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响,肿瘤界年度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2020年将首次以线上形式主办,分为科学大会(Scientific Program)和教育大会(Education Program)两次会议,将分别于5月29~31日、8月8~10日进行。主题为:团结征服,共同进步。当地时间5月13日下午5点,ASCO官网公布了除LBA外的所有摘要内容。其中,口头摘要中,12项中国专家的研究入选,为历来中国研究入选口头摘要数量之最。【肿瘤资讯】带您先睹重要内容。
【摘要104】EML4-ALK阳性原发灶不明纵隔肿瘤对ALK抑制剂不同疗效的研究
Different response to ALK inhibitors in EML4-ALK positive mediastinal 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Chunhong Hu, Lishu Zhao, Fang Wu
汇报作者:吴芳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通讯作者:胡春宏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原发灶不明肿瘤(CUP)是指组织病理学确诊的转移癌在标准诊断方式下无法明确原发病灶的肿瘤,占人类全部肿瘤的2%~5%。CUP常用治疗方案是以铂类为基础的经验性化疗,但仅有6~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获益。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NGS)以及精准医学的发展,不分肿瘤部位而仅基于驱动分子的靶向疗法对于某些具有可治疗靶点的肿瘤患者可能有效。大约5%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现为ALK基因重排阳性,其中EML4-ALK重排最常见。在ALK阳性NSCLC患者中,ALK抑制剂显示出非常好的疗效,极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查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癌症数据库数据(2018年10月-2019年12月),评估了ALK阳性原发灶不明纵隔肿瘤(MCUP)对ALK抑制剂的反应。纳入研究的ALK阳性MCUP患者,不论其肿瘤部位位于何处,均接受ALK抑制剂治疗,同时接受NGS和PD-L1检测。
研究结果显示,在数据库中登记的48例ALK阳性癌症患者中,发现2例MCUP患者,并且对ALK抑制剂显示出不同的治疗反应。第一例MCUP患者对阿来替尼产生明显应答,分析发现其携带有ALK、TP53共突变、TERT野生型,同时PD-L1低表达。第二例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后疾病稳定,分析发现该患者携带ALK、TP53、TERT共突变,同时PD-L1高表达。
本项研究首次揭示了ALK抑制剂用于MCUP的一线治疗,同时也是首次报道阿来替尼用于ALK阳性MCUP患者。阿来替尼有望改善MCUP患者的预后,同时对于MCUP患者,应当建议进行NGS和PD-L1检测,以获得更多关于治疗和疗效的信息。
【摘要507】TNBC患者在完成标准治疗后,继续接受卡培他滨维持治疗1年可以显著改善DFS
Phase III trial of metronomic capecitabine maintenance after standard treatment in operabl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SYSUCC-001)
XI Wang, Shu-Sen Wang, Heng Huang, Li Cai, Rou-Jun Peng, Li Zhao, Ying Lin, Jian Zeng, Le-Hong Zhang, Yong-Li Ke, Xian-Ming Wang, Xin-Mei Liu, Qian-Jun Chen, An-Qin Zhang, Dan-Mei Pang, Fei Xu, Jia Jia Huang, Yanxia Shi, Jun Tang, Zhongyu Yuan
第一作者:王曦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通讯作者:袁中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这项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是为了在可手术TNBC患者中,评估标准辅助治疗之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入组了可手术TNBC患者,在完成标准的局部和系统性治疗后,随机分配接受卡培他滨节拍化疗维持治疗1年或单纯观察。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DFS),次要终点包括无远处复发生存(DDFS)、总生存(OS)和安全性。
共入组434例患者,随机分配至卡培他滨组(n = 221)或观察组(n = 213)。在中位随访56.5个月后,卡培他滨对比观察组观察到5年DFS率的显著提高(83% vs 73%, HR = 0.63; 95% CI 0.42 ~ 0.96; P = 0.027)。5年DDFS率,卡培他滨组也显著更优(85% vs 76%, HR = 0.56; 95% CI 0.37 ~ 0.90; P = 0.016)。然而,两组的5年OS无显著差异(85% vs. 81%, HR = 0.74; 95% CI 0.47 ~ 1.18; P = 0.203)。卡培他滨组中,222例(91.4%)的患者按照方案完成了1年维持治疗。最常见的卡培他滨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为手足综合征(46%),白细胞减少(24%),高胆红素血症(13%),胃肠疼痛(7%)和血清转氨酶升高(5%)。
在可手术TNBC患者中,完成标准治疗后,继续接受卡培他滨节拍化疗维持治疗1年可以显著改善DFS,且这一维持方案耐受性较好。
【摘要1003】PHOEBE研究:吡咯替尼 vs 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显著延长PFS
