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淋巴瘤与骨髓瘤研究,提高临床医生淋巴瘤与骨髓瘤诊疗水平,2022年6月25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的“2022年黑龙江省淋巴瘤·骨髓瘤高峰论坛 暨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淋巴瘤骨髓瘤专委会第六届年会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盛大召开。在本次会议上,来自北京、江苏、黑龙江等的淋巴瘤骨髓瘤专家云端共聚,共话淋巴瘤骨髓瘤疾病诊疗现状,分享疾病诊疗前沿进展,以期能够为我国淋巴瘤骨髓瘤疾病临床实践带来借鉴作用,【肿瘤资讯】特对会议关键内容予以整理,以飨读者。
本次会议邀请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爱春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会议伊始,会议主席马军教授和刘爱春教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指出本次会议邀请国内儿童血液病领域著名专家为学习班授课,对于黑龙江省淋巴瘤骨髓瘤疾病同道而言是一次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能够让淋巴瘤骨髓瘤疾病诊疗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尽早在临床实践中惠及患者。
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讲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宋玉琴教授
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何小慧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京华教授
讨论嘉宾: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 崔新宇教授 佳木斯肿瘤医院 赵文艳教授
NK/T细胞淋巴瘤治疗方面的经验积累不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或滤泡性淋巴瘤,治疗经验的累积相对较慢。所以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仍然难以被替代。通过免疫靶向治疗提高标准治疗的疗效、降低毒性,是目前在可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BV+CHP方案是首个比CHOP在PTCL前线治疗中获得OS优势的方案。在初治患者最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中,ECHELON-2的5年更新结果重新定义了疗效结局(前瞻、初治、BICR),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亚组分析的一些兴趣结果对未来研究可能有提示作用,对<60岁的女性已有统计学证据,但IPI没有,仍需结合临床实际。
滤泡淋巴瘤治疗思考
讲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景红梅教授
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艳教授 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 赵东陆教授
讨论嘉宾: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姜丽波教授 大庆市龙南医院 娄晔教授
对于强异质性惰性淋巴瘤,80%一线治疗结果良好,能实现带病生存10年以上,另外20%的患者预后差,治疗结果不理想,易出现早期复发。特异性风险分层有助于提高患者诊断,减少早期进展或复发。一线治疗方案相对成熟,新方案(如R2无化疗方案、Obinutuzumab)的出现将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FL治疗难点在于有效治疗复发难治患者,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目前依赖于ASCT、新药和临床试验。
中枢淋巴瘤治疗进展
讲者:湖南省肿瘤医院 周辉教授
主持: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张伟京教授 齐齐哈尔第一医院 于慧洋教授
讨论嘉宾:牡丹江市肿瘤医院 刘刚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姜莉教授
EBV、NGS、ctDNA等检测有助于与PCNSL生物学分型、提高诊断率、预后分层。一线诱导治疗方面,大剂量MTX+X(BTKi/来那度胺)初现前景,需III期研究验证。维持治疗方面,诱导缓解后来那度胺、BTKi、RXT、替莫唑胺维持治疗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索。R/R PCNSL方面,新一代BTK抑制剂、IMiDS、CAR-T细胞+-ASCT等展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注CAR-T细胞疗法的关键环节
讲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梁爱斌教授
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树叶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秀丽教授
讨论嘉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范圣瑾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王志国教授
CAR-T全称“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它能使人体内的免疫T细胞经过CAR基因修饰,通过体外增值,表达CAR后注射回患者体内,从而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杀灭变异的靶细胞,比普通的T细胞更加精准,也更具杀伤力。CRA-T治疗在运用上存在3个关键点。一、评估最关键点为靶点检测。二、治疗时机可前移至二线,对于高危患者,可前移至一线。三、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好CAR-T优选人群的识别。对于CAR-T治疗的毒副反应应做好MDT全程管理。对于CAR-T治疗的补救治疗,可选用PD-1抗体。
边缘区B淋巴瘤的治疗
讲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卫教授
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杨威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艳红教授
讨论嘉宾: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许霁虹教授 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 梁红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全丽娜教授
