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19复旦大学软组织肉瘤高峰论坛】斯璐教授:上下求索——中国黑色素瘤治疗前景广阔

2019年09月1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由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主办,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承办的“2019复旦软组织肉瘤高峰论坛”于2019年9月6日—7日在上海举行。与会期间,北京肿瘤医院斯璐教接受【肿瘤资讯】专访,详细分析中国人的黑色素瘤与欧美的黑色素瘤生物学特征的异同、探讨在欧美使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突飞猛进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新药在中国能否复制其神奇效果以及展望我国在临床研究方面新的尝试和发展,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斯璐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亚洲黑色素瘤协作组秘书
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执笔人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审稿专家
《肿瘤学杂志》副主编兼青年编委

不同种群,不同特征

斯璐教授:中国黑色素瘤与欧美黑色素瘤区别主要有四点:第一,病理亚型不同;第二,基因表型不同;第三,临床预后不同;第四,对相同治疗策略的敏感性不同。细述如下:第一,亚型不同是指中国人以肢端和黏膜为主,而白种人主要以躯干皮肤为主。第二,基因表型不同是指常见的热点突变不同。欧美是以BRAF、NRAS、NF1三个基因三阴性为主,即分四个亚型;而中国热点突变患者相对更少见,比较常见是BRAF、C-KIT、NRAS。其它如mTOR/CDK扩增,但是热点突变的频率比较低,主要表现为拷贝数增加,这是今年对黏膜黑色素瘤基因组学比较详细的阐述,可以查阅。第三,对治疗的敏感性不同即与前文基因亚型决定对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以及预后不甚相同。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斯璐教授:我认为在中国人群中不能够完全复制欧美使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基于以下原因:第一、药物本身;第二、疾病本身;第三、比较重要的是医生对药物和疾病的认知。首先最主要是疾病本身,例如靶向治疗BRAF抑制剂,总体而言,无论哪个亚型,有效率的整体效果相差不明显。但是我们全国很多中心完成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的临床研究,发现有效率与国外报道相近,但是疗效维持时间明显短于国外报道的数据,且毒副作用谱也有所差异,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最主要是中国人疾病特征以及基因背景与国外不同有关。

前面提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同,即新药物进入中国后,我们除看文献以外,需要在临床上进行实践,才能更深体会药物特点及运用方法。尤其免疫治疗刚进入中国时,我们认为这是特别神奇的药物,在患者选择方面出现偏颇,导致疗效差于国外。但是经过一两个月调整之后,我们迅速认识到这些问题,因此我们现在比当时使用免疫治疗的疗效明显提高。我认为医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临床上摸索。

验证新药,创新研究

斯璐教授:我国在临床研究方面新的尝试和发展基于两个方面:第一,对新药在我国黑色素瘤不同亚型进行临床验证;第二,针对自己特殊亚型,我们将开展开创性研究。例如,目前国外上市很多新药,我们将在中国人群中验证。这是对患者的一种负责任态度,我们不能完全遵循国外的经验和法则,但是这种创新性不足。其次,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疾病特点做创新性的研究,例如我们现在特别针对免疫治疗方面;而针对基因突变患者,靶向和免疫如何进行转换,这两个方面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探索。例如黏膜型黑色素瘤,如果是抗血管、血管生成比较多或者增殖指数比较高,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药物。另外,如果肢端以移行转移、肢体的皮下转移更为多见,我们也将选择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的治疗方案。目前,全国PI都在做自己的临床研究,希望我们能拿到比较确实有效的、能够有代表性的临床治疗的方案,最终能够写到我们的指南中,为更多的患者造福。

                  

相关阅读
评论
2020年03月11日
闫爱华
三门峡黄河医院 | 肿瘤内科
学习
2019年09月17日
张庆民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 | 肿瘤科
学习
2019年09月15日
陆海燕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