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POST ASCO/EHA】“植”上谈兵,从2022 ASCO/EHA进展看DLBCL二线移植未来新方向

2022年06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千差万别,复发难治性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

虽然R-CHOP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可以治愈大约60%的初治DLBCL患者,但是仍然有大约30~40%患者最终进展为复发或难治性DLBCL(R/R DLBCL)1。大部分R/R DLBCL患者在一线治疗后两年内发生疾病进展或复发,其中大约10%~15%是难治性患者,表现为原发耐药或一线治疗6个月内复发,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最差,中位生存大约在6个月左右。而那些一线治疗2年后才复发的患者预后则较好(如图1所示)2,这也进一步说明R/R DLBCL同样具有高度异质性。针对一线治疗不同结局的患者需要“对症下药”,进行精准化、个体化的二线治疗方案。

图1. 一线治疗后不同结局的DLBCL患者的预后显著不同

新时代下,CAR-T治疗能否替代移植?

近二十多年来,大剂量化疗续贯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SCT)一直是R/R DLBCL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PARMA研究结果显示挽救性化疗联合auto-SCT让患者5年EFS率和OS率分别达到46%和53%3。但在临床实践中,约有一半的患者由于高龄、合并症、器官功能储备不足等原因不能耐受大剂量含铂化疗方案。即使适合移植的患者,也有大约一半患者对于挽救性化疗无反应4。CORAL5和LY.126两项大型RCT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挽救治疗方案(R-ICE、R-GDP和R-DHAP)ORR在44%~63%之间,提示挽救治疗的有效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CORAL和LY.12两项研究结果都发现原发耐药或一线治疗后早期复发(诊断至复发时间≤12个月或治疗至复发时间≤12个月)患者即使接受auto-SCT,预后依然很不理想,3年PFS只有20%左右,所以这部分原发耐药或一线治疗后早期复发患者仍然有很大的未满足治疗需求。

那是否可将CAR-T细胞治疗前移到二线治疗呢?2021年ASH会议上公布了ZUMA-7(NCT03391466)7、TRANSFORM(NCT03575351)8和BELINDA(NCT03570892)9三项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分别评估了三款FDA获批的CAR-T产品(axicabtagene ciloleucel (axi-cel),tisagenlecleucel(tisa-cel)和lisocabtagene maraleucel(liso-cel))对比大剂量化疗续贯auto-SCT标准治疗在一线治疗无效或完成一线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R/R DLB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ZUMA-7和TRANSFORM研究获得了阳性结果,FDA也在今年4月基于ZUMA-7的结果宣布批准axi-cel的新二线治疗适应症,用于一线化学免疫治疗难治或首次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基于这些数据,有人认为CAR-T替代移植成为R/R DLBCL二线“新”标准治疗。

而其实ZUMA-7、BELINDA和TRANSFORM这三项研究依然存在未解决的问题。

  • 首先,这三项研究的纳入人群都聚焦在一线化学免疫治疗难治或首次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大B细胞淋巴瘤成年患者,而对于那些一线治疗敏感或一线治疗后超过12个月才复发的患者,现在仍然没有证据说明CAR-T优于auto-SCT

  • 第二,通过ZUMA-7、BELINDA和TRANSFORM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CAR-T治疗组患者中超过90%的患者最终接受了CAR-T细胞回输(94~97.8%),而对照组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32.5~45.6%)接受了auto-SCT治疗10,非常期待后续对比那些真正接受了auto-SCT治疗的患者和CAR-T组的亚组分析结果。虽然前瞻性研究的数据尚不明朗,但是一项来自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登记数据库(CIBMTR)研究结果显示11,相比CAR-T治疗,通过挽救化疗达到PR的DLBCL患者接受auto-SCT治疗的2年PFS率(52% vs 42%)和2年OS率都要更优(69% vs 47%),提示auto-SCT治疗仍是化疗敏感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

