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访谈】郭晔教授分享分子靶向药物心脏毒性的管理经验

2017年12月25日
整理:Tim
来源:肿瘤资讯

2017年12月22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联合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东方肿瘤精准医学论坛暨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年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着重讨论分子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管理。【肿瘤资讯】特邀大会秘书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为我们解读分子靶向药物心脏毒性的管理经验。

微信截图_20171225134235.jpg

肿瘤咨询:请介绍一下肿瘤靶向药物心脏毒性的全程管理?

郭晔教授:在这次会议上我受邀做有关靶向药物心脏毒性全程管理的报告,通过报告自己也学到很多东西。分子靶向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副作用比较小,但事实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脏毒性。对于不同的药物首先要明确作用机理,比如临床上很多瘤种常用的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因为本身作用机制的问题,会表现出不同程度高血压病变,另外对心肌细胞本身也有部分毒性,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不全,血栓性疾病等心血管毒性。

肿瘤是中老年患者人群中多发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除关注药物本身毒性,也需要明确患者本身的高危因素。

第二类是Her2阳性的乳腺癌或胃癌方面,通常采用Her2抑制剂,会导致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近年来新的分子靶向药物出现了以往未曾预见的心脏毒性,特别是相对少见的心率失常,也就是心脏节律方面的改变,比如QT间期延长,甚至房颤等心律失常。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理,同时要明确药物可能出现的心脏毒性。这样对肿瘤专科医生来讲,才能够在治疗过程当中及时对病人进行管理,必要的监控,同时也对患者做医疗方面的教育。因为很多分子靶向药物是口服的,多在家使用,不像在医院接受静脉输注化疗,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在患者服药前做一定的管理以及宣教,让患者自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能够及时到医院就诊。很多心脏毒性专业性比较强,并不是单纯靠肿瘤专科医生能够解决,有必要跟心内科同事共同合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或管理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