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两全”其美合肥站|两全理念下沉,乳腺癌跨学科协作全面展开

2018年07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编辑部
来源:肿瘤资讯

2018年7月9日,聚集省内跨领域专家的“第二届中国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首席专家论坛”在安徽合肥圆满召开。此次大会由安徽省肿瘤医院潘跃银教授担任主席,与国内百余名肿瘤诊疗领域及心血管、骨科等跨领域专家,围绕乳腺癌两全管理模式、伴随疾病和乳腺癌跨学科协作讨论等三大主题,旨在传递乳腺癌伴随疾病治疗中最前沿的学术热点及进展。

第一篇章  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模式

1.png

潘跃银教授 

会议开场,由安徽省肿瘤医院潘跃银教授为本次会议致辞。潘教授介绍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肿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以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核心目标,覆盖癌症的早期预防及高危筛查,急病期多学科规范诊疗,慢病期跨学科管理癌症伴随疾病的全方位、全周期肿瘤管理体系。潘教授在会上还指出:大量早期癌症病人并非死于癌症,而是死于癌症的伴随疾病。与不良反应不同,肿瘤伴随疾病是与肿瘤非直接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与肿瘤往往伴随出现。在今年3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乳腺癌两全管理首席专家论坛”上,全球首个“乳腺癌健康管理联盟”成立,以“乳腺癌”为试点探索两全慢病管理模式。 

第二篇章:乳腺癌伴随疾病之血脂异常及骨安全

本篇章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殷咏梅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汤铜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2.png

殷咏梅教授、汤铜教授(从左至右)

3.png

陆劲松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陆劲松教授介绍了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陆教授指出,随着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癌症死亡率总体保持平稳的下降趋势。晚期患者带瘤生存,早期患者获得治愈,肿瘤已进入慢病管理时代。有研究发现,肿瘤患者伴随的慢性疾病与癌症死亡风险显著相关性。与药物不良反应不同,乳腺癌伴随疾病是指与乳腺癌非直接相关的,由于患者年龄及内在微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疾病与乳腺癌往往伴随出现,例如:乳腺癌的血脂异常等。其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骨代谢异常和精神心理,其他还包括焦虑抑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脑卒中、老年痴呆等。乳腺癌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而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血脂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选用依西美坦内分泌治疗。伴随的心血管疾病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接下来,陆教授介绍如何管理乳腺癌骨安全。乳腺癌患者,雌激素水平降低常导致骨密度下降,使得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多项指南均推荐,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安全风险并给予适当管理。最后,陆教授指出约1/3的癌症患者达到了精神障碍的严格意义上的诊断标准,而乳腺癌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达42%。适当的心理管理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同样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在最后,陆教授再次强调以乳腺癌为试点,共同推动肿瘤伴随疾病的管理,促进肿瘤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4.png

裴静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裴静教授与大家分享“如何管理乳腺癌心血管事件及血脂问题”。裴教授指出,乳腺癌患者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心血管疾病显著增加乳腺癌患者死亡风险,心血管事件已成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腰围、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等代谢综合征五大指标与乳腺癌死亡密切相关。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乳腺癌患者,尤其是绝经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生理性显著降低,且内分泌治疗后激素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绝经后乳腺癌患者TC、TG、LDL-C水平升高,部分患者则表现为HDL轻度降低,导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最后,裴教授总结到对于血脂异常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发生。对于血脂异常的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选择对血脂影响较小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如依西美坦;对于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可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对血脂进行管理。

5.png

张蔚教授

张蔚教授在现场分享了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血脂异常管理经验。乳腺癌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在一份针对该院的真实数据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常规检查血脂有226例,但术后监测仅126例,占55.75%。新诊断早期乳腺癌患者伴随血脂异常比例 58.41%,内分泌治疗前该比例高达 60.32%,通过一年的内分泌治疗可降至43.10%。不同的内分泌药物对血脂影响不同,非甾体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血脂升高,而甾体类药物如依西美坦对血脂影响较小,甚至使血脂降低。另一项由徐兵河教授牵头的乳腺癌血脂Real World项目,共纳入102,540人,覆盖34家医院、17个地区及城市。在手术前常规检查血脂达96.4%,但持续术后监测仅30.5%;40.8%患者伴有心血管高危因素,而血脂异常高达67.2%。不同内分泌药物引起血脂异常存在差异,非甾体AI治疗后血脂异常高达29%,甾体类AI达17%,SERMs类药物对血脂影响最小达12%。最后,张教授总结: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相关的血脂异常缺少干预与管理,存在“不关注不检查”、“有检查没人看”、“看报告不会管”三大问题,需要引起各位乳腺癌医生重视。

6.png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乳腺癌跨学科投票讨论

本篇章由安徽省立医院普外科邓福生教授和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汤雷教授主持。

7.png

邓福生教授、汤雷教授(从左至右) 

安徽省立医院邓福生教授引导与会专家对血脂异常的管理目标、生活干预方式和治疗措施等内容进行了激烈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随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银教授指出乳腺癌患者血脂异常受到绝经、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多方面影响,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最后,针对血脂与心脏的关系,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晓晨教授介绍到血脂异常,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并且可影响乳腺癌总的生存期。

8.png

讨论环节精彩花絮

汤铜教授 

会议尾声,汤铜教授为本次会议作总结。他指出随着乳腺癌生存期的提高,还需关注患者伴随的其他非肿瘤相关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事件、骨安全事件、心理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依从性以及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