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一年一度的“第五届肺癌精准诊疗钱江论坛暨第五届浙江省肿瘤精准治疗研讨会”于2019年11月15-16日在美丽的钱塘江畔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化精准,聚焦免疫”。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抗癌协会、浙江省医师协会、浙江省医学会共同主办。大会共设6个专场,分别为“中青年肺癌免疫治疗专场”“肺癌MDT团代研讨专场”“抗肿瘤新药早期临床试验试验学习班”“肺癌精准治疗钱江论坛主会场”“肺癌靶向治疗专场”“肺癌综合治疗专场”。大会云集了享誉海内外的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约800位参会代表;大家齐聚一堂,为了更好地诊治肺癌患者而努力!
大会开幕式由范云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于恩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陈明教授、浙江省抗癌协会理事长毛伟敏教授、浙江省抗癌协会吴杨秘书长先后在会议开幕式精彩致辞。
专题一:肺癌前沿
主持人:毛伟敏教授、马胜林教授、潘宏铭教授、宋启斌教授、王晓稼教授
吴一龙教授作为大会主会场的第一位讲者,介绍了“中国肺癌诊疗的现状与展望”。吴教授指出肺癌一线免疫治疗时代已经到来,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双免治疗需要个体化,PD-L1表达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靶向治疗方面,吴教授深入解读了EGFR突变治疗的难点、新突破和新进展。最后,吴教授盘点了未来免疫治疗的潜在发展方向。
陈明教授详细介绍了“局部晚期NSCLC的治疗:争议、共识与发展”。强调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同时点评了放疗联合靶向、抗血管、免疫治疗在局晚NSCLC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现状。
程颖教授带来了“新药引领下的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回顾了SCLC中免疫治疗、抗血管药物、新型的化疗药物和PARP抑制剂的相关研究进展。目前,免疫治疗在SCLC燃起了希望之火,实现了SCLC一线和三线治疗的突破,正在改变SCLC的整体治疗格局。
张力教授讲述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管理及研究视野。报告主要介绍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处理原则以及irAE处理的热点和难点。张教授认为糖皮质激素是处理irAE的核心药物,肿瘤科医生需要加强对其使用的掌握。特殊人群irAE的管理需要更多的经验,如真实世界研究。对罕见、高致死性irAE,需提高警惕性。
日本国家癌症中心 Masahiro Tsuboi教授为我们梳理了“EGFR突变患者的治疗策略”,回顾了日本EGFR TKIs的研究历程,详细解读了FLAURA研究最新OS结果,印证了奥希替尼是EGFR突变患者一线标准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的研究如NEJ009提示TKI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专题二:免疫热点
主持人:王凯教授、周建英教授、陈公琰教授、卢丽琴教授和宋勇教授
陆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有关“NSCLC免疫治疗的焦点问题及解决方案”的专题报告。从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耐药和超进展三个方面展开介绍。免疫治疗的耐药多表现为原发性或适应性耐药,而一旦治疗有效,大部分患者能够持久获益,但也有部分患者发生获得性耐药,其原因更为复杂。免疫联合治疗作为克服单药耐药的有效策略,现已初步显示能扩大获益人群。
周彩存教授全面阐述了“晚期NSCLC一线免疫治疗:发展与挑战”,首先肯定了免疫治疗用于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免疫治疗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如免疫治疗研究终点的选择,PFS还是OS?免疫加化疗策略未来的发展;免疫联合策略以及新的免疫制剂等。最后,周教授指出,未来虽未可知,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
王洁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来分享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肺癌免疫治疗预测标志物包括正性预测标志物和负性预测标志物。正性标准物为TMB/bTMB、PD-L1/TILs/炎性基因特征和TCR组库等。负性标志物包括耐药相关负性标记和irAE相关标志研究。
韩宝惠教授回顾了中国晚期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相关研究,包括贝伐珠单抗的BEYNOD研究、恩度的相关研究、以及多个小分子TKI的研究。其中国产小分子TKI安罗替尼在晚期NSCLC三线或以上治疗取得成功,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晚期NSCLC三线治疗标准方案。最后,韩教授展望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朱波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分享了免疫治疗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后的治疗策略。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具有异质性;针对不同的耐药机制,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不同耐药机制,需对症下药。而全身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引发CD8+T细胞应答,如贫血等。
上半场主持人:郑勤红教授、潘月龙教授、李海金教授、覃晶教授、陈陪峰教授
