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Best of SABCS深圳】中外专家聚首,擘画乳癌进展——1月16日

2021年01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1年1月15-16日,第四届Best of SABCS在深圳举行。会议上,众多中外乳腺癌专家深入梳理了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SABCS)公布的乳腺癌领域重要研究进展,分享了乳腺癌诊疗的真知灼见,共同带来一场顶级的乳腺癌学术盛宴。

图司机-20210118-17396338.png

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精彩回看

1月16日,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进行致辞。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周冬仙教授表示本次会后会上将进行中外专家的直接对话,针对SABCS的热点和新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数据进行深入的解读,同时探讨这些新的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带来的治疗理念的改变。SABCS的执行主席之一、德克萨斯州医学中心的Virginia Kaklamani教授致辞,这是第四届SABCS官方会后会,有超万人参与,很荣幸受到邀请,期待会议顺利进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树森教授欢迎大家参加SABCS官方会后会,期待会议带来乳腺癌诊疗的最新信息,有助于提高临床技能,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加。

周.png

大会主席周冬仙教授

V.png

大会主席Virginia Kaklamani教授致辞

王.png

大会主席王树森教授致辞

Session 1 早期乳腺癌治疗进展(HR+HER2-)

本环节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廖宁教授,汕头市中心医院的吴智勇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谢小明教授主持。

辅助/新辅助治疗新选择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Ruth O'Regan教授介绍了今年了辅助/新辅助治疗进展。MonarchE、Penelope B和PALLAS研究是CDK4/6抑制剂用于辅助治疗的研究,3个研究结果可能受不同的入组人群,治疗持续时间,随访时间,停药率和药物强度影响。辅助使用CDK4/6抑制剂还需要进行人群筛选和生物标志物选择。ADAPT和RxPonder研究中,N1年轻患者仅使用内分泌治疗(ET)数据矛盾,同样需要更多的随访和对人群细致区分。

R.png

Ruth O'Regan教授 

哪些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豁免化疗

美国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梅斯癌症中心的Virginia Kaklamani教授分析了辅助化疗获益数据。TAILORx研究中位随访7.5年后,RS评分≥16分的50岁以下患者具有部分化疗获益。基因和临床病理学因素整合工具RSClin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远处复发风险。RxPONDER发现1~3个阳性淋巴结的绝经后女性可豁免化疗。MINDACT研究中临床低风险、基因高风险患者具有1.5%的化疗获益。乳腺癌指数(BCI)可预测延长ET获益。

VV.png

Virginia Kaklamani教授 

讨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梅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凌飞海教授,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陆永奎教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马宏民教授,东莞市人民医院张爱玲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章乐虹教授进行讨论。专家们认为要做好辅助治疗的加减法,应注意临床工具的应用和人群的选择。年轻高危患者化疗获益更明显,而高危患者加用CDK4/6抑制剂有所获益。另外应规范化基因检测,做好检测的质量控制。

Session 2 精准治疗+局部治疗

该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林焕新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唐军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姚峰教授主持。

乳腺癌新型生物标志物分析

美国西北大学的Massimo Cristofanilli教授对SABCS上精准治疗和生物标记物新进展进行总结。转移性乳腺癌(MBC)的预测生物标志物得到证实,PD-L1可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疗效,而PI3KCA突变可预测在HR+MBC中PI3K抑制剂的疗效。目前还涌现出很多新兴预测生物标志物,如mRNA,ESR1突变,循环肿瘤细胞(CTC)和肿瘤突变负荷(TMB)等,可能对患者预后和治疗选择具有潜在作用。

M.png

Massimo Cristofanilli教授 

晚期乳腺癌的局部治疗

美国西北大学的Seema A. Khan教授梳理了Ⅲc及Ⅳ期乳腺癌原发灶的局部治疗。N3疾病新辅助、手术和放疗和其他肿瘤不同。现有关于局部区域治疗(LRT)治疗MBC的随机研究结果矛盾,一处转移灶、仅有骨转移、手术切缘阴性及系统治疗控制率良好者有生存获益,而大多数患者,特别是阳性切缘或超过三处转移灶者没有生存获益。对于系统治疗控制其他病灶,而原发病灶进展者,可以考虑LRT。

11.png

Seema A. Khan教授 

N0-1乳腺癌的放疗取舍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附属医院的Richard Zellars教授 N0-1早期乳腺癌放疗的取舍进行专题报告。放疗可以降低保乳术后复发。短程放疗的局部控制和生存和长程放疗类似,毒性减轻,可用于大多数保乳患者。多项研究显示部分乳腺照射(PBI)疗效不劣于全乳照射,而毒性更低。

美.png

Richard Zellars教授 

讨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杜彩文教授,高纪东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何洁华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晓波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刘国文教授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远起教授进行讨论,就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MBC的原发灶切除、N0-1患者的术后放疗等问题发表各自看法。

Session 3 系统治疗争议与共识(HER2+)

本环节由广东省中医药陈前军教授和周冬仙教授主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冀学宁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李薇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颖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熊慧华教授,Virgin Kaklamani教授和Ruth O’Regan教授参与进行中外对话。

中外专家对于HER2阳性肿瘤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HER2异质性和抗体偶联细胞毒药物(ADC)的应用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中外专家认为,TCHP方案是标准的新辅助治疗方案,THP方案并不常规应用。双靶新辅助后微小肿瘤残留,辅助阶段可使用T-DM1。对于HER2阴转的患者,KATHERINE研究中表明同样可以从T-DM1中获益。关于ADC药物,早期阶段使用T-DM1,晚期有脑转移的患者可以使用Tucatinib,无脑转移患者可以使用T-DM1,DS-8201等。

