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博利珠单抗获批两周年,以黑为“践”,探新知,展未来。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运用和临床治疗,肿瘤免疫疗法已逐渐成为继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方法。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更是享誉全球,其中被它治愈的最有名的一位病人是美国前总统卡特。他90岁高龄时,被检查出罹患晚期黑色素瘤。经历了手术、放疗和免疫治疗,半年之后,奇迹出现,卡特体内的肿瘤完全消失。直到现在95岁的卡特已成为迄今美国最长寿的总统。而这款“总统药”也于2018年7月20日,在万众期待下获批国内首个用于经一线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适应证,开启了国内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新纪元,也开启了全球目前临床实践最广泛、获批适应证最多的PD-1单抗——可瑞达(Keytruda)在国内的高速发展之旅。
恶性黑色素瘤是以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临床实践最早的“根据地”, PD-1单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是全球首个获批的免疫治疗适应证。
帕博利珠单抗的成功之旅始于2014年9月,其时首个治疗恶性黑色素瘤适应症在美国获批。在之后的五年时间内,帕博利珠单抗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领域的一系列临床研究结果推动了其从二线到一线,从一线到辅助治疗的“重心前移”,让黑色素瘤成为引领免疫治疗的一个“标杆”瘤种。
更令人瞩目的是帕博利珠单抗的多个长期随访研究,包括KEYNOTE-001, KEYNOTE-002,以及KEYNOTE-006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免疫治疗带来的长期生存。
KEYNOTE-001是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包括恶黑和晚期肺癌在内的多个恶性肿瘤的注册临床研究,也是帕博利珠单抗最早的一个临床研究。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年会公布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5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在经治和初治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5年OS率为34%,其中初治患者5年OS率达到41%,1/4的患者达到CR。
KEYNOTE-001五年随访的总体人群和初治人群的OS数据结果
该研究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疗效和长期应用的安全性。
在2019年ASCO公布的KEYNOTE-006研究结果再次让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引发关注。2020年ASCO更新了KEYNOTE-006的随访数据。结果显示,一线治疗组mOS达到38.7个月,5年OS率43%,ORR 46%,17%患者达到CR。且达到CR/PR并完成两年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90%以上可以达到长期缓解,重现了卡特总统身上发生的生命奇迹。
KEYNOTE-006五年随访的OS数据结果
但是,与欧美国家患者病灶集中于皮肤表面不同,中国恶性黑色素瘤患者60%以上发病位置集中于掌指、足底或甲下。肢端型黑色素瘤更容易出现移行转移及淋巴结转移。黏膜型黑色素瘤更容易出现内脏转移,特别是肝转移,发病率高且非常棘手。
考虑到中国和欧美黑色素瘤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很有必要在国内开展针对中国患者人群,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在2016年,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牵头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KEYNOTE-151,是第一次针对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开展的免疫治疗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研究证实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成功地将“总统药”正式引入中国:2018年7月20日帕博利珠单抗正式获得中国药监局批准,用于经一线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正式开启免疫治疗新时代。
在随后的2019年里,帕博利珠单抗经过NMPA批准,再获三项适应证,分别为:
2019年3月28日,批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化疗药物适用于EGFR/ALK基因突变阴性的转移性非鳞状NSCLC的一线治疗
2019年9月29日,批准帕博利珠单抗适用于PD-L1表达阳性(TPS≥1%)的EGFR/ALK基因突变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一线单药治疗
2019年11月22日,批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卡铂和紫杉醇适用于转移性鳞状NSCLC 的一线治疗
2020年6月17日,帕博利珠单抗在国内获批治疗PD-L1表达阳性(CPS≥10)、既往一线全身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开启了中国的食管癌免疫治疗之路。
2020年5月,K药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癌(HNSCC)已获得NMPA的正式受理,有望在今年获批,造福国内更多的癌症患者。
至此,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K药在恶性黑色素瘤、晚期肺癌和消化道肿瘤3大治疗领域获批5个治疗适应证,在所有国内已获批PD-1/PD-L1单抗之中数量最多。
最好的药只有在让患者获益后才能展现最大的价值。而再好的药,如果无法惠及患者也等于浪费。帕博利珠单抗在获批之后迅即推出“生命之钥”患者援助项目,以帮助更多的国内患者从免疫治疗中得到生存获益。上市两年来,帕博利珠单抗已造福数千名中国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将生命之光带给了这些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生命之钥”患者援助项目已全面覆盖目前获批的五个适应证,患者遍及全国31个省份。除此之外,针对帕博利珠单抗的商业保险方案也已在深圳,甘肃,广东,江苏等全国7个省份的14个城市开展,以期更多中国患者能够用得上用得起PD-1单抗。
同时,2019年11月6日希思科-默沙东肿瘤研究基金(简称“CSCO-MSD研究基金”)也正式启动,用于支持和鼓励中国临床医生开展肿瘤相关的临床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以提高科研和临床水平,帮助患者提升生存获益。
在这帕博利珠单抗于国内获批两周年之际,特邀全国黑色素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大默无限”-默沙东黑色素瘤高峰论坛,以黑为“践”,探新知,展未来。希冀帕博利珠单抗能继续聚焦中国,继续领军中国恶黑的免疫治疗,并为中国患者带来“无限可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秘书长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黑色素瘤协作组主席
黑色素瘤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Leading Tumor”,一直引领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2018年,我们和国内同道一起完成的KEYNOTE-151研究使可瑞达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黑色素瘤适应证的PD-1单抗。
近年来在全国黑色素瘤专家同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黑色素瘤治疗领域有了长足进展,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黑色素瘤领域值得探索的方向还很多,譬如在我国特有亚型肢端型和粘膜型的诊治上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需要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和医药企业的大力合作。
本周“可乐组合”LEAP-003(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用于晚期恶黑治疗)的全球III期研究正式启动,第一例患者已经在我中心成功入组。相信未来免疫治疗的进步可以让更多黑色素瘤患者,特别是亚洲黑色素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让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保肢协会(ISOLS)中国区唯一Board Member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
亚太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APMSTS)常务理事