Pyrotinib or lapatinib plus capecitabine for HER2+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HOEBE):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Binghe Xu, Min Yan, Fei Ma, Xi-Chun Hu, Ji Feng Feng, Quchang Ouyang, Zhongsheng Tong, Huiping Li, Qingyuan Zhang, Tao Sun, Xian Wang, Yongmei Yin, Ying Cheng, Wei Li, Xiaoyu Zhu, Chunxia Chen, Jianjun Zou
第一作者:徐兵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这是一项开放、多中心、随机Ⅲ期研究,入组了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类和/或蒽环类治疗的HER2+MBC患者。患者既往至多接受过二线治疗。患者1:1随机分配接受吡咯替尼 400 mg或拉帕替尼1250 mg,qd,联合卡培他滨治疗,21天为一个周期。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
共267例患者参与随机,吡咯替尼组和拉帕替尼组分别为134例和133例。两组分别有42.5%和34.8%的患者既往在晚期阶段未接受过系统性治疗;42.5%和34.8%的患者接受过一线治疗,15.7%和15.9%的患者接受过二线治疗。既定中期分期结果显示,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组和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2.5个月和6.8个月(HR = 0.39;P < 0.0001),达到既定统计学界值(P ≤ 0.0066)。在曲妥珠单抗耐药的患者中,同样观察到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组PFS的显著延长,中位PFS分别为12.5个月和6.9个月(HR = 0.60)。此外,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组还带来ORR、CBR以及DOR的改善。研究的不良反应分析显示,最常见的≥3度不良事件为腹泻(30.6% vs 8.3%)和手足综合征(16.4% vs 15.2%)。
由此项临床研究可见,在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的MBC患者中,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对比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观察到显著的PFS改善,且毒性可管理,确认了Ⅱ期研究结果。
【摘要2507】利用脑转移瘤表型特征预测脑脊液ctDNA检测的可能性
Utilizing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 of metastatic brain tumors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of circulating tumor DNA detection from cerebrospinal fluid
通讯作者:陈丽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65%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发生脑转移,这一事件通常与不良预后有关。基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脑脊液(CSF)可能比外周血液更适于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特异性ctDNA检测的样本来源。但是,CSF的ctDNA检测率欠佳,可能会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需要对合适CSF ctDNA监测的患者进行精确筛查,以使临床获益最大化。
当前这项研究对CSF中425个与癌症相关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并匹配了67例从脑转移肺癌患者中获得的颅外组织或血液样本。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人员评估了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变数目以及病灶与脑室的距离这些临床因素对CSF ctDNA检测的影响。为了能够成功预测CSF ctDNA检测的可能性,研究人员采用全子集回归分析法进行特征选择,并使用交叉验证进行性能评估以确定最终模型。
当前这项研究中通过CSF、血浆以及组织样本ctDNA检测到体细胞变化的概率分别为39/67(58%)、57/66(86%)和45/49(92%)。CSF ctDNA的突变检测率显著低于颅外组织和血浆(P <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较高的CSF ctDNA检测率与以下特征显著相关(P <0.05):(1)颅内病变大小(T);(2)最大病变与脑室之间的最短距离(Dtop);(3)所有颅内病变与脑室之间的最短距离(Dall)。此外,研究揭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SCNS)的患者检出率具有更高的趋势。全子集分析和交叉验证表明,病变大小以及病变-脑室最短距离具有最佳预测能力(AUC 0.76 , 95%CI,0.71~0.85);准确性为0.75(95%CI,0.70~0.81)。然后基于计算公式(Logit P = 0.11×T−0.16×Dall)可推导出最终概率(AUC为0.82;灵敏度为0.91;特异度为0.74)。根据该模型,CSF ctDNA的检测率可以从58%显著提高到83%(P = 0.03)。总体而言,当前这项研究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来预测CSF ctDNA用于临床决策的可能性,并将助力于脑肿瘤进展的监测,有效避免临床患者的过度检测。
【摘要4506】ZGDH3研究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多纳非尼有望成为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药物
Donafenib versus sorafenib as first-line therapy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II/III trial