  • 第三,虽然ZUMA-7和TRANSFORM达到主要终点EFS,但是由于随访时间较短,CAR-T治疗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仍不明朗。ZUMA-7研究期中分析结果显示,CAR-T组与对照组的2年OS率分别为61%与52%,而来自另一项CIBMTR登记数据库研究12报道了一线治疗无效(SD/PD)R/R DLBCL接受挽救治疗达到CR/PR后接受auto-SCT治疗,2年和4年的OS率分别为57.4%和49.6%,进一步提示虽然一线治疗不佳是auto-SCT治疗预后不良因素,但是只要挽救治疗能达到CR/PR,仍然有接近一半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获益。

我们可以看到CAR-T进军R/R DLBCL二线治疗带来的是二线治疗格局的进一步细分,而不是简单的CAR-T与auto-SCT的“二元对立”或“替代”关系。CAR-T与auto-SCT的适用人群是不同的,auto-SCT适用于挽救治疗敏感人群,CAR-T现有数据则聚焦原发耐药与早期进展人群,两种治疗方式相互补充,服务于不同的R/R DLBCL患者,提升整体R/R DLBCL患者的长期生存10。R/R DLBCL二线治疗格局也将从之前的“可移植”与“不可移植”的“二分天下”状态逐渐转变为“适合移植”、“适合CAR-T”及“两者都不适合”的“三足鼎立”局面,拉开了R/R DLBCL二线治疗精准化治疗的大幕(如图2所示)。

图2. CAR-T时代下DLBCL二线治疗决策概念图

锦上如何添花?盘点2022 ASCO/EHA大会

DLBCL二线移植治疗新方案

前面我们说到即便如原发耐药R/R DLBCL这般棘手的患者,只要挽救治疗能够让患者达到CR或PR状态,后续续贯auto-SCT依然可以达到较好的长期生存。但是研究发现,针对这部分难治或1年内复发的R/R DLBCL,二线挽救化疗有效率和auto-SCT移植率大约只有40%左右(如图3所示)13,如何提升挽救化疗与移植成功率成为研究关键所在,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最近以及今年2022 ASCO与EHA大会上有哪些关于auto-SCT治疗的新方案吧。

图3. 一线治疗后不同结局的DLBCL患者二线挽救治疗效果比较图

二线挽救治疗+X(新药)模式

由于现有的挽救治疗主要为含铂类化疗±利妥昔单抗的联合方案为主,前期多项研究也已显示这些挽救治疗方案的有效率较为有限,所以研究者首先想到的是能否通过在现有挽救治疗方案中添加一个新药的方式提升患者的ORR,继而让更多患者能够接受移植治疗。在2022 ASCO与EHA大会上有两项研究正是基于这个想法而进行的临床探索。

首先是来自欧洲多中心随机对照II期研究FIL-VERAL12研究(NCT01805557)的最终结果报道14,这项研究旨在评估硼替佐米联合R-DHAP(BR-DHAP)对比R-DHAP二线治疗可接受移植的R/R DLBC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共入组107例患者(BR-DHAP组53例,R-DHAP组54例),BR-DHAP与R-DHAP两组移植前的CR率分别为26%和28%(P=0.563),未达成主要终点。最终两组分别有26例(49%)和24例(44%)患者接受移植巩固治疗。经过50个月的中位随访,BR-DHAP的2年PFS率(41% vs 29%,P=0.062)与OS率(52% vs 43%,P=0.244)都比R-DHAP组更好一些,但没有统计显著性差异。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本研究中超过一半患者(55例)未能完成4周期挽救治疗,其中42例患者由于疾病进展,提示添加硼替佐米对于疾病快速进展或难治性患者可能并不增加临床获益。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R-DHAP基础上添加硼替佐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PFS和OS,期待后续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明确R-DHAP基础上添加硼替佐米是否在non-GCB亚组人群中有一定获益。

