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会议报道】第四届淋巴瘤骨髓瘤青年论坛成功召开

2022年09月13日
来源:肿瘤资讯

为了深入探讨淋巴瘤、骨髓瘤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进展,进一步提高我国青年血液肿瘤医师的诊疗水平。2022年9月2日~3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北京生命绿洲公益服务中心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四届金陵淋巴瘤骨髓瘤青年论坛在南京线下和线上成功召开。本次会议共划分为转化研究专场、淋巴瘤专场和骨髓瘤专场,从多维度视角给各位同道呈上淋巴瘤、骨髓瘤的学术盛宴,【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会议日程

会议伊始,本次会议的大会执行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屈晓燕教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两位专家指出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淋巴瘤和骨髓瘤领域知名的中青年专家。本省专家莅临现场,省外专家齐聚云端,疫情所致距离丝毫不影响大家学术交流的热情。希望通过本次第四届淋巴瘤骨髓瘤青年论坛,能够让大家洞悉淋巴瘤、骨髓瘤最新进展,最终促成中青年血液医生的凝聚,进而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转化医学专场

专场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屈晓燕教授

转化研究专场会议,由河南省肿瘤医院房佰俊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屈晓燕教授、苏州大学苏州医院庄文卓教授等十余位专家担任会议主持。

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周文教授分享了“多发性骨髓瘤耐药机制的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刘志强教授分享了“γδT细胞与多发性骨髓瘤“,南京中医药大学杨烨教授分享了”剪切因子SFRS8促进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以及骨破坏作用及机制研究“,暨南大学兰雨教授分享了“胚胎异质性血管内皮细胞的谱系命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英驰教授分享了”儿童急淋(ALL)的复发耐药机制研究“,江苏省人民医院金晖教授分享了”环状RNA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转化研究的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理论、方法和产品,而本场会议的专家们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于MM和急淋的耐药机制以及MM和CLL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专家们发现对于氮循环微生物群进行干扰可能可以抑制MM进展,而γδT细胞可以分化为产生不同细胞因子的功能亚群,对于MM细胞具有杀伤作用。MM特异性表达SFRS8,靶向SFRS8可以抑制MM增殖与骨破坏,期望这些基础研究成果早日助力MM和淋巴瘤诊疗。此外,兰雨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发生以及最广泛存在的静脉-动脉命运转化事件,张英驰教授团队发现复发儿童B-ALL的CDKN1A高表达是潜在治疗靶点,金晖教授指出线粒体基因组来源的环状RNA在CLL中作为新型诊断标志物,与CLL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这些发现必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疗带来更多助益。

淋巴瘤专场

专场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

淋巴瘤专场会议开场,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屈晓燕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会议的大会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进行致辞,李教授见证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肿瘤专业发展过程,强调青年医生是我们血液肿瘤治疗的未来,希望大家通过本次会议都能够通过相互交流、彼此争鸣,进而有所获、有所得。

0903淋巴瘤分会场.mp4_000317.195.jpg

学术分享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宏凌教授等十余位专家担任了会议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黄亮教授分享了“淋巴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研究进展“,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分享了”How I Treat T细胞淋巴瘤“,山东肿瘤医院李增军教授分享了”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分享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进展“,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俞文娟教授分享了“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进展”,重庆肿瘤医院刘耀教授分享了“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易树华教授分享了“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专家们指出随着对于治疗方式的不断研发,当前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迎来新未来。在淋巴瘤的治疗中CAR-T治疗已成为了新兴武器,不仅治疗地位前移,且其应用场景得到进一步拓展,CAR-T治疗复发后也有了相应的治疗策略。此外,双抗类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表观遗传学药物也分别在淋巴瘤、复发/难治DLBCL、难治复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联合Chemo-free治疗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甚至或将改变对应瘤种未来治疗模式。至于罕见的B细胞源性的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俞文娟教授表示长期随访、密切检测迟发反应,并就生存相关问题进行咨询,才能对患者的治疗予以整体考量。当然,在新兴治疗模式的冲击之下,我们也不能忽视既往的可用治疗手段,例如:对于我国DLBCL患者,一线ASCT就可使患者获益。最后,易树华教授对于2022版CLL指南的主要更新点进行了总结,这些更新点贯穿了CLL诊断、治疗指征、治疗、疗效标准的全程,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随后,该专场会议还陆续召开了杨森、石药、罗氏、百济、武田的卫星会,专家们不断发表着自己针对淋巴瘤治疗的真知灼见,将会议氛围引向高潮。

骨髓瘤专场

专场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屈晓燕教授

该专场会议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傅琤琤教授、华西医院张丽教授、上海长征医院杜鹃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慧涵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高力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沁华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施菊妹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灵芝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何静松教授、泰安市中心医院郭冬梅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杰教授、安徽省肿瘤医院丁凯阳教授、湘雅三医院李昕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赵川莉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分享了“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MRD)检测进展“,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高广勋教授分享了“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治疗优化”,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分享了“心肌淀粉样变的影像学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分享了”长路漫漫,上下求索-2022EHA多发性骨髓瘤维持治疗策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孙春艳教授分享了”髓外浆细胞瘤的诊治进展“,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靳凤艳教授分享了”+1q多发性骨髓瘤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分享了“CAR-T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专家们指出MRD遗传学特征和治疗诱导的克隆演变严重影响MM患者预后,现已开展基于循环肿瘤细胞和基于ctDNA甲基化进行MM MRD及克隆演变的研究以期望找到新突破口。此外,MM的维持治疗可最大限度降低肿瘤负荷和延缓疾病进展,除了追求完全缓解(CR),还需将目标瞄准实现MRD阴性。最后,对于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脏MRI是目前心肌淀粉样变严重度评价作为合适的方法,而心脏PET未来可能是比MRI更为理想的显像方法。

大会总结

本次会议结束之后,大会执行主席江苏省人民医院屈晓燕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范磊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两位专家对于本次会议予以了高度的肯定,指出本次会议所探讨的内容对于淋巴瘤和骨髓瘤的临床诊疗具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希望未来能够和更多同道在线下相聚,通过更多类似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促进淋巴瘤和骨髓瘤的学科进展,为青年医生成长助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lo


评论
2022年11月04日
段玉玲
邢台市人民医院 | 呼吸内科
三阴性乳腺癌(TNBC)约占所有乳腺癌类型的15%,这部分患者通常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