Feng Bi, Shukui Qin, Shanzhi Gu, Yuxian Bai, Zhendong Chen, Zishu Wang, Jieer Ying, Yinying Lu, Zhiqiang Meng, Hongming Pan, Ping Yang, Helong Zhang, Xi Chen, Aibing Xu, Xiufeng Liu, Qiu Meng, Liqing Wu, Feng Chen
第一作者:毕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PI:秦叔逵 南京金陵医院
ZGDH3是一项开放性、随机、多中心Ⅱ/Ⅲ期研究,旨在评价多纳非尼与索拉非尼作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索拉非尼仍然是治疗晚期肝癌的标准一线药物,多纳非尼是一种新型的多激酶抑制剂,在既往的肝癌Ⅰb期研究中显示了潜在的获益情况。ZGDH3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37个地区的无法切除或转移性肝癌患者,随机分配(1∶1)至多纳非尼或索拉非尼组,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OS),疗效分析主要基于全分析集(FAS)。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毕锋教授和南京金陵医院的秦叔逵教授为该项目的主研,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纳入668例患者(多纳非尼334例,索拉非尼334例),其中FAS分析集659例(328例 vs 331例)。
结果显示,多纳非尼与索拉非尼相比,在FAS(12.1个月 vs 10.3个月,HR=0.831)和ITT(12.0个月 vs 10.1个月,HR=0.839)中OS均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3.7个月 vs 3.6个月,P= 0.2824)、客观缓解率(4.6% vs 2.7%,P=0.2448)和疾病控制率(30.8% vs 28.7%,P=0.5532)均无显著差异。多纳非尼组较索拉非尼组,患者出现3级或更严重不良事件(AEs)(191例[57.4%] vs 224例[67.5%])、特别关注的AEs[287例(86.2%) vs 309例(93.1%)]以及导致治疗中断的AEs[101例(30.3%)vs 141例(42.5%)]均较少,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的患者数量较少[55例(16.5%) vs 67例(20.2%),P=0.2307]。多纳非尼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皮肤反应(50.5%)、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40.5%)、血胆红素升高(39.0%)、血小板减少(37.8%)和腹泻(36.6%)。
多纳非尼可明显改善OS,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索拉非尼,有望成为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药物。
【摘要4507】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显著改善中国晚期肝癌患者生存
Apatinib as second-line therap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phase III study
Qiu Li, Shukui Qin, Shanzhi Gu, Xiaoming Chen, Lizhu Lin, Zishu Wang, Aibing Xu, Xi Chen, Cuncai Zhou, Zhenggang Ren, Lin Yang, Li Xu, Yuxian Bai, Lei Chen, Jun Li, Hongming Pan, Bangwei Cao, Weijia Fang, Ping Yan, Chunlei Jin
第一作者:李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PI:秦叔逵 南京金陵医院
这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Ⅲ期研究,旨在评价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2)为靶点的抑制剂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纳入了中国31个地区的接受至少一种全身治疗(包括索拉非尼和奥沙利铂为主的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2:1)至阿帕替尼组或安慰剂组,主要研究终点是总生存(OS)。研究者分析了2014年4月1日至2017年5月3日纳入的393例患者(阿帕替尼组261例,安慰剂组132例)的数据,并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秋教授代表项目组在本次ASCO会议上汇报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阿帕替尼组的中位OS显著延长(8.7个月 vs 6.8个月,HR=0.785,P=0.0476),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延长(4.5个月 vs 1.9个月,HR=0.471,P<0.0001)。阿帕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客观反应率分别是10.7%(95% CI:7.2~15.1)和1.5%(95%CI:0.2~5.4)。阿帕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50例(97.3%)和92例(70.8%)患者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s)。3级和4级最常见TRAEs包括高血压[阿帕替尼组 71例(27.6%)vs 安慰剂组 3例(2.3%)]、手足综合征[46例(17.9%) vs 0例]、血小板减少[34例(13.2%) vs 1例(0.8%)]、中性粒细胞减少[27例(10.5%) vs 0例]。阿帕替尼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4例(9.3%)和13例(10.0%)患者死于不良事件,研究者认为与治疗无关。研究表明阿帕替尼能显著延长中国晚期肝癌患者的OS和PFS,且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