MZL是相对少见的MHL亚型,其中以MALT发病率最高,疾病异质性较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标准治疗策略的应用。SMZL部分与HCV相关,可行单独抗HCV治疗。对于非HCV相关SMZL可以考虑使用基于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NMZL的治疗参照低级别LF的治疗。胃MAZL淋巴瘤多数与HP感染相关,大多数首选抗HP治疗。非胃MALT大多以局部治疗为主,全身联合治疗值得探索。新药在MZL的一线和二线治疗中崭露头角,有可能成为未来全身治疗的方向。
2022EHA骨髓瘤研究进展
讲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陈文明教授
主持: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廖爱军教授
讨论嘉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龙虎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戴海滨教授
陈教授为我们梳理解读了2022EHA 骨髓瘤研究进展亮点。GRIFFIN研究中持续MRD阴性率数据表明:Dara-RVd诱导/巩固及DR维持方案不仅可以为细胞遗传学高危、ISS III期的TE NDMM患者带来更高比例的持续MRD阴性率(10-5),亦能为达到≥CR或sCR的患者带来持久MRD阴性率。Ⅱ期IFM 2018-04研究数据表明Dara-KRd作为ASCT前的诱导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并为伴有细胞遗传学高危的TE NDMM患者带来深度缓解。IFM 2018-04研究仍在进行中,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评估Dara-KRd诱导巩固联合二次移植的整体策略在高危TE NDMM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未来各项Dara相关研究随访时间延长,数据越来越丰富,期待更多患者临床受益。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讲者:北京协和医院 李剑教授
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巍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晓霞教授
讨论嘉宾:北大荒集团总医院 韩晶教授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袁冬教授 黑龙江省医院 王英慧教授
李剑教授从几个疑难病例切入,指出WM和其他惰性NHL的鉴别难点:IgM+并非都是WM,而MYD88L265P突变有助于鉴别WM和MZL,同时需重视MYD88检测的假阴性问题。WM的治疗与CLL等类似,是症状驱动治疗:症状/并发症,而非单纯IgM水平,才是启动WM治疗的指征,以症状缓解为主要目标,而不追求CR和治愈。治疗方案有基于利妥昔单抗的固定周期方案、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泽不替尼单药持续治疗。最后他指出,WM的治疗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目前缺乏头对头研究,因此仍应依据患者个体情况,个体化的选择治方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进展
讲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邹德慧教授
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晓波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晓云教授
讨论嘉宾: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李丹红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孔德胜教授
对于一线高危DLBCL患者,RCHOP+X(BTKi,POLA等)为部分高危患者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比如BTKi对于双表达,MCD/N1的患者;POLA对于IPI2-5分的DLBCL患者。对于复发难治DLBCL患者,随着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裸单抗以及CAR-T技术等新兴治疗方案的不断涌现与发展,新药联合方案正成为复发/难治患者治疗发展的大趋势,但其安全性和合理的“有机”组合尚需进一步探索。
高危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
讲者:北京积水潭医院 鲍立教授
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雁华教授 大庆油田总医院 李云教授
讨论嘉宾: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周虹教授 佳木斯中心医院 于波教授
首先介绍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高危分层系统演变历程,和分层定义的演变,然后梳理了免疫治疗临床研究现状。GRIFFN研究证实D-VRd诱导巩固+ASCT+DR维持,具有更高的MRD阴性率、更长PFS。MAIA研究证实DRd组5年PFS率明显高于Rd组,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中位随访56.2个月DRd组在预设的多数亚组均由PFS和OS获益。FORTE研究证实,KRd12和KRd-ASCT可提高R-ISS II/III患者缓解深度,约50%患者达MRD(-),Dara-KRd+ASCT+巩固维持可给HRCA患者带来深度缓解,超高危MRD阴性率达79%。OPTIMUM研究显示,Dara-CVRd五药联合治疗超高危NDMM,MRD阴性率达41%。她指出,大量新型药物开启了MM免疫治疗时代,目前RVd方案已成为NDMM可及的优选诱导方案,同时今年EHA公布的多项NDMM治疗进展,让我们看到了Dara在MM一线治疗的广阔前景。
儿童及青少年T淋母的诊疗规范与挑战
讲者:北京高博博仁医院 张永红教授
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爱春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孙秀华教授
讨论嘉宾: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纯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贾垂明教授
首先介绍了儿童T-LBL发病概括、特点、治疗思路和疗效,随后重点讲解了儿童T-LBL危险度分层(精细分层),指出高危因素为具有不良遗传性特征,即存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维持治疗及病人的全程管理上,采用维持表格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全程管理,维持期定期复查及评估,口服磺胺预防卡氏肺孢子病,同时做好感染预防宣教。她指出,最后探讨了难治复发病人的挑战,基本治疗思路是二线三线化疗,应用靶向治疗及CART治疗等,达到缓解后考虑干细胞移植或行维持治疗。
大会总结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刘爱春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涉及了淋巴瘤骨髓瘤疾病的诊疗,还梳理了淋巴瘤和骨髓瘤疾病的前沿进展,干货满满。在整个会议期间,全国各地的同道在线参与了会议,体现了大家对于淋巴瘤骨髓瘤疾病的学习热情,希望能和大家早日在线下相聚,再叙淋巴瘤骨髓瘤疾病诊疗未来。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