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风骨多美,声势加素丨2020 CSCO《经典型骨肉瘤诊疗指南》巡讲·三亚站隆重落幕!

2020年12月2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天高海阔纵云涌,热带海滨再相逢。12月27日,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经典型骨肉瘤诊疗指南》巡讲在“东方夏威夷”海南三亚完美落幕。本次会议以“线下召开+线上直播”方式全面呈现,天涯海角,全面辐射。

 

会议由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主办、石药集团协办,特邀CSCO《经典型骨肉瘤诊疗指南》专家组组长牛晓辉教授、专家组成员沈靖南教授担纲会议主席,同时邀请多位专家组成员倾情授课。学术讲座精彩、前沿、紧贴临床实践。【肿瘤资讯】特将会议内容精粹如下,与各位读者共飨学术盛宴。

天涯海角,盛大开幕

会议伊始,首先由大会主席沈靖南教授、牛晓辉教授为大会致开场辞及欢迎辞。本环节由徐海荣教授担任主持并隆重介绍到场嘉宾及主要会议内容。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靖南教授为大会做开场致辞。他谈到,在这温暖的一天,我们来到祖国的最南方——海南,充分体现CSCO专家委员会对祖国南方骨肉瘤诊疗的关注。今天的主题是骨肉瘤指南的巡讲,尽管骨肉瘤是骨肿瘤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但仍存在治疗及诊断上的难题。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探讨骨肉瘤诊疗新进展和并进行指南解读,希望线上及线下同道不虚此行,共同深入学习骨肉瘤相关进展。大会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讲到,CSCO骨肉瘤指南系列巡讲主要聚焦骨肉瘤的全程综合治疗,而今天我们主要聚焦骨肉瘤的诊断及骨肉瘤基石性治疗,以促进骨肉瘤规范化诊疗进展。

3.png北京积水潭医院 牛晓辉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沈靖南教授

大会主持 徐海荣教授

SESSION 1:骨肉瘤的前世今生

学术讲座的第一环节由周宇红教授主持,本环节聚焦骨肉瘤的化疗、手术治疗等。

牛晓辉教授:《骨肉瘤的自然病程》

6.png了解疾病的自然病程,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有效干扰自然病程并停止疾病。何为骨肉瘤的自然病程?牛晓辉教授从历史角度、患者个体角度出发,阐述骨肉瘤的自然病程,回顾了从截肢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到辅助/新辅助化疗的全身治疗手段的发展历程。其中,辅助化疗的出现显著提升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而新辅助化疗的出现更是历史性突破。但不可忽视的是,近20年骨肉瘤生存率没有出现显著提高,迫切需要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和多学科协作越过治疗平台期。

于世英教授:《骨肉瘤化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7.png尽管截肢手术未能提高生存率,但直至上世纪60~70年代,截肢手术仍是“标准和可接受的治疗方法”。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启了骨肉瘤化疗时代,化疗被用于晚期骨肉瘤患者,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应用骨肉瘤治疗后,5年生存率显著提升,由原来的10%~20%提高到60%~80%。甲氨蝶呤(MTX)、多柔比星(ADM)、顺铂(DDP)、异环磷酰胺(IFO)成为骨肉瘤化疗的基石药物,但化疗存在的问题,如化疗不良反应、化疗耐药、肺转移、进展/复发/难治性骨肉瘤尚无理想治疗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远教授:《骨肉瘤的新辅助化疗和外科边界的制定》

8.png骨肉瘤局部病灶会影响患者肢体安全,而发生肺转移则会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经典型骨肉瘤的治疗是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常采取术前化疗-外科手术-术后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但单靠外科手术无法彻底解决患者问题,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新辅助化疗极大促进了外科手术的开展。李远教授分享了骨肉瘤化疗疗效的临床评估、影像学评估等内容,并指出没有任何一项可单独准确评估其化疗疗效,应进行综合评估。外科医生应充分运用评估手段(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根据肿瘤生长模式, 确定安全的外科治疗边界,保证手术成功实施。