【摘要6001】SOC1/SGOG-OV2:复发性卵巢癌二次细胞减灭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of secondary cytoreductive surgery in later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SOC1/SGOG-OV2
Rongyu Zang, Jianqing Zhu, Tingyan Shi, Jihong Liu, Dongsheng Tu, Sheng Yin, Rong Jiang, Ping Zhang, Huixun Jia, Yuting Luan, Yuqin Zhang, Xiaojun Chen, Xiao Huang, Wenjuan Tian, Wen Gao, Yanling Feng, Huijuan Yang, Xi Cheng, Yulang Cai
第一作者:臧荣余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参加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这项研究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入组无铂间期超过6个月的首次复发卵巢癌患者,经iMODOL评分结合PET-CT检查预估可达到R0切除。患者随机分配到二次细胞减灭(SCR)序贯化疗(手术组)或仅二线化疗组(化疗组)。设定双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次要终点为累积的无治疗生存时间(accumulating treatment-free survival ,TFSa),定义为总生存时间减去随机分组后累积手术和化疗的时间。本次ASCO大会上报告的是PFS的最终分析结果。
共入组357例患者,175例化疗组患者中,6.3%的患者在随机分配治疗期间接受了手术,化疗组患者二次复发后接受手术治疗占比为36.9%。ITT人群中,分别有97%和96%的患者接受了含铂二线化疗。手术完全切除(R0)率为76.7%,iMODEL>4.7的患者的R0切除率为61.1%。手术组和化疗组的60天死亡率均为0。术后30天≥3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2%。
中位随访36.0个月,中位PFS在手术组和化疗组分别为17.4个月和11.9个月(HR=0.59,P<0.001)。以手术组更优。
中位至开始首次后续治疗的时间(TFST)亦以手术组更优(18.1个月 vs 13.6个月,HR=0.59)。
OS和TFSa数据尚不成熟。中位TFSa在R0切除亚组和化疗组分别为未达到和39.5个月(HR=0.59)。手术组的TFSa较化疗组显示出更好的长期生存结果。
因此,对于经选择的患者,SCR能够显著延长PFS,且获益幅度较大。而TFSa的中期分析结果也提示SCR可能有助于长期生存。
【摘要6007】STARS研究:早期宫颈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序贯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提高DFS率,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Sequential chemoradiation versus radiation alone or concurrent chemoradiation in adjuvant treatment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stage IB1-IIA2 cervical cancer (STARS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hase III trial
He Huang, Yanling Feng, Ting Wan, Yanna Zhang, Xinping Cao, Yongwen Huang, Ying Xiong, Xin Huang, Min Zheng, Yanfang Li, Jundong Li, Guandi Chen, Hu Li, Yile Chen, Liguo Ma, Hongying Yang, Li Li, Shuzhong Yao, Qing Liu, Jihong Liu
第一作者:黄鹤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通讯作者:刘继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宫颈癌 IB1~IIA2 期(FIGO 2009)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且病理学类型为鳞癌、腺癌或腺鳞癌并伴有至少一项预后不良因素。按1∶1∶1随机给予单纯的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顺铂30~40 mg/m2每周,同步放疗)或序贯放化疗(顺铂60~75 mg/m2+紫杉醇135~175 mg/m2,21天为1周期,放疗前和后各给予2个周期化疗)。主要终点是3年无病生存(DFS)率。
总共纳入1048例患者,单纯辅助放疗组350例,同步放化疗组345例,序贯放化疗组353例。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患者中位年龄48岁。大多数(75%)患者分期为ⅠB1或ⅡA1期。除了淋巴结受累在单纯放疗组最低外,其他因素如组织学亚型、淋巴脉管侵犯、宫旁受侵、手术切缘和深间质浸润、肿瘤分级、微创手术使用率和新辅助化疗三组间相似。
ITT人群中,3年DFS结果:序贯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90.0% vs 82.0%,HR=0.52)和同步放化疗(90.0% vs 85.0%,HR=0.65),调整淋巴结受累因素后差异仍存在。
5年OS结果:序贯放化疗亦优于单纯放疗(92.0% vs 88.0%;癌症相关死亡风险HR=0.58)。
但是,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间,无论是DFS还是癌症相关死亡风险,均无差异。