另一项研究是EPCORE NHL-2研究队列4 (NCT04663347)15,这些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Epcoritamab联合R-DHAX/C治疗可接受移植的R/R DLBCL患者的初步疗效与安全性(如图4所示)。这项研究与FIL-VERAL12在研究设计上有几点不同:第一,FIL-VERAL12使用顺铂,而EPCORE研究使用卡铂或奥沙利铂;第二,FIL-VERAL12研究针对的是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而EPCORE研究不限治疗线数,26%的患者之前接受过2~3次系统治疗;第三,EPCORE研究中如果患者推迟或取消了auto-SCT计划,患者可以继续接受Epcoritamab单药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

图4. EPCORE NHL-2队列4研究设计示意图

该研究共纳入29例患者,中位年龄58岁,72%的患者为一线治疗失败,66%患者为原发耐药,3例患者之前接受过CAR-T治疗。在疗效可评估的26例患者中,Epcoritamab+R-DHAX/C联合方案的完全代谢缓解率(CMR)和部分代谢缓解率(PMR)分别为65% (17/26) 和 23% (6/26),中位随访5.8个月后,14例(54%)患者接受了auto-SCT,12例患者推迟或取消了auto-SCT计划。11例患者发生CRS(均为1~2级),1例患者发生2级ICANS。EPCORE研究显示Epcoritamab+R-DHAX/C联合方案能够获得较高的客观缓解率,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较短,期待后续长期数据来展示Epcoritamab+R-DHAX/C联合方案取得的高ORR能否转换为PFS和OS获益。另外,也期待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展示在72%的一线治疗失败患者中的ORR和auto-SCT数据。

本次大会公布的两项研究主要围绕R-DHAP/C/X联合新药的治疗模式,但是R-ICE、R-GDP、R-GemOx也是临床常用的二线挽救治疗方案,R-ICE/R-GDP/R-GemOx+X(新药)模式的疗效是否更优?多项正在开展中的临床研究探讨了在R-ICE等挽救治疗基础上添加细胞内信号通路抑制剂、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PD-1单抗等新药治疗二线可移植的R/R DLBC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见表1),期待更多这些新药研究结果的披露,让患者在未来二线挽救治疗方案中有更多选择。

表1:R/R DLBCL二线挽救治疗联合新药的临床试验信息汇总

预处理方案+X(新药)模式

前面我们提到了在挽救治疗方案中添加新药的方式提升患者对挽救治疗的反应率,增加患者接受auto-SCT的可能性。除了在挽救治疗方面着手之外,研究者同样注意到auto-SCT输注前的预处理方案也有提升空间。预处理是auto-SCT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目的有两个:1)提供足够的免疫抑制环境以防止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排斥反应(GVHD);2)进一步清楚体内残存肿瘤细胞。临床常用化疗预处理的方案包括BEAM(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马法兰)、BEAC (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CBV(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等3。随着新药应用不断广泛,研究者也在尝试在预处理方案中联合新药,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auto-SCT的预后。

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且唯一一个靶向CD19 的ADC药物,在LOTIS-2研究16中,Loncastuximab tesirine单药治疗R/R DLBCL取得了ORR 48%,CRR 24%的优异疗效,基于Lonca单药治疗在复发/难治患者中表现了确切的疗效及良好的耐受性,研究者进一步尝试在移植前预处理阶段评估Lonca+BEAM联合方案的治疗潜力。

图5. L-BEAM-L研究设计示意图

L-BEAM-L研究(NCT05228249)是一项I期探索性临床试验(如图5所示),旨在评估将Lonca整合在auto-SCT治疗方案中治疗可移植的R/R DLBCL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整个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移植前Lonca联合BEAM预处理方案治疗7天,然后患者经过评估后接受auto-SCT;第二个阶段是auto-SCT输注30~90天后,患者经过评估开始接受Lonca单药维持治疗9个周期。研究主要终点为DLT的发生率(阶段1)和药物毒性导致的给药延迟与剂量调整(阶段2)。次要终点为2年PFS和OS。整个研究计划纳入20例患者,现在研究已经启动,正在患者招募过程中,期待后续结果的报道。

