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淋巴瘤微课05】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5年随访的最终分析

2021年06月21日

2021年6月09日~6月17日,第26届欧洲血液病协会(EHA)年会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将以虚拟会议的模式召开。作为最重要的血液学会议之一,本次年会共有1700余项研究的最新结果公布。【EHA & ASCO资讯】作为“淋巴瘤亿站”的子栏目,致力于汇编大会淋巴瘤相关的摘要,第一时间传递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资讯。

7c3d714007733bba5823db8a8e0f1bc.jpg

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5年随访研究结果分析

景红梅教授:各位同道大家好,欢迎走进【淋巴瘤微课】,我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景红梅医生。

欧洲血液学年会是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今年计划在6月9号到17号召开。今天和大家分享今年欧洲血液学年会上报道的一篇摘要,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5年随访的最终分析。

研究背景

伊布替尼是第一个获批的BTK(Bruton’s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每日一次口服给药,已获批单药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或复发的所有线数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Ⅲ期INNOVATE研究中位随访26.5个月的初步分析证实,在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优于安慰剂联合利妥昔单抗组。这篇摘要报告了INNOVATE研究5年随访的最终分析结果。

研究方法

诊断为有症状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每组75例患者,一组接受每日一次伊布替尼420 mg +R(375 mg/m2/周IV,第1-4周和第17-20周),另一组接受安慰剂 + R(375 mg/m2/周IV,第1-4周和第17-20周)。入组患者可以首次治疗或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既往接受过R治疗的患者,最后一次基于R治疗的方案至少达到轻微缓解(MR)。终点包括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PFS和缓解率、总生存期(OS)、血红蛋白(Hgb)改善、至下次治疗时间(TTNT)和安全性。还评估了血清IgM的变化。

我们看一下这次5年随访的结果,两组之间的患者特征均衡。中位随访50个月(范围0.5 + 至63)后,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组未达到中位PFS(NR;95%CI 57.7个月至不可估计),R+安慰剂组为20.3个月(95%CI 13.0−27.6)(风险比[HR]0.25[0.15−0.42];P < 0.0001)(图);54个月PFS率为68%vs 25%(IR vs R)。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 vs R的PFS获益与既往治疗状态(HR[95%CI]:一线,0.32[0.14−0.70];既往治疗,0.22[0.11−0.43])或基因型(HR[95%CI]:MYD88L265P/CXCR4WT,0.18[0.08−0.43];MYD88L265P/CXCR4WHIM,0.27[0.12−0.62];MYD88WT/CXCR4WT,0.29[0.07−1.19])无关。在预先指定的亚组(包括年龄、血清IgM、Hgb、IPS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和MYD88突变状态)中观察到IR组提高PFS。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的主要缓解率(≥部分缓解)随时间推移增加且持续,达到76%vs R的31%(P < 0.0001);总缓解率(≥MR)为92%vs 44%(P < 0.0001)。IR组实现Hgb持续改善的患者比例高于R组(77%vs 43%;P < 0.0001)。IgM在第一年下降迅速,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56mo)最多降低33.5 g/L,R(57mo)最多降低26.9 g/L。中位OS两组均为达到;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组的54个月OS率为86%,R组为84%。中位TTNT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未达到,R组为18个月;在54个月时IR组87%没接受后续治疗,而R组有71%接受了后续治疗。35例(47%)接受R治疗的患者在疾病进展后交叉至伊布替尼单药治疗组。

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安全性与既往报告一致。IR组≥3级的临床关注的AE发生率通常随时间而减少。12例发生3-4级的房颤,其中9例(75%)仍在接受治疗;没有其他因常见(≥10%)3-4级不良反应而停用伊布替尼治疗的。有88%的AE导致伊布替尼剂量降低,在剂量降低后AE消退。研究结束后,68例患者(45%)仍在接受治疗。

1622606081(1).jpg

研究结论

经过长达5年的随访期,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中显示了各临床结局的持续优效性,而与基因型、既往治疗和关键患者特征无关。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对于一线治疗和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相似的反应模式。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在随后的24个月的随访中,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保持了可控的安全性特征。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的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会出现如贫血、疲劳和盗汗等临床表现。近年来,国际上对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随着医学进步,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方案不断取得突破,已从传统的免疫化疗发展到靶向药物治疗时代,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已可延长至十年以上。

由于存在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罕见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一线治疗选择具有广泛的异质性。靶向药物BTK(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在治疗不同基因型与治疗状态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中均可取得深度缓解。在2020年底更新的美国NCCN指南中,对于初治和难治或复发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伊布替尼是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

伊布替尼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的口服BTK抑制剂,在2018年获批用于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且该适应症的治疗方案也于2020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药价降幅可达85%。 随着今年3月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正式落地,伊布替尼的纳入,拓宽了患者的用药选择,有效降低了患者负担。

这期淋巴瘤微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Hade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ad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