因此,对于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序贯放化疗组 DFS 更高,癌症相关死亡风险更低,而同步放化疗组在这两方面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并无差异。
【摘要9005】CTONG1104研究:针对EGFR突变阳性Ⅱ~ⅢA期(N1-N2)NSCLC,对比术后辅助吉非替尼和辅助化疗的最终OS分析
CTONG1104: Adjuvant gefi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for resected N1-N2 NSCLC with EGFR mutation—Final overall 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1 analysis of the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Yi-Long Wu, Wenzhao Zhong, Qun Wang, Weimin Mao, Song-Tao Xu, Lin Wu, Chun Chen, Ying Cheng, Lin Xu, Jun Wang, Xiao-Fei Li, Jian Li, Cheng Huang, Zhidong Liu, Shun Xu, Jin-Ji Yang, Hong-Hong Yan, Xue-Ning Yang, Si-yang Liu, Qing Zhou
第一作者:吴一龙 广东省人民医院
待最终研究结果公布!
【摘要9508】SINDAS Ⅲ期临床研究中期结果:局部放疗联合一线EGFR 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寡转移NSCLC优于单纯TKI
First-line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with or without aggressive upfront local radi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GFRm oligo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terim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I, open-label clinical trial (SINDAS) (NCT02893332)
第一作者:王晓珊 四川省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曾铭 四川省人民医院
SINDAS研究是一项来自中国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观察对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寡转移(≤5个转移灶,随机分组前无脑转移)肺腺癌患者,接受一线EGFR TKI联合所有病灶部位局部立体定向放疗对比单纯EGFR TKI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是无进展生存(P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该研究入组了133例患者,68例接受联合治疗,65例接受标准TKI治疗。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19.6个月,单纯TKI组的中位PFS为12.5个月,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达到20.2个月(HR 0.6188;P<0.001)。单纯TKI组的中位OS为17.4个月,联合治疗的中位OS为25.5个月(HR 0.6824;P<0.001)。两组的不良事件相似,没有因治疗导致5级不良反应或死亡发生。3/4级不良反应包括肺炎(联合治疗组 vs 单纯TKI组:7.3% vs 2.9%;P>0.05)和食管炎(联合治疗组 vs 单纯TKI组:4.4% vs 3.0%;P>0.05)。因此这项研究显示,局部放疗的加入显著改善了EGFR突变阳性寡转移肺腺癌患者的PFS和OS。
【摘要10007】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的Ib期研究——患者总生存期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Overall survival and biomarker analysis of a phase Ib combination study of toripalimab, a humanized IgG4 mAb against programmed death-1 (PD-1) with axitini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mucosal melanoma
Xinan Sheng, Xieqiao Yan, Zhihong Chi, Lu Si, Chuanliang Cui, Bixia Tang, Siming Li, Lili Mao, BIN LIAN, Xuan Wang, Xue Bai, Li Zhou, Yan Kong, Jie Dai, Keith Flaherty, Jun Guo
第一作者:盛锡楠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通讯作者:郭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既往研究结果提示,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较皮肤黑色素瘤而言,其对抗PD-1免疫疗法的疗效较差。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黏膜黑色素瘤中起着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因此,VEGF抑制剂与PD-1抑制剂的组合可能提供治疗机会。特瑞普利单抗于2018年12月被批准作为转移性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而阿昔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那么这两者联合治疗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疗效如何呢?当前这项研究(NCT03086174)探索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在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了生物标志物和疗效的关系。