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EAMOG)前主席、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担任34家SCI期刊审稿专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62篇,其中SCI文章44篇
多年以来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辅助治疗领域治疗手段相对匮乏,不少医生也缺乏辅助治疗的意识。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恶黑术后辅助治疗领域的多个临床研究不但显示免疫术后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无复发生存,而且推动了恶黑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在今年ASCO公布的KEYNOTE-054研究的3年随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辅助治疗的临床获益,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带来三年的生存率或无复发生存率达到63.7%,降低了44%复发风险。 我们希望帕博利珠单抗在恶黑的临床研究能继续为我们带来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升恶黑患者的长期生存,并率先实现和验证恶性肿瘤可以成为一种慢性病。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
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色素瘤单病种首席专家
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和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黑色素瘤综合治疗和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主编出版专著《肿瘤生物治疗学》、《黑色素瘤基础与临床》和《黑色素瘤》,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
在过去六年,被称为“总统药”的帕博利珠单抗在黑色素瘤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瘤种上一路向前,引领着实体瘤的免疫治疗向前发展。未来,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必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和更大的惊喜,比如在早期患者使用后,让患者无需手术,或使肿瘤降期,让不可切除的恶黑成为可切除;比如让中国的肢端和黏膜型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甚至治愈......我们希望帕博利珠单抗作为在恶黑免疫治疗研究领域站在最前沿的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继续引领肿瘤免疫治疗在国内的发展,为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多和更大的惊喜。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
中国抗癌协会 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 肉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化放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 流行病与病因学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
亚洲黑色素瘤联盟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 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化疗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骨与软组织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吴阶平基金会营养学部 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东北地区黑色素瘤联盟 发起人
吉林省生命关怀协会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 会员
吉林省卫生系统拔尖创新人才
帕博利珠单抗在美国已获批26个治疗适应证,这是非常惊人的。 帕博利珠单抗的KEYNOTE临床研究系列,让我们看到了PD-1单抗类药物治疗广谱性的特点,而其针对恶黑和晚期肺癌治疗的KEYNOTE-001, KEYNOTE-002, KEYNOTE-189, KEYNOTE-407临床研究结果则展示了免疫治疗对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可带来持久的疗效和长期的生存获益。然而,PD-1单药使用的客观缓解率仍有空间可提高。我们希望帕博利珠单抗能继续为PD-1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做出贡献,继续引领肿瘤免疫治疗, 让更多的患者能从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中得到长期生存获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学教研室主任,肿瘤一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学会化疗学组委员
国家卫计委肿瘤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专家
中华医学会辽宁省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曾美国西北大学肿瘤中心及日本北九州医疗中心研修学习。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并为多家肿瘤学杂志编委。
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可改变肿瘤的免疫微环境,与PD-1单抗存在潜在的协同作用。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多靶点(包括肿瘤血管生成靶点)抗肿瘤小分子药物仑伐替尼已经在子宫内膜癌和晚期肝细胞癌显示了可观的肿瘤客观缓解率和控制率,并且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黑、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上的临床研究也在开展之中。
希望LEAP系列研究能顺利在国内开展,从而尽快为中国患者带来令人振奋的研究结果; 同时也希望帕博利珠单抗能继续在恶黑治疗领域“一马当先”,为我们带来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结果, 继续推动恶黑成为免疫治疗不断扩张的“前沿阵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CSCO黑色素瘤诊治指南》执笔人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毒性管理指南》执笔人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脑转移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CSCO罕见肿瘤专委会 常委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 常委
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 常委
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 委员
《肿瘤学杂志》青年编委 副主编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审稿专家
主要从事黑色素瘤和泌尿肿瘤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 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总影响因子近150分,单篇最高他引次数372次,在国际黑色素瘤会议上以大会报告及壁报的形式发表会议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癌症中心研究论文特等奖1项。
黑色素瘤无疑是免疫治疗的"Leading Tumor”,新的免疫治疗时代从黑色素瘤开始启航,KEYNOTE系列研究在黑色素瘤领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研究改写了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和预后。
从疗效上看,KN001研究使晚期黑色素瘤成为了新免疫治疗时代的一匹黑马,KN002研究奠定了其免疫治疗的二线地位,而KN006研究使PD-1取代伊匹木单抗成为了一线治疗的首选;同时,KN-054研究将免疫治疗推向早期的辅助治疗,而KN029研究则展示了双抗联合的强大疗效,KN-151研究则开启了中国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时代。
从长期生存上看,KN001、KN002和KN006这3个超过5年随访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不仅证明了帕博利珠单抗让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获得了长期生存获益,同时为推动整个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中国黑色素瘤专家、同道们和企业的持续合作与努力,免疫治疗能够为更多中国恶黑患者带来生命奇迹!
排版编辑:黄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