对话.png

中外专家对话 

Session 4 系统治疗争议与共识(TNBC)

本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叶松青和福建省立医院袁中玉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龚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赵艳霞教授,Virgin Kaklamani教授和Ruth O’Regan教授参与中外专家对话。

该环节讨论了TNBC新辅助治疗的考虑因素和常用方案,免疫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卡培他滨的辅助治疗和辅助强化治疗等热点问题。专家认为Ⅱ~Ⅲ期患者可使用新辅助治疗,蒽环序贯紫杉为常用方案,对于高危患者可以考虑卡铂和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方案配伍、长期获益等均需要进一步研究。根据CreateX研究,对于新辅助治疗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术后应给予卡培他滨辅助治疗,而低剂量卡培他滨的SYSUCC001研究还没有更长期的疗效数据,可以谨慎参考。没有更多证据表明强化治疗可以带来更多获益。

中外.png

中外专家对话 

Session-5 晚期乳腺癌年度进展

本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史艳侠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的欧阳取长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涛教授主持。

TNBC年度治疗进展

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的Rebecca Dent教授深入分析了TNBC晚期乳腺癌年度进展对临床实践的影响。阿替利珠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已经获批用于晚期TNBC,同时注意使用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化疗药物配伍等问题。Sacituzumab Govitecan等ADC药物也已经获批用于TNBC。AKT抑制剂、PARP抑制剂以及药物的联合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D.png

Rebecca Dent教授 

HR+和HER2+晚期乳腺癌年度进展

王树森教授介绍了HR+/HER2-和HER2+晚期乳腺癌年度进展如何影响临床实践。对CDK4/6抑制剂相关标志物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亚型获益不同。PI3K抑制剂的配伍ET药物无显著差异。PI3K抑制剂在AI治疗后进展的HR+患者中具有作用。化疗仍是HR+HER2-晚期乳腺癌的重要选择。Tucatinib在HER2+乳腺癌脑转移取得了优越的治疗效果,新型ADC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王.png

王树森教授

讨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荣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庞丹梅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彭培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姚静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钟进才教授和王树森教授进行讨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和分子治疗时代已经到来,基因检测十分重要,对于PD-L1等标志物的检测可以进行原发灶或转移灶的检测,并讨论了临床试验的细节。

Session 6 局部治疗

本环节由香港仁康医疗乳腺综合诊治中心周永昌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王先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曦教授主持。

乳房重建术的假体选择和手术要点

东京医院癌症研究所的矢野智之教授讲述了乳房重建手术中,如何选择合适假体及对侧缩乳术的要点。植入乳房假体是乳房重建的金标准,有时有必要对对侧乳房也进行手术。可以考虑行游离皮瓣重建或对侧缩乳术。最后矢野智之教授借助实际病例说明了乳房重建及缩乳术的过程。

使.png

矢野智之教授 

乳腺癌局部治疗进展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综合癌症中心的Bruce Mann教授系统介绍了SABCS局部治疗新进展。PRIME 2随机研究的10年随访结果发现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行放疗具有1.8%的局部复发差别。GS2-04研究中,非低危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的瘤床加量未显著降低局部复发。IBIS-Ⅱ DCIS研究更新数据,阿那曲唑对比他莫昔芬复发率没有显著差异,行治疗决策时应考虑不良事件。患者报告结局(PRO)的收集非常重要,因为医生评估可能会遗漏重要症状。

B.png

Bruce Mann教授 

讨论

廉江市人民医院黄恒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雷科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民锋教授,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宁霞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韦伟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赵俐教授进行讨论,就保乳术后放疗豁免,脑转移患者的放疗,腋窝淋巴结清扫等问题发表各自见解。

Session 7 早期乳腺癌全年回顾及病理

本环节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吕伟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周恩湘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周文斌教授主持。

早期乳腺癌治疗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的朱丽教授讲述了早期乳腺癌全年进展回顾。Luminal型乳腺癌可以考虑豁免化疗和强化内分泌治疗,CDK4/6抑制剂治疗前移也是探索方向。TNBC主要包括化疗策略的优化和免疫治疗的加入,而HER2+乳腺癌双靶基础上再升级和免疫化疗的探索也在进行中。

朱.png

朱丽教授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病理进展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的Gary Tse教授讲述了新辅助化疗乳腺退缩模式对局部治疗的启示,系统梳理了新辅助治疗后瘤床、残留肿瘤评估、肿瘤的大小、范围和细胞结构、肿瘤切除和腋窝淋巴结评估、pCR定义、不同病理类型对pCR的预测、Ki-67的作用等的定义和更新。

G.png

Gary Tse教授

讨论

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翟红军教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练英妮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肖祥胜教授,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郑维教授对于绝经前ET强化的推荐时程、TNBC免疫新辅助人群的选择,Ki-67在复制治疗中的界值和作用等问题进行讨论。

大会最后,王树森教授表示,会议涉及早期和晚期乳腺癌的影像、分子诊断、手术、放疗、系统治疗等等众多内容,精彩纷呈,期待这次学术活动能够提高乳腺癌的诊疗水平,开发科研思维,开拓研究方向。感谢精心准备的讲者、主持和嘉宾,以及参与观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期待明年BOS再见。

相关阅读:

【Best of SABCS深圳】专家云集论道深圳,共话乳癌最新进展 —— 1月15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Jo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亚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