去年ASH会议上报道了徐卫教授团队发起的一项全国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NCT03629873)17,旨在评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BEAC预处理方案续贯auto-SCT治疗高危复发难治性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共招募70例患者,65例患者可评估Chi-BEAC治疗的有效性。研究中DLBCL和MCL称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PTCL指T和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K-NHL)。65例可评估患者中,移植后3~6个月的CR率为75.4%。在随访期末(中位18.1个月的,范围1.8~42.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仍未达到。24个月预估PFS和OS分别为78.5%和84.2%。分层分析表明,既往接受过二/三线治疗的B-NHL患者,移植后3~6个月的CR率为71.4%,2年PFS为77.1%,生存率高于既往报告的CORAL研究5(2年PFS为65%)。Chi-BEAC整体方案耐受良好。

另外,去年ASH会议上有另一项I期探索性研究(NCT03583424)18评估了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BEAM预处理方案(V-BEAM)续贯auto-SCT治疗化疗耐药的高危复发难治性侵袭性淋巴瘤的安全性与初步疗效。众所周知,BEAM是高危NHL患者的标准预处理方案,但部分化疗耐药的患者可能从中获益较低。如何进一步加强预处理方案的疗效,例如将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加入经典BEAM方案中,以期使这类患者获益更多,便是这个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共计纳入19例患者,包括9例DLBCL患者。患者中位年龄61岁, IV期患者占79%,原发耐药患者占37%。I期研究过程中没有出现DLT事件,整体安全性可控,没有出现维奈克拉相关的肿瘤溶解综合征,有一例患者在移植前死于暴发性脓毒血症。移植后100天和移植后1年的CR率分别为63%和47%,中午随访654天后,中位PFS为398天,中位OS未达到。亚组分析显示,Bcl-2阳性患者的中位PFS更高(P=0.04)。

虽然BEAM方案是经典的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但是近年来由于卡莫司汀(BCNU)的缺货以及美法仑药物可及性的问题,许多中心都开始探索BEAM的替代预处理方案。ADC药物、表观遗传调控、靶向药物等新药的的出现为预处理方案的改良提供了新思路,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新药加入到预处理方案中组成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也期待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预处理方案的改良能确实提升患者的移植后生存率。

Auto-SCT+X(新药)维持/巩固治疗模式

虽然大剂量化疗续贯auto-SCT能够为一部分挽救化疗敏感的R/R DLBCL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但是移植后复发仍然是auto-SCT失败的首要原因,且大部分复发事件发生在移植后的1-3年内,所以针对移植后患者的维持或巩固治疗是临床研究热点之一。移植后维持/巩固治疗模式在R/R DLBCL人群中仍处在摸索中。其中最经典的案例要属CORAL研究19,CORAL研究拟明确利妥昔单抗作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维持治疗作用。研究结果为阴性,两组之间的4年EFS和4年OS率没有明显差别。因此各大指南不推荐R/RDLBCL患者二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采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

研究者除了将Lonca应用在移植前预处理阶段之外,也参考BV的模式,希望探索Lonca在移植后的维持治疗阶段是否也能发挥肿瘤杀伤功能,降低移植后的复发率。前面提到的L-BEAM-L研究(NCT05228249)中第二阶段就是探索在移植后添加Lonca治疗9个周期对于患者PFS和OS的获益。同样,另一项II期临床试验(NCT05222438)也旨在评估Lonca单药作为移植后维持治疗在高危R/R DLB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这项研究汲取了AETHERA研究的经验,聚焦在移植后复发风险较高的R/R DLBCL患者人群,比如IPI≥3、“双打击”/“三打击”DLBCL(DHL/THL)、“双表达”DLBCL(DEL)、原发耐药或早期进展患者。患者接受移植后30~60天左右开始接受Lonca单药维持治疗,持续6个周期。主要终点为1年PFS率和安全性。研究计划纳入36例患者,现在研究正在患者招募过程中,期待这两个研究结果能够为进一步探索维持治疗模式提供宝贵的线索。

