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因爱为名,愈淋金陵|第21届金陵淋巴肿瘤论坛5月20日分会场学术分享精彩回顾

2023年05月29日
来源:肿瘤资讯

初夏时节,欣欣向荣。2023年5月19日~2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承办的2023年金陵淋巴肿瘤论坛如期召开。国内顶级血液肿瘤专家围绕淋巴肿瘤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进展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在此,【肿瘤资讯】特对5月20日分会场的会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繁华五月,馨香四溢。5月20日的分会场会议内容,精彩纷呈、亮点频频,主要包括: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专场、惰性B细胞淋巴瘤专场、T/NK细胞淋巴瘤专场、细胞治疗(移植)专场、青年专场、实验血液学专场、老年淋巴瘤专场、淋巴瘤影像专场和淋巴瘤护理专场。全国顶尖血液肿瘤学专家,围绕各个分会场的学术主题,各抒己见,予人诸多启迪和思考。

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曹军宁教授分享了复发/难治(R/R)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指出对于R/R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多种治疗方法,需要研究标准治疗的顺序,同时,还需要明确具有哪些特征的DLBCL患者对某种特定治疗获益最多;江苏省人民医院王震教授进行了大B细胞淋巴瘤特殊亚型WHO分类更新及与国际共识(ICC)2022的比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彤教授梳理了复发中枢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指出大剂量MTX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是目前的治疗基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不同CD20单抗之间的区别,指出利妥昔单抗仍然是B-NHL治疗信赖安心的首选CD20单抗;江苏省人民医院朱华渊教授分享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ichter转化的现状和治疗探索,指出RS的治疗策略主要是基于患者的克隆相关性,靶向治疗、细胞治疗在RS中的应用正在进行相关探索,新药联合治疗及细胞治疗是未来探索方向;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解读了双表达/双打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指出初治双表达/双打击淋巴瘤可采用强化治疗、移植巩固,但强化治疗价值未得到一致认可;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俞文娟教授解读了套细胞淋巴瘤诊治的前沿研究,指出R/R 套细胞淋巴瘤(MCL)治疗模式已经发生了衍变,BTK抑制剂占比越来越高,逐步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

惰性B细胞淋巴瘤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西京医院梁蓉教授解读了霍奇金淋巴瘤(HL)的治疗进展,指出HL患者的最佳治疗需要准确的诊断和仔细的疾病分期,基于PET指导下及风险因素分层的化疗或改良化疗方案是未来HL患者的积极发展方向;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兵教授分享了滤泡性淋巴瘤(FL)诊疗进展,指出以CD20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是FL的主要治疗方案。新药时代,不同药物组合以及细胞治疗给F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解读了边缘区淋巴瘤(MZL)的治疗进展,指出MZL的治疗缺乏前瞻性循证医学证据,期待更多临床研究;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展示了MCL治疗的新选择,指出阿可替尼是新一代高选择性BTK抑制剂,总体安全性良好,成为R/R MCL患者更优的选择;河南省肿瘤医院周可树教授解读了APG-2575关键临床数据;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给大家介绍了慢性BLPD的鉴别诊断,指出病理仍是金标准,分子细胞遗传学对部分类型有重要价值;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解读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诊疗的进展,指出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是WM初治患者的最佳选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路教授分享了Castleman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指出在疾病特点描绘、发病机制、新疗法探索领域都有新进展。

T/NK细胞淋巴瘤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分享了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诊疗进展,指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CAR-T)为T-LBL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如何合理、有序的应用化疗、免疫治疗、CAR-T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仍需探索的问题;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分享了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陶荣教授分享了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进展,指出CD30抗体偶联药物(ADC)对于ALCL的临床价值最为充分,无论R/R、初治,包括相对惰性的皮肤型患者,均有显著的临床获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正明教授分享了CD30阳性淋巴瘤治疗的进展,指出维布妥昔单抗独特机制可高效低毒杀伤肿瘤,进入医保后可惠及更多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才刚教授分享了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治疗进展,指出解析发病机制并探索靶向与免疫治疗策略,已成为AITL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陈浩教授分享了皮肤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山东齐鲁医院叶静静教授分享了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研究进展,指出随着对LGLL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分子靶向治疗可能成为复发难治患者的新选择。

