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对话研究者——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二线治疗新格局

2022年04月26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韩宝惠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肺癌学院 执行院长

CSCO执委,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前任主委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分会主委

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医师学会呼吸学会副会长

               
李凯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内科主任

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精准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化疗专业委员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肺癌诊治中心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血管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后任主任委员

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分会常务委员

美国AACR active member

中华肿瘤杂志、中国肺癌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编委

               
张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哮喘和呼吸变态反应疾病工作组委员兼秘书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 肺癌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哮喘学组副组长

虽然靶向治疗的问世引领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的变革,但临床上仍然有很多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无法从靶向治疗中获益。近年来,免疫治疗的问世,为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以PD-1/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其疗效与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相关。对于PD-L1表达阴性的患者,单药免疫治疗的获益有限,需要采用联合治疗的模式。然而,目前临床上,驱动基因阴性患者的二线治疗主要还是采用单药治疗的模式,联合治疗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疗效。但二线治疗患者的耐受性有限,免疫联合化疗或双免疫联合治疗的模式,安全性有待考量;而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治疗的去化疗模式,为临床提供了新的契机。

从作用机理而言,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调节免疫的微环境,然而,不是每个药物都可以取得非常理想的结果。IMpower150是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经典研究,但疗效数据显示,这一四药联合方案相比于免疫联合化疗,生存改善有限。安罗替尼是一个多靶点药物,可同时抑制血管生成等肿瘤生长相关多条信号通路,与免疫治疗联合组成chemo-free的方案,在晚期NSCLC二线治疗上应用,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在2021年12月召开 的ESMO IO大会上,安罗替尼联合派安普利单抗二线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的Ⅲ期临床研究在大会上进行了口头报告。这是一项设计非常严谨的研究,其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如何?会给临床实践带来哪些惊喜?未来这一联合方案又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能否进一步向前线迈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张旻教授主持的研究者对话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凯教授将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