性病灶”的患者均可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总之,当前的研究方向包括:①针对Ⅲ期结肠癌患者,若ctDNA阳性需进行治疗方案调整,若ctDNA阴性则可获得降期治疗;②针对Ⅱ期结肠癌患者,筛选不能从辅助化疗获益(ctDNA阴性)的人群,并评估ctDNA阳性患者接受辅助化疗疗效 。③Ⅰ期结肠癌患者目前不纳入研究重点。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以下简称“局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格局正在迅速改变。当前,许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即强化术前治疗,增加术后辅助治疗的完成率。近期研究认为,术前新辅助治疗反应较好的患者或可直接豁免手术、保留肛门;然而这一决策将缺乏成熟的生存数据和可靠的生物标志物。
ctDNA检测在局晚期直肠癌的探索多集中在接受标准长疗程放化疗+手术的患者的观察性研究。有证据表明,早期连续性ctDNA检测或可识别对新辅助免疫治疗耐药的错配基因修复缺陷/微卫星不稳定(dMMR/MSI)结直肠癌患者。
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
对于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肝寡转移灶可行手术治疗或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手术;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均尚未确定。多项研究已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多个治疗阶段针对ctDNA检测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索,包括: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潜在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全身治疗等。
术后复发检测
结直肠癌根治性治疗后进行癌胚抗原和CT评估,可尽早检测复发、早期干预、改善生存结局。多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在术后复发监测期间,ctDNA检测可较癌胚抗原水平或影像学证据提前数月(1.7-11.5个月)。值得注意的是,ctDNA检测用于复发监测仍需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
表1.早期/可切除结直肠癌中的ctDNA检测相关观察性研究
晚期/不可根治性CRC的ctDNA检测应用
绝大多数转移性CRC患者中,ctDNA水平自检出时开始升高。转移灶部位将影响ctDNA负荷及检出率:有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寡转移患者中,与肝转移相比,肺/腹膜转移患者的ctDNA水平更低。
预后
转移性CRC确诊时ctDNA水平升高与预后较差相关。已有研究证实,RAS野生型(RAS WT)转移性CRC患者中,与治疗前ctDNA水平较低的患者相比,治疗前ctDNA水平较高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更短。然而,ctDNA高水平尚缺乏标准化定义,ctDNA检测指导治疗决策尚无标准化说明。
肿瘤基因分型诊断
无论是单一治疗还是联合化疗,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均为RAS WT转移性CR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项研究显示,外周血标本和肿瘤组织标本的RAS状态具有极高一致性,一致率超过90%;且经组织活检和液体活检测得的RAS WT状态下,抗EGFR治疗的患者PFS无差异。
早期治疗反应评估
癌胚抗原检测的可及性和性价比高,但在转移性CRC治疗过程中并非可靠的生物标记物。首先,癌胚抗原水平可能在确诊时并不高,且可能在某些对化疗有反应患者的治疗早期激增。其次,癌胚抗原水平降低是肿瘤缓解的证据之一,但由于与影像学评估结果无相关性,故难以指导治疗决策。更多研究表明,连续监测ctDNA较癌胚抗原检测或影像学手段能更好地预测生存结局。
靶向治疗耐药性检测和再挑战策略疗效评定
ctDNA检测的非侵入性更适合耐药性系列检测。曾有两项研究探索了连续检测ctDNA在筛选RAS WT患者耐药突变、指导其抗EGFR治疗的潜在价值。还有一项前瞻性研究探索了基于ctDNA的RAS状态评估在识别抗EGRF抗体三线再挑战策略的潜在获益人群的效用。
表2.不可切除/转移性CRC中的ctDNA检测相关的前瞻性试验
ctDNA指导决策应用于真实世界的障碍
DYNAMIC研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试验,是全球首项在实体瘤患者中将“ctDNA指导下的辅助治疗”与“标准治疗”进行“头对头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然而,继DYNAMIC研究结果公布后,CRCs的ctDNA检测仍面临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ctDNA检测指导下各个分期CRC患者的临床管理有待明确。例如,针对ctDNA阳性患者,如何将现有治疗调整为最佳方案;针对ctDNA阴性患者,如何实现降期治疗。第二,基因融合及拷贝数变化的敏感性较低是ctDNA检测的最大局限性。某些人群可能测出“无信息ctDNA结果(noninformative ctDNA results)”,例如,肿瘤负荷低,脑、腹膜或肺转移,局部复发的患者人群。第三,ctDNA检测的卫生经济学效益有待考量。得到“无信息ctDNA结果”的患者,若复发风险较高,则更适合采用组织活检进行基因组分析。EGFR抑制剂再挑战策略中使用ctDNA检测或是可取的。
Loft M, To YH, Gibbs P, Tie J.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DNA in colorectal cancer.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Sep;8(9):837-852. doi: 10.1016/S2468-1253(23)00146-2. Epub 2023 Jul 24. PMID: 37499673.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李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