细胞治疗(移植)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解读了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进展,让人明晰到该领域的近期热点;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钱文斌教授分享了CAR-NK细胞治疗淋巴瘤研究进展及临床探索,令人豁然开朗;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分享了CAR-T治疗的关键环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黄亮教授分享了阿基仑赛在大B细胞淋巴瘤(LBCL)二线治疗中的应用和CAR-T细胞治疗的同济经验,予人诸多借鉴;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曦教授分享了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移植治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海雯教授分享了淋巴瘤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青年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赵翔宇教授分享了NK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指出iPSC来源CD16a增强型CAR-NK细胞联合CD20单抗有望应用于临床改善CD20+淋巴瘤患者治疗疗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分享了淋巴瘤微环境对免疫治疗的影响,指出对于DLBCL患者,表观遗传学药物调控可以改善微环境,进而优化临床治疗疗效;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二医院彭宏凌教授分享了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新冠防治策略,指出接种两至三剂次的新冠疫苗可降低新冠的重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分享了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进展,指出R/R CLL的首选治疗选择均为靶向药物,而BTK抑制剂与BCL-2抑制剂或其联合CD20单抗等是优先推荐;北京协和医院曹欣欣教授分享了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治疗进展,指出含阿糖胞苷的方案更适合于成人患者,联合化疗/靶向药物未来可能有助于提升患者预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高力教授分享了淋巴瘤液体活检研究进展,指出DLBCL患者危险度预测新模型,可指导患者预后;重庆肿瘤医院刘耀教授分享了HIV相关淋巴瘤的诊治进展,指出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治疗,需要特别平衡淋巴瘤治疗的有效性和感染风险。

实验血液学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赵萌教授分享了正常和白血病干细胞的区别;浙江大学钱鹏旭教授分享了CAR-T细胞耗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北京大学邓觅教授分享了血液肿瘤的肿瘤免疫靶点发现和转化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洪教授分享了通过血液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疾病研究的探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张英驰教授分享了克隆演化分析揭示儿童T急淋复发耐药机制;武汉大学张好建教授分享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机制;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院陈镜宇教授分享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常表达分子的功能分析。这些基础研究和机制研究,让人更深入的理解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给予淋巴瘤患者更多的治疗机会。

老年淋巴瘤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分享了基于发病机制的老年DLBCL靶向治疗探索,精彩频频;北医三院景红梅教授分享了老年MCL的诊断和治疗,指出老年MCL的治疗探索是轻化疗、重靶向,应该根据老年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治疗;北京医院冯茹教授分享了老年淋巴瘤治疗中药物的相互作用,指出在老年淋巴瘤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是把双刃剑,一定要谨慎、合理的使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施文瑜教授分享了淋巴瘤治疗的基石与进展,指出利妥昔单抗仍是DLBCL一线治疗的基石,与创新机制药物的联合方案,是部分高危亚型DLBCL改善预后的希望;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桑威教授分享了老年淋巴瘤的细胞治疗,指出老年淋巴瘤患者挽救治疗预后差,仅少数高龄老人符合移植条件,CAR-T是革命性的免疫治疗策略;北京阜外医院翟玫教授分享了淋巴瘤治疗中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指出对于淋巴瘤治疗中心血管疾病应该进行个体化风险分层,予以个体化的心脏保护;江苏省人民医院缪祎教授分享了老年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指出EBV检测、循环肿瘤DNA检测是伴HLH老年淋巴瘤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淋巴瘤影像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尹雅芙教授分享了PET/CT在儿童淋巴瘤的应用和进展,指出对于儿童HL已有较明确的结论即PET/CT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骨穿;广东省人民医院姜磊教授分享了PET/CT在淋巴瘤肌少症中的应用和进展,指出淋巴瘤患者基线水平的身体成分(肌肉、脂肪)与PET/CT代谢参数有关,亦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郭睿教授分享了PET/CT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应用进展,指出PET/CT弱监督深度学习对ENKTL的预后判断具有价值;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孙春锋教授分享了中期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的应用和进展,指出18F-FDG PET/CT在HL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获得比较广泛肯定,国内外指南、规范给予高级别推荐依据,有助于HL个体化精准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蒋冲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淋巴瘤的应用和进展,指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可以预测患者的疗效;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可铮教授分享了PET/CT在淋巴瘤治疗过程中的价值和新进展,指出新显影剂研发是核医学发展方向,有望为低FDG亲和力类型淋巴瘤的诊疗提供新的方向;江苏省人民医院丁重阳教授分享了PET/CT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的应用和进展,指出AITL疗效评估首先采用18F-FDG PET/CT,基线及中期18F-FDG PET/CT在AITL的预后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淋巴瘤护理专场

(左滑查看更多图片)

在该专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徐丽教授分享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CD30 CAR-T细胞输注治疗R/R CD30阳性淋巴瘤的护理,指出造血干细胞移植和CAR30T细胞疗法结合时,预处理能提高CAR30T细胞在体内的扩增程度,提高R/R CD30+淋巴瘤患者的缓解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秋环教授分享了恶性血液病患者反刍沉思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指出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促进恶性血液病患者目的性反刍性沉思的发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王颖莉教授分享了血液肿瘤患者健康信息需求,指出血液肿瘤患者的信息需求呈动态变化趋势,需要更有效、更多元的信息需求干预方式;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贺瑾教授分享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症状评估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指出症状评估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标准化患者症状自我报告,精准管理、有效控制;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兰大华教授进行了关注淋巴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学术分享,指出营养支持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保障临床治疗效果的基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蕾教授分享了肿瘤患者血管通路的评估,指出临床医护人员应该认识到肿瘤患者血管通路评估的重要性,予充分评估,将风险前置。

5月20日会议掠影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
排版编辑:xiaod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