徐海荣教授:《脂质体多柔比星在骨肉瘤化疗中的探索》

9.png纵观骨肉瘤诊疗史发展,我们会发现,化疗药物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而蒽环类药物(如ADM)成为软组织肉瘤(STS)化疗的基石药物。但多项荟萃分析显示,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病率高,成为化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脂质体多柔比星(PLD)应运而生,有望解决这个问题。研究显示,PLD与多柔比星及普通阿霉素相比,使用剂量更低,而肿瘤坏死率相当,不良反应降低,尤其是心脏方面的安全性更高,临床优势可见一斑。

SESSION 2:影像学下的骨肉瘤

学术讲座的第二个环节由刘巍峰教授主持,本环节聚焦影像学下的骨肉瘤,再次强调影像学诊断与评估对骨肉瘤诊疗的重要指导作用。

苏永彬教授:《骨肉瘤的X线与CT诊断》

11.png基于X线的评价,能否直接运用在CT或MRI上?苏永彬教授的问题发人深思。苏教授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骨肉瘤影像学诊断的重要价值。骨肉瘤的影像征象的评价包括内部基质——根据瘤骨的自身特点可直接进行诊断,或结合其他征象(如干骺端、估摸反应等)判定高密度病灶是瘤骨;边缘(髓内,机体无明显反应);皮质破坏形式与骨膜反应(渗透样皮质破坏、骨膜反应被破坏)等。与病种有关,与骨膜生理状态有关,年龄越小,越表现为“恶性骨膜反应”。

张朝晖教授:《MRI在骨肉瘤诊治中的作用》

12.png

骨肉瘤的MRI检查方法包括平扫、增强、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其中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主要用于疗效评价。MRI可从增强信号强度、强化方式、病灶分布、边缘情况、周围反应等进行鉴别诊断,对软组织分辨力高,还可以确定骨肉瘤分期和疗效评价。不难看出,MRI在骨肉瘤的诊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医生应综合使用各种MRI成像技术,与X线、CT等其他影像学检查适当结合,提高骨肉瘤的诊疗效果。

杨芳教授:《骨肉瘤的SPECT及PET/CT诊断与鉴别》

13.png杨芳教授从核医学角度出发,阐述骨肉瘤的诊断与鉴别,主要检查方法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全身骨显象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显像),前者主要显示骨盐代谢改变,后者主要显示葡萄糖转运蛋白数量和亲和力。核医学影像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可提供代谢信息,可进行疾病分级、良恶性鉴别、疗效评估、预后评价;全身显像的采集方式,可从整体上分期,再分期,并进行远处转移的探测。

精彩Q与A

在两大学术环节后,青年专家与前辈们就骨肉瘤化疗应用方案,不同影像学手段在骨肉瘤鉴别诊断、疗效评价等具体问题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共同展望骨肉瘤诊断与治疗发展。

会议总结

热带地区探讨热点话题。作为骨肉瘤巡讲收官之作的三亚站巡讲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满意效果。此次巡讲赢得了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关注。会议最后,大会主席沈靖南教授、牛晓辉教授进行大会总结:本次会议聚焦影像学诊断,包括如何鉴别诊断骨肉瘤与淋巴恶性肿瘤,如何判断化疗有效性,基层医生如何把握化疗原则与标准等。希望可更好地帮助患者及医生,降低骨肉瘤发生率,提高生存。最后,两位大会主席、骨肿瘤前辈提出了自己的愿景——期待同道们可共同为提高骨肉瘤诊疗水平而努力,为促进骨肿瘤领域进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Yo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ack

                  

患者指南系列丛书,点我领取>>
查看详情

相关阅读
评论
2021年01月04日
崔艳东
叶县人民医院 | 肿瘤科
经典型骨肉瘤诊疗指南
2021年01月01日
李国君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 血液肿瘤科
天高海阔纵云涌,热带海滨再相逢。
2020年12月29日
毕丽霞
张家口市宣化区医院 | 内科
期待同道们可共同为提高骨肉瘤诊疗水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