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热点】胡毅教授:肺癌免疫治疗我们刚刚在路上

2017年11月18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第一届海峡肺癌国际高峰论坛暨第六届肺癌精准诊疗研讨会期间,来自福建省肿瘤医院的陈誉教授和北京301医院肿瘤科胡毅教授就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瓶颈和未来等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肿瘤资讯】为大家带来这段精彩的对话。

图片1.jpg

陈誉教授: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北京301医院肿瘤科主任胡毅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胡毅教授是全国非常知名的肺癌中青年专家,是中青年专家非常好的楷模。请胡毅教授谈谈今后对国内中青年学术会议有哪些建议,或者可以有哪些有哪些更好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胡毅教授:非常荣幸有机会跟陈誉教授在一起学习交流。陈教授也参与中青年论坛并对其寄于厚望,通过这个平台青年交流学习,大家不断成长。这个平台是非常开放的,青年人不仅朝气蓬勃,还要胸怀宽广,我们既有像Tony教授、吴一龙教授、陆舜、周彩存教授大师的关怀和牵引,又广泛接纳全国范围的青年才俊加入其中。青委会议上,大家更多的展现自我才华,讨论气氛热烈,不断撞击思想火花,产生更多学术成果。这些年来青委取得非常骄人的业绩,牵头研究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多,有了自己JCO文章的发表,高的影响因子体现出我们在这一领域里面所做的努力。今后希望在中青年骨干专家一起共同努力,把学术会办得更加规范。各个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应该充分利用该平台,群策群力办这个事情。我们年轻人志向高远,把我们思想传播出去,碰撞出更多的东西,指导我们的转化临床研究实践。另外,合作非常重要,年轻人的合作更容易,青委牵头的临床研究发展的非常不错。我们学术会除了分享解读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把每个中心对研究精深的理解分享出来,充实中青年这个论坛。希望这个平台帮助青年的专家更快成长,因为这个平台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陈誉教授:请胡教授谈一谈目前肺癌免疫治疗现状,存在哪些瓶颈及对未来的展望?

胡毅教授:陈誉教授在免疫治疗基础及转化研究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大家有目共睹。目前肺癌是实体瘤治疗的前沿阵地,免疫治疗可做的事情还很多。从目前临床研究的发展情况来看,肺癌免疫治疗从最早是二线的应用到有了一线结果,现在又有新辅助治疗的数据,让外科医生也感觉到免疫治疗可以在与手术配合,占据一席之地。今年又有辅助治疗数据,显然在肺癌治疗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上免疫治疗展示出很大潜力。

但不可否认,我们现在对免疫的认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PD-1/PD-L1单抗总体治疗人群有效率大概20%左右,我们自己单中心近500的病例来看也是这个情况。免疫治疗远还没达到精准,还没有真正的靶点,目前只是解除免疫关卡以后释放出原来被耗竭的T细胞,但其靶向性在哪里现在还没有找到。PD-L1这个marker在肺癌上还不错,但还不精准,也不是最终选择,我想在免疫治疗找到精准marker的路还很长,很远。

当单一策略的免疫治疗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联合。 但如何优化联合,联合策略?时机?是常规治疗与IO联合还是IO之间的联合?有很多问题。化疗与IO联合一线数据不错,但放在中国人群,可能化疗不像西方人给予足量的化疗,而国人免疫好像更脆弱一些,可能会影响免疫效应的发挥。中国人群怎么去进行化疗联合呢,什么时机联合,这里面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进行。还有,免疫与放疗联合,从免疫机制上来说是非常有前途的,但肺部放疗与免疫的联合治疗,是否会加重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从我们总结的大概200多例的间质性肺炎,显然要高于目前临床研究的报道。这是否也反应了机体免疫状态存在种族差异,值得深思。所以说从联合的策略上到时机,都需要挖掘。IO之间联合的问题,目前用的最多是PD1/PD-L1单抗,和CTLA4单抗间联合,虽然是效果有所提升,但不良反应值得警惕。尤其是CTLA4单抗的剂量,把剂量降得太低疗效可能体现不出来,我们临床实践中,均与国外的数据报道有所不同。

目前要说有瓶颈,一是免疫精准程度还不够,二是免疫的基础理论还无法精确的用来指导临床,反过来是临床实践在推进基础研究。所以,除了医生努力,还需要从事免疫基础研究机制更多的专家来一起合作来探讨免疫的未来。从我们阶段来考量,分子靶向药物认识已很深刻,但免疫治疗方面我们还刚刚在路上。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Tim