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葛棣教授:肺癌领域中新型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外科地位何去何从?| 第七届上海中山肺癌论坛

2021年10月03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当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各大瘤种中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取得了令人惊艳的进展。而手术治疗作为肺癌治疗的经典手段,在新型治疗手段的冲击下其诊疗地位又受到怎样的挑战?是否随着药物治疗疗效的提高,外科手术或将被取代呢?恰逢第七届上海中山肺癌论坛召开之际,【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的葛棣教授,就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模式下的外科干预策略进行分享。

               
葛棣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副主任、肺癌中心主任、肺癌亚专科主任

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兼秘书长
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会员(STS)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Fellow(FCCP)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肺癌专业组青年组组长
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胸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外科手术在肺癌治疗中仍占基石地位

葛棣教授:就目前而言,外科手术仍是肺癌能够获得根治的一个最佳手段,其标准治疗地位仍无法撼动。在当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仍是以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对于早期肺癌或局部进展期肺癌,通过新辅助治疗可帮助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也是手术治疗的目标患者。整体而言,尽管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参与了肺癌的多学科诊疗,但外科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医学进步带来治疗手段更新迭代

但外科手术未必会被取代

葛棣教授: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包括靶向治疗、双免疫治疗等各种新的治疗方法不断问世,在今后的治疗中,外科的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小,甚至到最后肿瘤可能不需要开刀,这都是好事,只要对治疗疾病有利、对患者有利。至于所谓内科治疗发展很快导致外科医生地位岌岌可危的言谈,其实毋需给与过多焦虑。虽然在一些免疫治疗的患者确实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达到完全缓解或大部分缓解,但其实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行,例如真实世界研究还需进一步提供更多的证据。在未来,或许外科手术的范围会逐渐变小,但是否就不需要外科了呢?这一结论尚为时过早。

多学科诊疗带来更优治疗决策

外科发挥主导作用

葛棣教授多学科诊疗(MDT)是一种非常好的诊疗模式,汇聚了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主要治疗科室,以及影像科、病理科等其他辅助科室,一同讨论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由于医学发展极为迅速,作为单科医生而言,很难全面掌握各专业所有的知识点及深入了解各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而MDT形式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最新进展的平台,同时也极大提高了诊疗效率,因为各科医生有问题时,相关医生就在身旁,有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而对于患者而言也避免了一次次来回奔波增加的负担。

外科在MDT模式中发挥着怎样的角色,各家医院或诊疗中心也不完全相同。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而言,通常由外科医生与肿瘤内科医生做主导进行讨论工作。非是说其他科室的医生不能牵头进行,而是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主导的人员。由于外科手术仍是肺癌治疗中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当前唯一可以实现根治的治疗手段,因而外科医生在MDT讨论中常担任着主导角色。

手术介入时机因人制宜各不相同

葛棣教授:外科手术介入的时机与患者的具体病情相关。例如,对于广泛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即便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效果再好,也不应考虑手术。对于局限性疾病,哪怕病期稍晚一些、肿瘤区域稍大一些,在新辅助治疗有效后,一般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因为当前只有施行手术才能实现根治。至于未来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患者是否不需要手术,目前尚没有定论,仍在探讨中。对于新辅助治疗阶段药物治疗有效非是一直要继续使用,应根据定期复查的情况综合决策,该手术时及时手术。 

专家寄语

上海中山肺癌论坛现已举办了七届,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群策群力,以多学科形式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贡献,为患者带来更大福音!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Shir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Ri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