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5~16日,第四届Best of SABCS 深圳在深圳香格里拉酒店举办。众多乳腺癌专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相聚,深入梳理了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SABCS)公布的乳腺癌领域重要共识和研究进展,并就网络遴选的精彩病例进行热烈讨论,共同带来一场顶级的乳腺癌学术盛宴。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精彩回看
1月15日,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树森教授致欢迎词。王树森教授表示,不寻常的2020年已经过去,疫情对包括医疗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影响,但是乳腺癌诊疗领域依旧取得了很多进步,将为诊疗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Best of SABCS 深圳 将梳理和呈现一场精彩的学术内容。
大会主席王树森教授致辞
Session 1 SABCS主题演讲精选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碧芸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王坤教授主持。
抗HER2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及耐药机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余科达教授首先分析了抗HER2靶向治疗疗效预测因素和耐药机制。预测抗HER2疗效的标记物结论不一,包括HER2丰度,PIK3CA突变,肿瘤浸润细胞(TILs)等免疫指标。从HER2蛋白到下游终端通路任一环节均可引起耐药。针对HER2低表达的DS-8201等目前已见曙光,对HER2通路机制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控制耐药。
余科达教授
免疫治疗应用及毒性管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徐莹莹教授讲述了如何应用免疫治疗及相关毒性管理。免疫治疗已经可以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一线治疗。几项新辅助治疗研究结论不一致,人群选择、配伍方案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原则包括做好高危人群识别,早期识别和处理,合理使用激素治疗。
徐莹莹教授
讨论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安欣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曹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杰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农巧红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齐晓伟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汪颖教授和广东农垦中心医院王伟教授参与讨论,就精准检测在抗HER2治疗中的作用,多维度探索耐药机制,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克服耐药等问题进行讨论。
Session 2 SABCS新进展精选
本环节由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张安泰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的朱丽教授主持。
导管原位癌(DCIS)的治疗共识和进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傅芳萌教授讲述了DCIS治疗的共识与争议。根据标准流程共识,DCIS可通过保乳+放疗或全乳切除治疗,激素受体(HR)+者行内分泌治疗(ET)。基因表达有助于进一步判定低危患者,保乳术后可安全豁免放疗。IBIS-Ⅱ研究显示阿那曲唑较他莫昔芬并未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可根据不良事件进行选择。
傅芳萌教授
新辅助治疗的预后和预测模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晁腾飞教授讲述了最新预后及新辅助治疗预测模型。新辅助治疗有助于降期,实时监控疗效和提供预后信息,可使用细胞系、原代细胞和移植瘤模型进行药敏和疗效研究。BluePrint联合MammaPrint可以精细划分人群,有助于对治疗决策和预后更好地判断。具有Cyclin D1等耐药标志物的患者可能可从新型治疗中获益,而肿瘤免疫微环境有助于判断TNBC患者新辅助治疗反应和长期结局。
晁腾飞教授
讨论
参与讨论的有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陈伟财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娟娟教授,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齐柯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王永霞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谢泽明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辞秋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克兢教授,就DCIS的手术,DCIS的放疗豁免,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建模和各种模型的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讨论。
Session 3 临床实际病例专家视角
本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葛睿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韦尉东教授和徐菲教授主持。
早期病例
早期病例由广东省中医药戴燕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樊娟教授和胡锦涛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胡慧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婷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亮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张国淳教授和中肿MDT团队参与讨论。
病例1是一例三阳性早期乳腺癌病例。专家就患者使用双靶和T-DM1的效益,新辅助方案的优选,后续奈拉替尼的使用和卵巢功能抑制(OFS)的使用进行讨论。专家认为对于HER2阳性肿瘤以双靶和T-DM1等抗HER2治疗为主,奈拉替尼也是将来的一种治疗选择。对于中危HR+患者应予以OFS治疗。
病例2是一例双乳浸润性癌病例。各位讨论专家对鉴别双原发还是对侧乳房转移,原发灶手术方式选择,是否行右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或放疗等问题进行讨论。专家认为如果能找到原位癌,则有双侧原发可能,进一步的病理因素和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更好地鉴别。对于高Ki-67表达应采用剂量密集方案新辅助治疗。放疗不能替代锁骨上淋巴结清扫。
病例3是一例ER、PR低表达的患者,新辅助治疗达到pCR。专家就此患者属于Luminal B还是TNBC,新辅助方案的最佳选择,达到pCR后的辅助方案和未达pCR的强化治疗选择进行讨论。专家认为患者可加用其他免疫组化标志物进一步鉴别分型。新辅助方案应根据患者是否有保乳意愿进行选择,如果未达到pCR,可予卡培他滨和ET等治疗。
早期病例讨论
晚期病例
晚期病例由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陈景胜教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何志惠教授,东莞东华医院欧阳杰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庞雄昊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徐岭植教授,广东省中医药许锐教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豪勋教授和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杨华教授和中肿MDT团队进行讨论。
病例1是一例骨转移患者。专家就骨转移的诊断,局部治疗和疗效评价,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意义和放疗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讨论。磁共振可确认骨转移,后续如果破骨改为成骨,强化程度或SUV值降低则提示好转。更多专家认为不以肿瘤标志物升高作为更改方案的指标,但应密切随访。放疗有助于缓解症状。
病例2是一例治疗后病灶反应不一致的病例。专家就不同病灶疗效差异时的疗效评估和调整策略,免疫治疗首次评估进展是否调整方案和再进展后的治疗方案等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有病灶进展时可能会强化治疗,应根据免疫疗效评估确定进展。患者出现PI3K突变,可使用PI3K抑制剂。
病例3是一例脑转移患者。专家们就脑不同转移部位的处理原则,单纯脑转移全身治疗方案是否更改和局部治疗的意义进行讨论,认为孤立脑转移可行放疗,对于是否更改方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根据颅内病灶的控制来决定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方案的更改与否。
晚期病例讨论
会议最后,王树森教授进行总结。各位讲者和嘉宾的演讲和讨论内容精彩纷呈,病例讨论提出乳腺癌诊疗中的实际问题,引发了很多个体化治疗思考。感谢所有讲者嘉宾的精心准备和参会者的支持,相信会为大家带来丰厚的学术收获。
相关阅读:
【Best of SABCS深圳】中外专家聚首,擘画乳癌进展——1月16日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