最后,针对高危R/R DLBCL患者,如TP53突变的DLBCL,无论是ASCT还是CAR-T治疗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将ASCT与CAR-T细胞有机的整合在一起,这个组合能够发挥出“1+1>2”的威力。武汉同济医院团队通过将自体移植后续贯CD19/CD22 CAR-T鸡尾酒疗法作为巩固方案治疗TP53突变的DLBCL取得优异的疗效,伴TP53突变的单纯CAR-T治疗组患者估计24个月的PFS和OS率为48.4%和56.3%,而CAR-T联合ASCT治疗组患者的PFS与OS率分别为77.5%和89.3%,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且CAR-T联合ASCT治疗组患者的3~4级CRS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CAR-T治疗组(8.8% vs 36.4%,P=0.0006)20

图6. 自体移植续贯CAR-T巩固治疗流程示意图

研究者发现自体移植后联合CAR-T作为巩固治疗具有非常巧妙的增效减毒的协同效应(如图6所示):移植前的大剂量化疗与预处理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细胞,减少患者体内肿瘤负荷。另一方面,挽救治疗与预处理打破了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为后续CAR-T细胞更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预处理的清髓作用于后续auto-SCT都为CAR-T细胞在体内扩增与激活带来助益。最后,挽救治疗与预处理降低肿瘤负荷,清除了微环境中的髓系细胞,有效减少了CAR-T治疗相关的CRS与ICANS等棘手的不良反应。虽然这项研究中患者之前都至少接受了2线及上治疗,但是我们非常期待后续在一线治疗失败患者(特别是高危患者)中开展自体移植联合CAR-T的临床试验,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新的治疗机会,使更多的患者实现获益!

点评专家简介

               
徐卫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淋巴瘤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病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委员
江苏省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南京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和《BLOOD中文版》等杂志编委
专业擅长: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

过去几十年,auto-SCT在R/R DLBCL治疗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具备移植指征的R/R DLBCL患者尽早行auto-SCT可改善预后。虽然随着CAR-T技术的成熟,auto-SCT在R/R DLBCL二线治疗的地位看似受到挑战,但其实CAR-T治疗与auto-SCT适用于不同人群,且auto-SCT与CAR-T联合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大的治疗获益。虽然当前auto-SCT技术已获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研究者们仍然在不断探索如何对移植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优化:1)在大剂量化疗方案中联合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或其他新型靶向药物,提升移植前的ORR,让更多患者能够有机会接受移植,让PR患者能够通过新药继而转变成CR,提升移植后的长期生存;2)在移植前预处理中加入Lonca、HDAC抑制剂等新药,增强肿瘤杀伤左右,提升移植成功率;3)针对移植后复发高危人群,探索新药维持治疗,比如Lonca有限疗程维持治疗,降低移植后复发率。这些探索性研究都有望为R/R DLBCL的auto-SCT治疗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Sehn LH, Salles G.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N Engl J Med 2021;384(9):842–58.

2.  Kwak J-Y. Treatment of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Korean J Intern Med 2012;27(4):369–77.

3.  Kondo E.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J Clin Exp Hematop 2016;56(2):100–8.

4.  Lekakis LJ, Moskowitz CH. The role of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n the era of CAR-T cell therapy. Hemasphere 2019;3(6).

5.  Hagberg H, Gisselbrecht C. Randomised phase III study of R-ICE versus R-DHAP in relapsed patients with CD20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followed by high-dose therapy and a second randomisation to maintenance treatment with rituximab or not: an update of the CORAL study. Ann Oncol 2006;17:iv31–2.

