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回顾皮肤黑色素瘤外科高峰论坛会议——陈翔院长带您领略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的面面观

2020年10月28日
来源:肿瘤资讯

黑色素瘤是近年来学术研究和临床治疗发展较为迅速的实体肿瘤之一 ,药物治疗对于肿瘤患者的生存有明显的改善,但手术治疗仍为黑色素瘤治愈的主要手段。【医诺学院】皮肤黑色素瘤外科高峰论坛会议邀请中南大学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陈翔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湘雅医院粟娟教授武汉协和医院杨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宇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涛教授依次分享黑色素瘤皮肤镜的诊疗及活检规范病理检测进展高危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以及患者黑色素瘤术后随访复发规律四大话题,武汉协和医院皮肤科陶娟教授四川华西医院陈俊杰教授共同担任讨论主持。

大会主席

               
陈翔
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湘雅医学院院长
中南大学副校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享受国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
国家首批“万人计划”和“2019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十五届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肿瘤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Cancer Cell, Nat 等国际权威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

讲者.png


“2020皮肤黑色素瘤外科高峰论坛”专题分享关键内容总结如下。        

皮肤镜为黑色素瘤诊疗的首选无创初筛方法

湘雅医院粟娟教授分享主题提示皮肤镜诊断皮肤黑色素瘤现有的循证医学实践充足,证据级别I,推荐级别A,其诊断比值比是裸眼诊断的15.6倍,比裸眼诊断敏感性亦提高了18%,且其中模式分析法为最为全面的方法,其典型的十种特征性模式如下1(图1),与此同时粟娟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四种不同亚型黑色素瘤典型皮肤镜特征,以及与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最后粟娟教授指出皮肤镜操作简单,可靠性高,为黑色素瘤筛查的重要手段,而病理结果是诊断的金标准。

图1.png

图1. 恶性黑色素瘤皮肤镜下常见十种特征性模式

黑色素瘤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及规范化

紧接着武汉协和医院杨柳教授分享了黑色瘤病理诊断中的相关思考,BRAF ,NRAS及C-KIT突变与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明确相关,且现有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已明确成为CSCO指南2推荐的基因检测靶点(图2),杨柳教授分享了关于基因检测各种方法的利弊,在现有的临床工作中,真正适合患者 ,可操作性强的检测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治疗前后,原发及转移灶多方位检测,指导患者接受更加精准化的治疗。

图2.png

图2.2020年CSCO指南黑色素病理诊断

高危黑色素瘤围手术期的治疗核心思考

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宇教授进一步解析了高危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徐宇教授主要围绕手术中前哨淋巴结的规范活检和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徐宇教授指出,目前经典的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如下3(图3),两者各有利弊,均为临床常用的方法。而对于III期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徐宇教授指出,现有的大型III期临床实验证实,对于高危可手术的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双靶和PD-1单药都带来明确的临床获益,同时对于不同期别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略有差异4,5(图4),对于BRAF阳性III期患者NCCN指南推荐双靶成为临床辅助治疗首选6

图3.png

图3 目前主要的两大类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法

图4.png

图4 不同亚组辅助治疗

黑色素瘤患者术后随访原则及复发规律

对于接受规范治疗后黑色素瘤,蔡涛教授解读了这部分患者的随访原则及复发规律,蔡涛教授指出对于黑色瘤现有的随访手段中自检和影像学检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期别黑色素瘤5年复发风险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IB和IIC期其5年复发率接近一半及以上,而对于分期较晚的黑色素瘤其复发时间更短,且更易表现为远处转移,我国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提示7,对于我国的黑色素瘤其复发特点除了我们熟知的与原发灶的病理亚型,厚度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接受辅助治疗相关外,还与肿瘤是否合并溃疡,以及手术创口的感染与否密切相关(图5),基于以上的的临床证据,蔡涛教授最后总结我国指南目前对于黑色素瘤随访建议2(图6)。

图5.png

图5 我国皮肤黑色素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图6.png图 6 我国CSCO指南对于黑色素瘤的随访推荐

皮肤黑色素瘤外科会议总结:

陈翔教授最后总结了本次会议,中国黑色素病理亚型与高加索人群有很大的区别,我国黑色素瘤的诊疗还有很多自己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完成,除了手术的进一步规范以外,和药物的合理配合才能真正完成患者的最大获益,免疫治疗由黑色素瘤开启,且改变了肿瘤治疗的现状,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疗现疗效一般,需要更多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或联合治疗的探索。双靶治疗在中国人群中的数据显示疗效和国外高加索人群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经过BRAF突变基因的筛选,患者治疗更加精准化,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学者能潜心进入我国黑色素瘤治疗领域中,为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瘤种做出更多的贡献,使患者真正获益。
       

参考文献

1. Chin J Dermatol, June 2020, Vol. 53, No. 6

2.2020 CSCO恶性黑色素瘤诊疗指南.

3. Chin J Oncol, February 2020,vol42, No.2

4. N Engl J Med . 2020 Sep 17;383(12):1139-1148.

5. J Clin Oncol . 2020 Sep 18;JCO2002110.

6. 2020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Cutaneous Melanoma. Version 4.

7. World J Surg Oncol . 2020 Jan 4;18(1):6.


         

       

责任编辑:Nathan
排版编辑:Vincent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