该研究的研究方法为: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1 mg/kg或3 mg/kg的特瑞普利单抗(每2周一次)联合5 mg阿昔替尼(每日2次)直至疾病进展、不能耐受的毒性或自愿停药。根据RECIST v1.1标准,每8周对患者进行一次临床疗效评估。评估肿瘤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基因表达谱(GEP)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研究共计入组33例患者。没有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或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97%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RAE),并且有39.4%的患者出现了3~4级TRAE。最常见的TRAE包括腹泻、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仅一名患者因TRAE中断了治疗。在29例初治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14例患者出现疾病部分缓解(PR)、11例患者疾病稳定(SD),客观有效率(ORR)为48.3%,疾病控制率(DCR)为86.2%,中位疾病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3.7个月。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mPFS)为7.5个月,中位总生存(mOS)为20.7个月。在起效和无效患者中,PD-L1的表达和TMB均无显著差异。相反,8个选定的免疫相关基因和4个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评分与患者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而既往发表的免疫相关基因或血管生成相关基因在该研究中并没有显示出和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该研究的结果表明:1.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可能是治疗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的有效治疗选择;2.选定的免疫相关基因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GEP评分或可用于预测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治疗疗效。
【摘要11507】探索仑伐替尼和艾立布林在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
A Ⅰb/Ⅱ study of the combination of lenvatinib (L) and eribulin (E) in advanced liposarcoma (LPS) and leiomyosarcoma (LMS) (LEADER)
Tom Wei-Wu Chen, Chih-Wei Yu, Ruey-Long Hong, Chueh-Chuan Yen, Jhe-Cyuan Guo, San-Chi Chen, Jen-chieh Lee, Mei-Lu Chen, Hsin-Fang Chang, Meng-Chi Hsu, Ting-Fang Kung(中国台湾)
虽然脂肪肉瘤(LPS)和平滑肌肉瘤(LMS)是软组织肉瘤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组织学病理类型,但是能够合理平衡疗效和安全性的可选择治疗仍然有限。在既往Ⅲ期临床研究中,艾立布林对比达卡巴嗪能够带来显著的总生存获益,但是ORR仅有4%的绝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的研究显示,多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仑伐替尼可能对肉瘤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本次ASCO报道的这项研究就对仑伐替尼联合艾立布林治疗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疗效、安全性进行了探索。
这是一项针对成人晚期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的Ⅰb/Ⅱ期单臂研究。Ⅰb期部分开始,仑伐替尼的起始剂量是18 mg/天,艾立布林是1.1 mg/m2,之前已经报道。试验之后推荐第2阶段的剂量是仑伐替尼 14 mg/天和艾立布林1.1 mg/m2(每21天为1周期,每周期的第1、8天)。Ⅱ期阶段的主要研究终点是ORR(RECIST 1.1标准),次要研究终点包括ORR(Choi标准)、PFS、6个月PFS率和OS。
研究在2020年1月22日时已经对20为患者进行了至少1周期的仑伐替尼+艾立布林,其中14例平滑肌肉瘤,6例脂肪肉瘤。中位年龄是51岁。入组前的肿瘤治疗线数是1先。其中18例患者达到终点。RECIST 1.1标准评估ORR为27%(5/18)(95%CI 10%-53%)。Choi标准评估ORR为67%(12/18)(95% CI 41%~87%)。中位PFS 是56周(95%CI 25~未达到),6个月PFS率为72%。尚未出现OS事件。RECIST 1.1评估标准下,不同仑伐替尼起始剂量之间无显著差异(18mg 33%(2/6)vs 14mg 25%(3/12),P = 0.7)。主要不良事件有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发热性中心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仑伐替尼联合艾立布林治疗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疗效显著。在14mg时,不影响疗效,而不良反应更好。目前,研究者还在进行更多的探索性生物标志物研究。
排版编辑:Linda
更多精彩,尽在【肿瘤资讯】ASCO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