宋勇教授根据2019年EGFR通路研究的新进展,从耐药靶点的新突破、联合治疗不断推进、三代药物进入一线和克服耐药的迫切性等方面介绍了EGFR突变患者的全程管理。对于EGFR突变患者,一线治疗需要更高效的药物;联合治疗需要更优化的组合;克服耐药需要更多样的选择。杨帆教授回顾了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初步的研究结果展示了大好前景。刘晓晴教授娓娓道来了ALK阳性患者的全程管理,在选择ALK TKI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脑转移、适应症和不同融合变体亚型。对于一线ALK TKI进展的患者,可以按照EGFR TKI耐药模式分为缓慢进展、全身进展和单个病灶进展而分别处理。常建华教授介绍了ROS1、BRAF、MET、RET、NTRK1/2/3和HER2等少见突变靶点的相关研究进展。临床上要重视多学科讨论以明确最佳的组织取材方法,进行活检,并基于NGS这类整合型检测方法,争取靶向治疗机会。周清教授深度解读了cMET通路的诊断与治疗。C-MET是NSCLC治疗的重要靶点,最常见的突变形式是14外显子跳跃突变、扩增和蛋白过表达。Capmatinib和Tepotinib在C-MET exon14晚期NSCLC患者中表现出积极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
下半场主持人:傅健飞教授、舒琦瑾教授、叶孟教授、吕章春教授、潘月芬教授
抗血管药物研究已有历年,小分子靶向药物适应症涵盖多个癌种,史美祺教授为我们论述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崛起之路:方向、瓶颈与期盼”。目前只有尼达尼布与国产药物安罗替尼获批肺癌适应症。虽然,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物面临瓶颈,但已有崛起之势,生物标记物探索初见曙光。储天晴教授为我们重现了NSCLC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制定历程,这一专家共识就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应对策略给出治疗推荐,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放疗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在晚期NSCLC患者中,放疗也具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脑转移的管理上。刘安文教授指出,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TKI可以一定程度透过血脑屏障,有效控制脑转移,因此,在驱动基因阳性脑转移患者中,需要根据患者有无症状、脑转移灶数目和计划使用的全身治疗药物,来确定放疗的时机和方式。赵明芳教授的“肿瘤克隆进化与NSCLC的靶向治疗”专题报告令人耳目一新。马锐教授为我们讲述了“ALK阳性NSCLC脑转移治疗的变迁和优化”。二三代ALK TKI注重血脑屏障透过率,在预防和治疗脑转移中发挥显著优势。卢红阳教授带来了“靶向精准,关于NRG1的故事”,在所有实体瘤中,NRG1融合阳性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驱动基因突变,但在肺IMA中则相对高发。
综合治疗专场内容主要围绕非小细胞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阐述。
上半场主持人:冯正权教授、潘志杰教授、楼君教授、徐益元教授
汪进良教授从免疫治疗的应答机制着手,围绕抗肿瘤免疫应答步骤中涉及到的肿瘤及微环境中相关因子,详细阐述了目前已知的肿瘤免疫逃逸及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对于当前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存在的困惑,董晓荣教授展望了RWD“破茧成蝶”后的蜕变,从改变药物研发潜力、改变现有医疗模式潜力等方面畅谈了RWD将改变医疗领域的发展。任秀宝教授介绍了CAR-T细胞治疗、CTLA-4抗体治疗、PD-1抗体治疗毒性发生机制及严重致死毒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心肌炎。除了全身药物治疗之外,呼吸介入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同样有重要价值。陈恩国教授对肺癌呼吸介入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他结合临床治疗的案例,分享了呼吸介入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现状与展望。余新民教授针对老年晚期NSCLC的临床治疗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最新解读。
下半场主持人:吕群教授、方红明教授、黄志煜教授、王悦虹教授
王慧娟教授详述了免疫联合治疗不良反应的鉴别及处理。谢聪颖教授分享了免疫治疗与放射外科(SABR)联合的机制与策略,她提出,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具有协同效应,SABR可产生远隔效应,对于转移灶的控制优于单纯的免疫治疗模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也很广泛;宋正波教授深入阐述了基于影响组学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肺癌中的应用。陈俊教授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对III期NSCLC治疗规范进行了不同指南间的解读及比较。汪笑男博士从tTMB的临床应用现状、bTMB在免疫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基于NGS技术的TMB检测方法的建立这三个切入点,详细介绍了TMB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分享了中国NSCLC人群TMB相关的研究数据。
“热点思辨”环节由范云教授和陈恩国教授共同,各位辩手展开了激烈的互驳和讨论。
夜幕降临,钱江新城早已灯光璀璨。会议的最后,范云教授携会务组成员向各位千里而来的医学同道表示诚挚地感谢,诚邀各位同仁来年肺癌精准诊疗钱江论坛再相会!
来不及回望,来不及道别,来不及说珍重;
离绪千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纵使高山重洋,期待2020再相逢!
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