6.  Crump M, Kuruvilla J, Couban S, et 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gemcitabine, dexamethasone, and cisplatin versus dexamethasone, cytarabine, and cisplatin chemotherapy before autologous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aggressive lymphomas: NCIC-CTG LY. 12. 2014;

7.  Locke FL, Miklos DB, Jacobson CA, et al. Axicabtagene ciloleucel as second-line therapy for large B-cell lymphoma. N Engl J Med 2022;386(7):640–54.

8.  Kamdar M, Solomon SR, Arnason JE, et al. Lisocabtagene Maraleucel (liso-cel), a CD19-direct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 cell therapy, versus standard of care (SOC) with salvage chemotherapy (CT) followed by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SCT) as second-line (2L) treatment in patients (P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R/R) large B-cell lymphoma (LBCL):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3 transform study. Blood 2021;138:91.

9.  Bishop MR, Dickinson M, Purtill D, et al. Second-line tisagenlecleucel or standard care in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 N Engl J Med 2022;386(7):629–39.

10.  Westin J, Sehn LH. CAR T cells as a second-line therapy for large B-cell lymphoma: a paradigm shift? Blood J Am Soc Hematol 2022;139(18):2737–46.

11.  Shadman M, Pasquini M, Ahn KW, et al. Autologous transplant vs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for relapsed DLBCL in partial remission. Blood J Am Soc Hematol 2022;139(9):1330–9.

12.  Bal S, Costa LJ, Sauter C, Litovich C, Hamadani M. Outcomes of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Refractory to Firstline Chemoimmunotherapy. Transplant Cell Ther 2021;27(1):55-e1.

13.  Ngu HS, Hilton LK, Rodrigo JA, et 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Patients with Late Relapses Who Are Transplant-Eligible Have Excellent Outcomes and May Represent Unique Biology. Blood 2021;138:2499.

14.  Annalisa Chiappella. BORTEZOMIB TO R-DHAP COMPARED TO R-DHAP IN RELAPSED/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ELIGIBLE TO STEM CELL TRANPLANTATION: FINAL RESULTS OF PHASE II RANDOMIZED FIL-VERAL12. 2022 EHA :S221.

15.  Raul Cordoba. PRELIMINARY PHASE 1/2 RESULTS OF SUBCUTANEOUS EPCORITAMAB + R-DHAX/C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ELIGIBLE FOR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 2022 EHA :P1215.

16.  Caimi PF, Ai W, Alderuccio JP, et al. Loncastuximab tesirine in relapsed or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LOTIS-2):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Lancet Oncol 2021;22(6):790–800.

17.  Xu W, Xia Y, Wang L, et al.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fter Conditioning with Chidamide Plus Carmustine, Etoposide, Cytarabine, and Cyclophosphamide (Chi-BEAC) for Treatment of High-Risk and Relapsed/Refractory Aggressive Lymphoma: Multi-Center, Single-Arm, Open-Label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Blood 2021;138:660.

18.  Maakaron J, Zhao Q, Balakrishna JP, et al. Phase I Dose-Escalation Study of Venetoclax Plus BEAM Followed By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 (ASCT) for Chemoresistant or High-Risk Relapsed/Refractory Non-Hodgkin Lymphoma (NHL). Blood 2021;138:656.

19.  Gisselbrecht C, Schmitz N, Mounier N, et al. Rituximab maintenance therapy after autologous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CD20+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final analysis of the collaborative trial in relapsed aggressive lymphoma. J Clin Oncol 2012;30(36):4462.

20.  Wei J, Xiao M, Mao Z, et al. Outcome of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 with TP53 alterations administered with CAR T-cell cocktai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SCT.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2;7(1):1–11.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往期文章精选

【POST ASCO/EHA】“淋”光一线,从2022 ASCO/EHA进展看DLBCL一线治疗未来新方向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Pho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